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北社區概述
林北社區是濁水溪進入雲林縣境的第一個村落,在社區東北角的「斗六大圳」堤岸上更可以看到灰黑色的濁水溪和清澈的清水溪匯流的奇特景觀,似在保護著林北社區。這裡的產業型態分別有網室木瓜、稻穀、時令蔬菜及菸葉製作等等。
林北村有六百六十七戶,約三千一百一十五人,多半聚居頂庄部落。菸草是林北村農民除了一年兩穫的水稻外,一期稻作和二期稻作的中間作的菸葉可算是他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2.地理
林北社區為典型的農村型聚落,因濁水溪帶來的沃土加上位於山區少風害,使得林北村成為雲林重要的菸葉種植地,居民生活中仍保有傳統的生活型態,包括過去菸葉製作場域的菸寮,目前仍作為林北社區居民生活的主體建築之一,雖然林北村菸草的流金歲月已經不在,但尚存的十八座菸樓還默默地為當年的盛況訴說歷史。
3.產業
菸葉是客家族群重要的產業之一,亦是林北社區數十年來產業發展重要關鍵,菸寮,台語稱『煙珼仔』,是菸葉採收後烘乾與存放之處,昔日種植菸葉純屬高經濟物,而種植稻米只是作為自己食用,因此菸葉是林北村最為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多少的林北孩子就是靠著種植與烘焙菸葉的收入,長大茁壯。
4.目前困境
林北村是雲林縣內最大的客家聚落,因此保存了許多雲林其他地方少見的客家文化,及菸業文化。客家聚落緊密的宗族文化,在此亦發揮得十分徹底。
如今,在加入WTO的衝擊下,隨著市場的開放,以往依靠著公賣局保證價格收購面積已逐年縮減,而越來越多的林北菸樓將逐漸凋零荒廢,因此,如何保存菸樓,並將菸樓注入新的生命與文化意涵,是目前最主要的計畫。
5.社區景點
「菸樓」,又稱為「菸寮」,根據史料記載,昭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九年)左右,日本人將菸草引進台灣,於是一幢幢頂著天窗的菸樓,才逐漸在平原上聳立著。雲林縣是台灣最主要的菸業生產地之一,目前保存
菸樓最多而且比較完整的地區,要算是濁水溪畔客家族的菸樓了。林北社區目前尚存菸樓二十三座(完整十八支、殘缺五支),最早者大約一九三九年建造,是屬於大板式菸樓,想當年農村小孩往往趁著起火時,偷偷丟進蕃薯、芋頭,但隨著製菸產業變遷,菸樓有的已荒廢,有的已加蓋做其他用途。種植菸草是早期雲林縣濁水溪畔農村經濟命脈之一,也是農村小孩童年記憶的菸樓,隨著歲月增長已逐漸走入歷史。
百年橋墩
橫跨濁水溪的鐵路大橋,啟建於民國前六年至民國八年完工通車,由日本人負責設計,台灣人建造施工,是台灣發展史的重要建設之一。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軍在鐵橋上架設機關槍,甚至擊落過美國兩架軍機,並掉落在濁水溪河床上。
卡好生活館
原本廢棄不用的煙樓,在經過社區居民的巧思布置下,以轉換為兼具教育與休閒功能的數位生栝館,內部成列了許多古早農具及生活用品,濃郁的鄉村氣息,充滿館內每一個角落,想一窺前人生活點滴與菸葉製作
方式,這裡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籠仔篙
濁水溪昔日有「台灣黃河」之稱,雖然早期常年氾濫成災,卻也因此肥沃了所流經的兩岸土地。「籠仔篙」不但有導水入圳的功能,而且雨季或颱風來襲時,堵住濁水溪的溪水氾濫,對百姓的生命財產提供了無限
的保障,尤其民國八十年之前,雲林縣與彰化縣十幾萬公頃農田灌溉,靠著「籠仔篙」的導引濁水溪的溪水流入彰化和雲林平原,引進含有養分的濁水黑泥沙,使得兩縣出現良田,成就「台灣榖倉」之美名,「籠仔篙
」實在功不可沒。
文化隧道
南二高穿越林北村形成兩個大型隧道,其中位在活動中心旁的涵洞,四周均為鄉村小徑,過往車量極為稀少,再加上通風良好,夜晚照明充足,因而成為社區內
最佳的活動場所,目前已將涵洞彩繪飾,將做為社區藝文發表的空間。
社區活動中心
「閒置空間再利用」,昔日的幼稚園,搖身一變為現
在各項活動的場所,林北社區的新地標,且看社區居民
如何用自己的手,為林北村的歷史添上一段佳話。
三號水門
三號水門位於增產路頂端,工程龐大極為壯觀,除了具有取水灌溉的功能外,夕陽黃昏時,落日餘暉下的水門及堤岸景觀,總是吸引著遊人的眼光。此外,搭配著附近的水利博物館,亦是假日全家休閒旅遊的最佳去處。
水利博物館
嘉南大圳的北水南引,豐了嘉南平原的灌溉用水,使農民經濟生產獲得保障,而這水利工程的水源便是在林北村的一、二、及三號水門。水利博物館內部設有展覽室及視聽室,對於各項設施功能均有完整的介紹,博物館旁尚有一座全亞洲唯一的八卦型分水池,轟隆流水四散而去,場面十分壯觀。
斗六大圳進水口
大圳興建於民國四十四年,為中美合作建造之重要設施。早期大圳水源取清水溪,供應林內、斗六工業區及大斗六地區的農業用水,但近年因六輕工業用水需求,而改引濁水溪的水,用暗渠經斗六大圳至六輕工業
區,水流盛大壯觀,是個一覽水利設施的好地方。
「菸樓」,又稱為「菸寮」,根據史料記載,昭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九年)左右,日本人將菸草引進台灣,於是一幢幢頂著天窗的菸樓,才逐漸在平原上聳立著。雲林縣是台灣最主要的菸業生產地之一,目前保存
菸樓最多而且比較完整的地區,要算是濁水溪畔客家族的菸樓了。林北社區目前尚存菸樓二十三座(完整十八支、殘缺五支),最早者大約一九三九年建造,是屬於大板式菸樓,想當年農村小孩往往趁著起火時,偷偷丟進蕃薯、芋頭,但隨著製菸產業變遷,菸樓有的已荒廢,有的已加蓋做其他用途。種植菸草是早期雲林縣濁水溪畔農村經濟命脈之一,也是農村小孩童年記憶的菸樓,隨著歲月增長已逐漸走入歷史。
百年橋墩
橫跨濁水溪的鐵路大橋,啟建於民國前六年至民國八年完工通車,由日本人負責設計,台灣人建造施工,是台灣發展史的重要建設之一。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軍在鐵橋上架設機關槍,甚至擊落過美國兩架軍機,並掉落在濁水溪河床上。
卡好生活館
原本廢棄不用的煙樓,在經過社區居民的巧思布置下,以轉換為兼具教育與休閒功能的數位生栝館,內部成列了許多古早農具及生活用品,濃郁的鄉村氣息,充滿館內每一個角落,想一窺前人生活點滴與菸葉製作
方式,這裡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籠仔篙
濁水溪昔日有「台灣黃河」之稱,雖然早期常年氾濫成災,卻也因此肥沃了所流經的兩岸土地。「籠仔篙」不但有導水入圳的功能,而且雨季或颱風來襲時,堵住濁水溪的溪水氾濫,對百姓的生命財產提供了無限
的保障,尤其民國八十年之前,雲林縣與彰化縣十幾萬公頃農田灌溉,靠著「籠仔篙」的導引濁水溪的溪水流入彰化和雲林平原,引進含有養分的濁水黑泥沙,使得兩縣出現良田,成就「台灣榖倉」之美名,「籠仔篙
」實在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