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93土庫鎮新庄社區

  • 發布單位:文化觀光處
  • 資料來源:文化處

一、社區概況
新庄社區座落於土庫鎮最北端新虎尾溪南岸,與崙背鄉港尾村一水之隔,東邊毗鄰虎尾鎮墾地里光復莊,西與褒忠鄉王厝寮遙遙相望,位處偏僻地區。明末清初,此地居民自福建漳泉一帶,離鄉背井渡海來台墾殖東土,最早入墾此地的先民是張北溪帶領的族人幾戶人家,歷經兩百餘年慘澹經營,先後有蔡、林、李姓族人的加入墾荒拓地,最後一股移民應是光復初期由桃園南下定居南新庄的許姓四房近10戶人家,大家和睦相處,在此寧靜又美麗的農村過著祥和的日子。港尾新庄曾是西螺七嵌二十五聚落之一,屬西螺七嵌之第五嵌地區,民國前十四年歲次戊戌年,颱風侵襲全台,造成嚴重水災,新虎尾溪河道北移,遂與港尾村分離為獨立村莊,稱為新庄仔,自此歸屬土庫鎮行政區。社區居民世代務農,勤勞節儉,安份守己,樸實無華,全里453戶人家,人口約2300人,佔全台人口的萬分之一,耕種600多甲農地,屬農業縣之農業鄉鎮,道地的農業村落,農作物以稻米、甘藷、花生、大蒜為大宗,禽畜養殖有豬與鵝,其中以大蒜品質最佳,每年種植500多甲,號稱大蒜的故鄉。
本里由荒野成為村落,漫長的歲月一直依附在港尾村,可追溯的村長祇有一位張五常,日本據台51年隸屬台南州虎尾郡土庫(庄)街馬公庴第六保,先後有四位保正:張貓殿、張座、張慶芳、張新田,其中張座任職46年,最為長久被稱為老保正,台灣光復後行政區屬雲林縣土庫鎮新庄里,張新田繼為官派里長,民國35年政府推行地方自治,開始基層民代選舉,張新田又當選第一屆民選里長並獲連任,總共任期13年,里民稱他為新保正。其後繼任者有張蔗、張添發、張昆海、歐英龍、張資三、張登順及現任第十七屆張樹欉;鎮民代表均為民選:有張抄、張添發、張幼、張昆海、張登枝、歐英龍、張勝茂及現任張顏葉,也是本里第一位女鎮民代表。水利灌溉區域隸屬嘉南農田水利會時,張泰雄當選二屆水利代表,隸屬雲林農田水利會時,張登枝當選水利代表,改為會務委員制時,張坤煙獲聘會務委員。土庫鎮農會成立後,張進川、張行一、張樹欉當選理事,張錦堂當選監事,張樹欉為現任監事。




二、社區信仰
民間信仰為村里最豐富的文化資產,先民來台帶來了語言文字,飲食習性,風俗人情,更帶來民間信仰。當年橫渡台灣海峽黑水溝時,扁舟一葉在狂風巨浪下,多少移民藏身海底,人們對大海的恐懼,祈求海神---媽祖的保佑,一帆風順保平安,媽祖信仰一直深植民心。發生疾病瘟疫時,希望瘟神驅邪綏靖,保境安民,王爺神威顯赫村民是賴。田頭田尾土地公,播種耕耘時,祈望土地公賜福黎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豐衣足食,福德正神有求必應最為靈感。所以長久以來里內擁有三座廟宇;奉祀媽祖的奉祈宮,王爺行館的慶安宮,以及大地之神的福德宮。


三、社區活動
公共建築有社區活動中心、衛生室、土庫鎮農會新庄辦事處及新庄國小,其中新庄國小在智、仁、勇分級屬勇級,加上偏遠地區規模最小的小學,卻擁有二.二甲廣大校地,而且庭園之美有若仙境,區內除了小學外,尚有托兒所,設在活動中心二樓,擔負起農忙期照顧幼童及啟蒙教育。
民間藝術早期的「文館」、「武館」,現今的花鼓陣及國樂團,還有一位國寶級的農夫畫家張善靜,又號雲林山農,農舍稱靜慧田園,一位祇知作畫,不懂買畫的人。
令人記憶的農地重劃紀念碑、張新田古厝、蔡春盂竹屋、張碾米廠及新虎尾溪河堤碑,讓人流連忘懷的美麗庭園、水雲居、靜慧田園及明園,最特殊應屬張北溪紀念公園及位居社區中央的新庄公墓,另有一番景象。
農村人口雖然漸漸老化,長壽人口高達370多人,長壽會員依然充滿生命力,全國村里社區唯一槌球場,每天洋溢著長者的笑聲。


四、社區產業
社區文物以農作物工具居多,有鋤頭、鐮刀、扁擔、牛車、犁、手耙、割耙、磟碡(拉蕩)、風鼓、菜剉以及逐漸消跡的古亭畚,相對的耕牛被鐵牛取代了,社區僅存的三頭老牛,偶而點綴在田間。

五、社區組織
現今社區,除了農事小組、水利小組外,社區發展協會尚有長壽俱樂部、婦女聯誼會、衛生保健志工隊、環境保護志工隊、社區守望相助巡守隊、社區花鼓陣、誦經團、讀書會、插花班、舞蹈班、國樂團,是一個深具內涵,充滿活力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