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九十九年度斗六市溝壩(A類)社區總體營造期末報告書

  • 發布單位:文化觀光處
  • 資料來源:文化處

 

 

一、

壹、緒論

計畫緣起

  溝埧社區,一座小小的社區,只有三條街的範圍,卻有著濃濃的人情味,以及新舊交替的純樸民宅,在這樣的一座小社區中,無論是建築,或是人文,都因為它的小,而更有緊密之感,那種貼近的感覺,並不是一種擁擠,反而更像心與心親近的感受,也將這座社區當中的居民,緊緊的聯繫在一起,雖然小,卻更能從當中去感受彼此之間的關懷,這是其他社區當中所難得見到的。

       雖然就在雲林最熱鬧的斗六市旁,但隔著一條街,卻彷彿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邊是雲林最熱鬧的市中心,一邊則是緩慢步調的安逸社區,面對這樣的差異,留於溝垻社區的居民們,發展出了一套專屬的生活方式與空間氛圍,因為缺少青壯年,所以社區當中的步調不似市區這麼快,宛如老電影慢動作畫面一般,在呼吸之間,都能夠感受到那悠閒的氣氛,無論是風、陽光、建築、小鳥、樹、小狗,社區當中的一點一滴,都讓人駐足其中,當閉上雙眼,那微風輕撫,都市熱鬧的喧囂煩躁,彷彿也隨之消逝。

  這就是溝垻社區的魅力,在不起眼之間,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小範圍之間,創造出溝垻人心中的寬廣家園,也藉由本次社區規畫的執行,在小小的三條街道之間,建立專屬溝埧的故事,將「溝埧」社區的地方文史做一完整的調查與記錄,呈現這迷你社區的景致與優雅,讓在地居民與外來的人們更為了解它的美,並永續的流傳下去。

        因為身處在這個社區當中,才能真正的深入了解這個社區的美,秉持著保存與分享的單純想法,我們在社區軟硬體的建設過程中持續努力著,希望能夠發掘出更多的溝埧故事,也希望將不同面貌的溝埧延續並發展讓更多人感受到,但這樣的工作並非靠一人之力就能夠完成,也因為如此,籌募更多對於社區事務有認同感的志工也就顯得更為重要,以這樣的信念做為社區工作的目標,溝埧社區這次有幸獲選為A類基礎發展社區,更當在完整的規劃當中,實現對於社區的理念願景,將溝埧社區充滿歷史氛圍與精緻景觀的特色,細數記載,展現風華。  

二、 計畫目標

  雖然溝埧社區是一個小規模的社區,但其中卻擁有獨特的文史資料與人物資源,希望能透過社區志工招募、培訓及研習活動,以及社區資源調查的全面蒐集,讓社區居民樂意參與社區活動,珍愛社區整體資源維護與永續發展,進而讓社區老、中、青及兒童等各年齡層的人口都能融入社區活動,使社區和諧自信與快樂。

  透過社區志工的培訓與研習課程,讓社區所有居民在課程當中,不只是修習到對於社區調查必須的技能,更能將這些學習到的技能,活潑的運用到生活當中,延長這些社區課程的運用性,創造不一樣的居民成長歷程,也在這過程中,培育出對於社區的貢獻力,集合每個小我的力量,凝聚對眾的體現,展現出每位社區民眾對於自我以及公眾的價值。

  溝埧社區有豐富的傳統建築,以及歷史人文足跡,在強調文化特色與在地精神的現代,最適合做一完整的人文環境發展規劃,在社區公共意識凝聚力集中後,進而結合人文產業與其中的歷史價值,並活化其內容與品質,發掘其中的故事,進而創造自我的價值,同時,與周遭溝壩國小及斗六糖廠等公共建設相互搭配,有助於居民提升自我社區意識與再生。

  除了本身的歷史故事與人文價值之外,溝埧社區更積極推動對於社區民眾的共同生活空間,活化原本社區內之傳統建築,籌備設立社區生活館,跳脫尋常古物擺設介紹的館藏陳列,溝埧社區生活館訴求活用及參與度,建立一個社區居民閒暇無事皆可前往的公用環境,並可在其中獲得對於社區的知識與認同,這樣的目標也將在社區規劃當中,努力逐步的實現它。  


一、             

貳、本計畫執行成果

工作 執行進度表

工作項目

執行期程

工作內容

社區說明會

5/13舉辦社區說明會

招集社區居民與社區發展協會成員,說明A類社區計畫內容及社區青年志工招募工作流程。

社區志工招募

持續招募

發送社區志工招募報名表,同時由社區發展協會成員對社區居民說明招募。

社區志工訓練

1.   文化處舉辦青年志工培訓營

2.   社區自辦志工培訓課程

3.    參與雲林縣文化處規劃之培訓課程。

4.    由社區內規劃資源調查方法、社區報編排等實用課程內容。

社區資源調查

6月初-8月初

針對社區內人文、景觀、歷史、產業、建築等內容進行訪談調查,並將調查內容做統整後出版社區報。

社區報發行

7月底印製第一期

暫定發行四期社區報,目前將調查訪談內容整理後發行第一期社區報。

社區研習班(繪本)

 

 

社區生活館設立

10/5修整完工

10底前布置完畢

以社區內歷史建築老人活動中心為主,進行修繕工作,並以此做為成果展地點,進行相關內容佈置。

期中報告

8/18前繳交

製作期中報告書並於8/18前繳交。

社區資源調查報告書

8/18前繳交

針對6月開始進行之社區資源調查內容製作資源調查報告書,並於8/18前繳交。

社區報發行

8月底印製第二期

9月底印製第三期

修正後總計發行三期社區報,將訪談與調查結果印製第二、三期社區報,除送交文化處各20份外,其餘發送給社區居民與社區留存。

社區導覽摺頁發行

9月底前設計完成

10底前印製完成

預計印製4000份,2000份送交文化處,其餘2000份發送社區居民及社區留存。

社區成果展

11/6舉行完畢

進行此次計畫之成果展現,邀請社區居民、志工、縣府及文化處長官、芸科社造中心共同蒞臨指導。

社區聯合成果展

預計12/5進行

至文化處廣場參與此次社造計畫知聯合成果展。

二、              社區資源調查成果

2.1社區現況

2.1.1、歷史沿革

「溝壩」也名之沿革可概分為清朝時期雲林縣之溝仔街、溝仔莊;日治時期(嘉義廳)之溝仔埧莊、溝仔埧;日治時間(台南州)之溝子埧;光復以後(民國70年)之溝埧。

「溝子埧」系指乾涸的溝渠之意,粵人(廣東人之簡稱)口中的「埧」等於閩人口中的溪埔,亦即「沿溪新增地」,也有人稱為沙埔,由於溝流的影響,在沿岸或中間淤漲的土地叫浮埔。又根據土地的實狀,分別稱為荒埔、曠地、埔地、草埔、青埔以及土埔,所謂浮埔,乃是河床淤積而形成的土地,也就是未經開墾的埔地,一旦把它開墾,變成了田園、宅地,到時溪埔的性質也就消滅不存在了,粵人不用「溪」字,而習慣使用「河」字,因此稱浮埔為「河埔」。

社區內共有十鄰,里民中以黃、陳姓較多,主要聚落僅溝仔埧聚落,南邊則為台糖溝仔壩農場,聚落形狀大致呈三角形,三邊分別是仁義路(省道台三線)、光明路與泰安路,為農村型態,早期居民多於台糖公司上班,農業次之,因此溝壩社區在早期的農產種類較少,上半年主要作物為花生、甘藷,下半年則為稻米,甘蔗,而早期的稻米一年只有一期收成,現在則為一年兩期,農產種類也改多了,例如柑橘、柳丁等。而斗六糖廠後期因製糖成本過高,不敵外銷進口糖,於是便在民國83630關廠,相傳當時斗六糖廠都會慶祝國慶日,溝壩社區都會派出獅陣一同慶祝,而現今隨著環境的變遷,溝壩社區的歷史軌跡與文化也逐漸在消失。

※溝壩社區各時期名稱表

清領時期
(雲林縣)

日治時期
(嘉義廳)

日治時期
(台南州)

光復以後
(民國70年)

溝仔背街.莊

溝仔埧庄.溝仔埧

溝子埧

溝埧

2.1.2、地理環境

溝埧社區位於斗六市區南方,東北與崙峰里為鄰,東界古坑鄉,南為三光里,西接江厝、久安兩里,北為龍潭里;與古坑鄉交界的省道台三線為本里重要的道路,雲82線通往江厝仔,雲193線通往深圳崙;另外,溝仔埧南方約五百公尺處,為東西向快速道路之台三交流道,全里面積約1.62平方公里,主要道路為仁義路、光明路、三樂路、泰安路。

2.1.3、人口統計表

民國 /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3

人口數

658

821

909

991

1013

993

941

871

811

826

798

806

815

在清領時期,溝仔背莊當時的戶數為210,而人口統計有645人,而現今(民國996年)溝壩里的戶數為259,人口統計有761人。

2.2社區調查規劃

2.2.1、調查方法

文獻整理:

針對調查目的蒐集相關文史資料及新聞檔案等文獻資料進行閱讀與分析,並深入調查雙人厝社區歷史發展與行政區域變動資料,作為相關文獻資料挑選與分析之基礎。

表格普查:

調查人員多為初步接觸田野調查工作之社區志工,使用制式表格以利社區志工以重點問題訪談,進行社區資源普查工作。

重點式挑選訪談:

分析志工完成之普查問卷,重點式挑選問卷訪問對象進行深入訪談並做成訪談紀錄。

 

2.2.2、調查內容

()、人物訪談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學振

斗六市溝壩里,一個只有三條路二百三十八戶約七百餘人的小社區,在歷任理事長、里長及幹部等熱心人土的努力經營下,有著向上躍升的動力,而這歷史悠久的社區,處處有著未被發掘的寶藏,等著大家一起來尋寶。

本社區成立發展協會之初,係因應政府政策,每一個社區都要有一個機構,於是號召三十位對社區有著熱情、志同道合者為會員,從創立時期到目前已進入第四屆,會員已經有七十一位。

當初想法非常單純,希望由整理社區環境開始,讓在地居民有參與感,進而提昇社區生活品質,可是在現實面確實有難度,於是先從舉辦成本較低的活動辦起,因經費的額度有限,政府補助每個社區五十萬發展基金(本金),存放金融機構,以每年定期存款孳息辦理活動,以前利率還有7%,現在的利率降低後,能運用的錢就更少了,都要省吃儉用,然後幫社區的居民辦一些活動,如全民親子健行,每年舉辦都很成功,居民也很認同;九九重陽節辦理慶生會,幫老人家過生日,再來也開始籌辦老人槌球,預定年底開始推動。

現在社區分三大主軸,有發展協會、媽媽教室和長壽俱樂部,在協會方面,會員會費組織收入,每人年費五百元,支用於會員活動費用,以及向政府機關申請補助活動的經費;再來就是媽媽教室,由一群婆婆媽媽組成,他們會辦理一些手工品研習活動,如:手工香皂、串珠等;長壽俱樂部成員,則是一些中老年人,利用空閒於活動中心不定期聚會、聊天和唱歌,讓大家生活上不孤單,這是目前協會在這方面能盡的心力。

最後,我的期許是能把本地最具份量的耆老召集起來,將溝壩的人文、歷史脈絡、信仰、景觀及建築空間,經由耆老口述逐步建立起來,為我們溝壩的歷史作完整紀錄;再來就可以針對環境美化,作規劃藍圖,這是對社區居民最直接具體的服務,但也是最需要所以民共同群策群力來推動。

出生於民國九年,年今九十二歲,自幼就居住在溝壩社區。他在十六歲時曾任「眾丁」,「眾丁」在後來改名為警務團;也曾習過武術。在二十一歲的時候(民國三十年)曾經被美軍抓到民雄附近的國小拘留,由此可見盛老先生曾見證與參與過許多歷史發展事件與事蹟;在民國九十二年時也曾膺選斗六市模範父親、好人好事表揚代表。

 

斗六高中退休教師張秉麾先生

老師父親日據時代當老師,所以老師家庭為國語(日語)家庭。在家排行第四,上有三個哥哥,下有兩個妹妹。老師父親為台南師範(現今台南大學)第一屆畢業學生,曾任職溝壩國小校長。而母親曾擔任多年當時斗六鎮調解委員會委員,多年後當選了斗六鎮(現今為斗六市)民代表;老師的長兄,就讀溝壩國小畢業,職業為醫生,老師二哥,在斗六糖廠附設小學畢業(日據時代,日人在糖廠設立日本小學,只有日本人的小孩可以就讀,如果台灣人要進入就讀,必須經過考試,才能入學),現在在加拿大當博士,其三哥,也是台糖附設日本小學畢業;老師從小在書香世家成長,本身也擔任斗六高中英老師。

老師認為溝壩雖是鄉下,但在各方面條件卻都很好,很少鄉下擁有這三項條件,第一、擁有派出所,使聚落內治安良好。第二、擁有國小,使聚落內的小孩不需要到其他地區就讀。第三、溝壩旁邊擁有糖廠。所以早期溝壩才會被稱為商業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後來則因人口逐漸外移。當時的榮景不再,但這幾年東西向高速公路的興建也讓溝壩朝另一個方向逐漸復甦。

溝壩國小於民國八年創校,已經有九十年的歷史,溝壩國小校地是老師家族提拱出來作為建校使用,現有溝壩社區活動中心與派出所,也是居民無條件提供做為社區使用,土地為共有地,其中老師家族占多數。早期溝壩國小為當時升學率很高的學校,據夫人林俊惠女士(溝壩國小教師退休)的說法,當時很多溝壩國小的畢業學生習醫執業,享譽杏林,可見溝壩國小孕育了許多社會人才。

  出生於民國十年,今年九十一歲,自幼便居住在溝壩社區,在家中兄弟排行老大,與弟弟都在斗六糖廠任職;陳顯庭先生十七歲即進入斗六糖廠原料部工作,服務長達三十五年之久,退休後,便在自家的農地耕作,面積高達四甲,是溝壩社區中種植面積最廣的一處田地。也曾擔任過玄佑宮創宮幹部,協助處理大小廟務,並同時擔任長壽俱樂部的第二任會長,非常積極協助社區事務,現因年事已高,社區相關事務多以參與為主。

  出生於民國二十一年,自幼就住在溝壩社區,家中有三個兄弟一個姐妹,國小曾就讀日治時期的學堂,當時因溝壩國小被列為戰俘營,常都要到斗六糖廠上課,印象中戰俘營外圍是七尺高的竹子圍牆,管制進出,只要日本擊落敵方的戰機便會將該飛行員送到這裡拘留,當時一間教室都關了三十個人左右,也因為這樣,溝壩在二戰時期相當安全,同盟國聯軍不會轟炸這個地方,頂多都只轟炸到虎尾,是避免傷害到自己同胞;陳銘壃老先生初中則是就讀斗六初中,是光復後的第一屆,後於民國四十一年至北港地政事務所擔任臨時繪圖員,於民國四十八年至農田水利會人事室擔任臨時人員,民國五十三年改任為辦事員,這個期間也要參與多次的水利財務人員訓練班的訓練,當時的月薪為二百元,至西元2010一月十五日退休已滿十二年了;陳銘壃老先生也曾參與過戶口普查的工作,見證歷史的變遷,也曾任桌球、排球的教練與裁判及擔任社區的義務教練。退休後蒔花植樹,見朋友有不要的九重葛,便帶回來重新栽種,逐漸產興趣,轉眼已種植了十餘年,期間嘗試嫁接九重葛的多元品種,讓它開出最美的花朵,並將其置於宅前路旁,與社區民眾分享,陳銘壃老先生,也非常願意與大家分享種植九重葛心得與成果。

目前是溝埧社區常務監事的江茂政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溝埧在地人,現年66歲的他,26歲就到台北的塑膠廠工作直到52歲退休。江茂政先生平時就是個喜歡園藝、蒐集茶壺、貝殼的人,也喜歡自己DIY,家中的水電、木椅、擺飾用的櫥櫃都是自己親手做的,就連心愛茶壺的中國結也都是自己親手做的,退休後,更專心投入自己的喜好,其中,蒐集茶壺更是江茂政先生難以忘懷的嗜好,家中琳瑯滿目的茶壺都是江茂政先生從工作時,在閒暇逛街,或是去遊玩時發現而買的,只要是比較特別、比較有趣的茶壺,江茂政先生都會毫不猶豫地將它買下來,久而久之,江茂政先生的家中就彷彿一座小型的茶壺博物館。

小小的溝埧社區,卻是片地靈人傑的環境,出現過許多傑出人士,而劉麟雄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他是溝埧社區唯一的一位醫生,而身為劉麟雄先生三子與媳婦的劉耀升先生與林碧芬女士,對於父親與公公的回憶,臉上滿是驕傲與敬佩的神情。

劉麟雄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溝埧人,父親是當時的大地主,母親則是父親之續絃;劉麟雄先生從小到大的成績都是第一名,小學畢業後,即以優異的成績到台南一中就讀,成為當時雲林到台南一中念書的少數優秀學子;在日治時期,小學畢業後能再繼續往上讀是很困難的,因為入學名額都優先給日本學生,其次才是台灣學生,而劉麟雄先生就是當時極少數能進入高等科學校(也就是現今的國高中)就讀的台灣學子。

畢業後,一位住在白河的同學邀約劉麟雄一起到日本念大學,起初,在日本是在仙台念醫藥大學,但因為畢業後之能當藥劑師,懷抱著救世繼民崇高理想的劉麟雄先生,毅然決然的轉到熊本大學專攻兒內科,也就此奠定了日後從醫的基礎。

 

在日本求學期間,劉麟雄先生的學費與生活費多由其父寄至日本,但二次大戰開始後,家中無法再負擔,因此劉麟雄先生開始到某家診所半工半讀,無論是父親所給的,還是自己努力賺取的,劉麟雄先生勤儉持家的個性,自小就受到父親的影響與教導,因此劉麟雄先生即使生活富裕也從不奢侈浪費,連同學們相邀出去遊玩,也不曾參與,多半把時間花在用功念書,一步一腳印的默默努力,讓診所的老闆非常賞識先生,在劉麟雄先生畢業要回台灣時,極力挽留,甚至要另外開間診所給劉麟雄先生經營,但因思念母親孤苦無依而婉拒,也因此,劉麟雄先生畢業後就返回家鄉開診所,一方面可以照顧父母,一方面也可以為鄉親服務。

回台灣開業後,先生在病患的心裡,是個值得托付的好醫生,而在朋友及家人的心裡,則是個安分守己、奉公守法、勤儉持家的人,這些受人尊敬的一面,讓先生因此擔任過保正(現稱里長)的職務,而劉麟雄先生的好人緣,早在日本求學時,就能夠看的出來,當時學校的老師們都很喜歡先生,像是某次的考試,他的同學因作弊而被老師抓到,劉麟雄先生不忍看著同學被退學,於是去請求老師,老師也看在他的面子上讓那位同學留校察看,免於退學的命運。不只如此,在工作時,老闆跟房東的女兒也都很喜歡劉麟雄先生,甚至房東的女兒還想嫁給他,害得劉麟雄先生像逃命似的回到故鄉台灣。而在二次大戰時,原本在廣島念書的劉麟雄先生,因工作外出不在廣島,恰好躲過美軍投射的原子彈,因此逃過死神的召喚,這種種的契機,讓劉麟雄先生得以回到台灣開設診所為鄉親服務。

診所自民國四十年左右開業,一直到民國九十一年劉麟雄先生去世才結束營業,所使用的藥方都是拉丁文與日文,當時斗六只有兩名同時具有醫藥、醫師資格的醫生,而劉麟雄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雖然如此,但先生依舊秉持著為鄉親服務的精神在行醫,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遇到離診所較遠且無法行動的病患,劉麟雄先生就會騎著腳踏車到病患家看病,俗稱「往診」,往診的範圍是周圍的五個鄉鎮,當他去往診時,會帶上簡易的藥箱,但包藥還是得請病患的家屬到診所拿,除此之外,平時也會替里內的國小小朋友義診,讓他們不再為沙眼、跳蚤等病症所苦,由此可見劉麟雄先生醫者仁心的一面。

另外,早年醫療不發達,醫生看病時多靠經驗,不像現在什麼都可以靠儀器檢查,劉麟雄先生在日本半工半讀時,即累積許多經驗,因此許多疑難雜症都難不倒他,曾經有一病患已經被判定死亡,經過劉麟雄先生的醫治後又奇蹟似的康復,讓劉麟雄先生在病患及家屬的心中,彷彿救命恩人一樣的崇敬。

劉麟雄先生的妻子是名助產士,但在嫁給劉麟雄先生後就辭去工作,專心幫忙打理診所裡的一切事務,夫人跟劉麟雄先生一樣,是個生活富裕卻勤儉持家的人,不過她卻是對自己節儉,對小孩卻很大方,夫妻倆日常生活中,多用日語對話,對別人則是母語,林碧芬女士就開玩笑說:「公公和婆婆用日語對話,說不定是在講我們的壞話,我們也聽不懂。」。

說到夫人,據林碧芬女士口述,其娘家在當時也是大戶人家,曾於民國四十年間建造涵碧樓,建材多從大陸運送來台,後來因使用者打算將其變成酒店,而在民國八十年間拆除,實在可惜,但也可以從這裡看出,當時劉麟雄先生夫人,都可算是家境富裕的大戶人家。

劉麟雄先生在看診時不喜歡小孩子哭鬧,甚至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因此都會有專人來哄帶小孩,林碧芬女士打趣的說,保母平常都會將先生的孩子帶到外面哭夠了再帶回去,而早年先生因為忙於看診,空閒的時間也是看書閱讀,與自己小孩的相處時間幾乎是沒有的,一直到了晚年才會帶著孫子外出遊玩。

  雖然現在劉麟雄先生的診所早已停業了,但所有溝埧的居民都記得在地有著一位樂於助人又勤儉持家的「先生」,因為他,讓許多溝埧居民都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種種的軼事,也是居民所津津樂道的,其仁心愛民的形象,早就深深烙印在所有溝埧居民的心中。

※溝壩榮耀榜

 

溝壩里模範父親

溝壩里模範母親

94年 黃正雄

95年 廖勝雄

96年 黃松華

97年 李義信

98年 魏隆源

99  黃金波

95年 許鳳英

96年 陳沈柳智

97年 郭張美娟

98年 黃呂月

99年 周林份連

溝壩里好人好事代表

溝壩里孝行楷模

94年 邱玉美

95年 沈麗燕

96年 劉文龍

97年 劉林碧芬

98年 張麗雲

99  賴正義

95年 陳源壼

96年 魏隆傳

97年 廖玉娟

98年 曾士聞

99年 陳明昭

()、文化調查

小溝壩大偵探-顯應祠

相傳,溝壩社區有間相當特殊的「偵探社」,專門協尋失物,據當地居民指出,凡是失物或者遭竊物品案件,勞請該「偵探社」辦理,不出數日便能快進尋回失物;更特別的,這「偵探社」職員只有一人,辦公處不到一坪,屋高不及兩米,接案不收費,不單尋找失物功力深厚,且對於孩童育成也有獨特建樹,十分受當地居民景仰與愛戴,可以說是溝壖好人好事代表,尤其重要的是,這位名偵探還不是平常人,究竟是誰有如此能耐?

本刊特報員經社區民眾熱心提供相關「偵探社」資料,目前已獲得數條線索:

1.「偵探社」登記名稱「顯應」。

2.「偵探社」位置比鄰光明路。

3.「偵探社」職員唯獨一人,辦公室不足一坪,屋高不及兩米

4.  大偵探本姓姓陳,一名允深(或稱允心),單身未婚。

5.  大偵探非常人。

沒錯!聰明如你,應該可以臆測到本刊特報小溝壩大偵探的真實身分,就是溝壩顯應祠的主神-允深公(亦稱允應公)。

祠前楹聯:「顯揚聖章列史冊,應成天道佑蒼生」,據奉祀允深公多年的魏家表示:允深(應)公,本姓姓陳才對,名叫陳允深,單身,原為溝壩開墾者之一。當初是陳姓男子跟魏隆源的阿嬤托夢,說想要一個身分及要求魏家子孫供奉他,才自此進駐魏家並庇佑鄉里。多年後,隨著溝壩玄佑宮落成之際(民國九十一年),也同時為允應公重雕塑金身,正式由家神轉為地方神祇。允深公護祐鄉里神蹟不斷,令人咋舌稱奇,尤其搜尋失物神蹟更是屢見不鮮;經受訪者轉述,在溝壩當地,若家裡有小孩容易生病不好照顧(歹搖飼),就會請允應公幫忙,讓小孩身體健康長大成人;東西不見也會拜託允應公幫忙尋找,據說都可以找回來,可說是有求必應的神明。

顯應祠雖然不大,不斷的香火繚繞,裊裊之間充盈著溝壩居民對於允深公的崇拜與敬仰,若有幸蒞臨溝壩社區,別忘了,前來「顯應偵探社」為允深公上炷清香吧!若不小心有失物或遭竊,「顯應偵探社」的大門為信眾永遠開啟著!

溝壩福德寺

溝壩福德寺原由本庄先賢鳩資建造,由於年久失修,建物簡陋,且因神威顯赫,信眾日增不敷使用,乃經林喬旭先生發起,召集地方熱心善信研商重建。而於民國七十二年(癸亥年)正月十五日因蒙天龍宮三太子元帥暨諸尊神聖勘地奠基,同年二月十一日辰刻破土興工,幸賴全庄善信鼎力支助配合,同年四月二十一日竣工,入火安座,乃今巍巍堂煌之福德原祈願,福德老爺神光普照,護佑地方福庇黎庶常保平安。

民國九十年陽月(農曆十月)玄天上帝藉本庄昭聖殿降示籌建宮廟等事宜,時由值年爐主劉文龍先生,積極奔走召集本庄賢達善信共商建廟,同年十二月福戶內眾善信致天請令,經玉皇天尊敕玉旨賜名「玄佑宮」,旋即成立玄佑宮籌建委員會,並於隔年杏月(農曆二月)動土興建,蒙本庄賢達與眾善信團結合作,鼎力支配而不遺餘力,於民國九十一年桂月(八月)二十四日竣工,並同時舉辦入火安座大典,建廟遂成。因慶成醮事需契合時機,故玄佑宮安龍謝土慶成醮典特於民國九十八年桂月辦理。

在台灣的傳說中,玄天上帝性情至孝,以殺豬為業,直到晚年始悔悟自己的行業殺生太多,難積陰德,遂毅然放下屠刀,遁入深山修行。後得神諭,欲洗殺生罪嫌需剖腹挖腸,乃用其屠刀剖腹,取出腸胃投入河中,並將屠刀藏腹中。因其求道至誠,遂感動上天,死後得道升天為神,稱玄天上帝。當時其剖腹所拋棄之內藏,吸收日月精華,胃變成龜,腸變成蛇,興妖作怪。於是玄天上帝乃下凡平伏,收為部下,從此龜蛇忠於玄天上帝。故肉品業者、屠宰業者皆奉玄天上帝為其職業的保護之神。

 


()、地景調查

教育地景-溝壩國小

溝壩國小自1919年即創建於此,陪伴著溝壩社區至今已有九十年之久,有許多居民都曾就讀過此校。現在,隨著時光的飛逝,溝壩國小已成為世代交替與記憶共存的場所,也見證了溝壩的歷史變遷,因此藉由溝壩國小的歷史沿革,讓大家與後代回憶起自己當時曾就讀的母校。

學校沿革

民國8年創校,校名「斗六公學校溝子壩分校」。

民國11年獨立為「溝子壩公學校」。

民國33年因為戰爭的關係,遷讀於「大崙國民學校」。

民國34年光復後,遷回復校。

民國36年改名為「斗六鎮溝壩學校」。

民國49年久安分校獨立出去,成為「久安國民學校」。

民國57年改稱為「斗六鎮溝壩國民小學」。

民國68年增設附設幼稚園。

民國70年改稱為「斗六市溝壩國民小學」。

民國83年設置啟智班。

民國88年設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

民國88年舉辦創校八十週年校慶。

民國95年度老舊校舍整建工程開始。

民國96學年度完成95年度國民中小學老舊校舍整建計劃工程等,提升學生受教品質。


溝壩國小卓越教育專案推行內容:

★弱勢童安親班 夜光天使點燈

斗六溝壩國小參與教育部為弱勢家庭兒童試辦的「夜光天使點燈」專案,幫助近兩百名課後無父母照管,未上安親班學童。 許多學校開辦課後輔導,但課輔多半在下午六點前結束,部分的單親家庭、隔代教養、低收入家庭、外籍配偶小孩,少了父母伴讀,甚至放學後就在外遊蕩,因此,教育部補助教育資源落後縣市的學校辦理專案。

點燈專案,將課後照顧延到「夜光時間」,即晚上六點或六點半開始,每天兩小時,每週五天,包括伴讀、吃晚餐,開班不限學校,費用教育部全額補助,每班十二至十五人,授課包含學業、才藝、品德教育等多元題材。

校長徐慶勳說,教師無法取代父母角色功能,但點燈專案,起碼可以幫助沒父母陪伴的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增加才藝、品德課程,讓孩子快樂成長。

★雲之蝶

以生態校園的理想為基礎,選擇蝴蝶作為主要創作元素。以形狀搭繪和空間佈局等手法,表現蝴蝶的群聚、棲息與飛揚。蝴蝶群聚形式的雲朵與童顏,一方面是生態校園的活力象徵,同時也是生態文化的風格表現。

戰俘營

斗六戰俘營成立在1944年二次大戰末期,日軍曾經把美國和英國的戰俘暫時拘留在這裡。但因當時戰俘營營長的人道對待與當地村民的協助,讓這群戰俘們永誌難忘。在台灣戰俘協會與各界的協助下,於當年的營區溝壩國小建立了紀念碑,讓人們找回了這段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

歷經半個多世紀,斗六戰俘營能找到的史實已經相當有限。但根據台灣戰俘紀念協會何麥克會長敘述,戰爭期間戰俘常會受到非人道的待遇,但是當年的斗六戰俘營長,也就是溝壩國小的花園利華校長卻是戰俘們的印象中最仁慈的一個營長。

台灣戰俘紀念協會會長何麥克:我從一些當地人口中得知,村民們會在戰俘們去工廠工作經過鎮上的時候,偷偷塞些地瓜、蔬菜之類的食物給他們。但是他們過得還是很艱苦,並且在不得溫飽的情況下,不時想唸著家人。

溝壩國小校長徐慶勳說:在1944年到1945年,在短短的三、四個月當中,就如戰俘回憶他所說的,他也是溝壩的校友,他也是溝壩跟崙峰社區的居民的一份子,其實世界地球村的這種觀念,從這一次的這個碑裡面,我們又會找得到了。

當年的戰俘大都已經老邁或辭世了,今天到場見證這個歷史時刻的除了相關單位的貴賓和溝壩國小的師生外,還有一群深受感動的外國朋友。徐校長表示將會把這一段史實列入學生的學習教材。也提醒人們戰爭的殘酷與善待別人的重要。

斗六糖廠

從明清以來,經過日本時代,以迄戰後六、七0年代,糖業一直是臺灣舉足輕重的產業。在氣候與資本家運作之下,以濁水溪為界,過去有「南糖北米」的現象,而雲林正處於南糖與北米的交會之處,因此,糖業在雲林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斗六糖廠位於雲林縣斗六市郊溝壩里,建於民國前三年(西元1908年),原由王雪農與吳克明一同創辦斗六製糖合資會社,壓榨能力每日300噸,第二年由斗六製糖株式會社收買。民國三年(西元1914年)合併於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民國十六年(西元1927年)又合併於日糖興業株式會社,至戰爭之時,榨糖能力提升至850噸,戰後由台糖接收。民國六十三年(西元1974年)擴建為日壓榨能力1600噸。然而,由於台糖在國際間競爭日漸吃力,而逐漸將各地糖廠關閉,斗六糖廠也不敵此潮流,遂於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製糖作業結束後關廠。業務併入虎尾總廠,將廳舍租予改建大樓之雲林農田水利會,更於19983月拆除廠房。如今雲林科技大學校地五十公頃即原先斗六糖廠之蔗園。而斗六糖廠中之花園、冰店、理髮部、小火車等都曾是斗六居民最美好的回憶。(參照台糖三十年發展史)

 

百年古厝

在三樂路41號有一棟林家古厝,據林老阿嬤陳述程中才發現,它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因為天災亦是人為疏於維護,導致有許多更為精采的部分逐漸消失,但整體格局還是相當完整。布局為正身帶護龍(三合院),正身即五開間,左右材斷面較細的柱子作為支撐,柱子再適度開榫洞將橫枋穿入,此作法為穿斗式;右護龍與正廳形式相同。因林家工作為務農,空間的使用基本上都以放置農器具為主,在正廳還是以祭祀神明及祖先為主,正廳左次間還有紅眠床的擺置,與左盡間目前都為雜物間使用,從正廳通往左右次間板門植是竹編形式,護龍明間為灶腳間(廚房),房內有磚砌成的大灶,設有一大鼎,兩小鍋,溝壩社區內合院建築普遍都以四、五十年為基準,鮮少有超過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歷史的建築,在訪問過程中發現了林家古厝,讓社區對於百年建築彌足珍貴,也是溝壩地方的瑰寶。

()、產業調查

溝壩五十年老冰店-清涼冰店、涼泉芳冰店

在溝壩國小對面系出同源的溝仔埧清涼冰店與涼泉芳冰店,在五十年的光景中,由冰店第一代的曾老爺爺早年在糖廠工作(台糖製冰場師父),對糖特性與製冰成份比例有相當掌握,選用無污染紐西蘭奶粉,堅持手工打漿過程,嚴謹衛生過程,製成冰品有著濃郁奶香,口感更顯得綿密而軟Q ,成為許多人夏天一定要來此吃冰共同的記憶!是許多在人童年的回味,返鄉遊子懷念的故鄉味,也歡迎大家一同來品嚐屬於溝壩的冰品味道。

()、溝埧歷史與傳說

舊派出所

所謂「棟札」乃是指早年日本人在建物的興建過程,舉行「上棟祭」(上樑儀式,此指房屋的木架構已完成,尚未上屋頂內最高位置的棟木前所舉行的建築儀式,目的是祈福消災)時,請來神社神官與業主共同釘掛的長條形木牌(置於中脊大梁之上)。上面記載庇祐平安的日本神道教神祇、工事名稱、上樑年月日、業主、設計者、監工與其他相關營建工程人員等,類似中國的「鎮宅符」,也算得上是建物的身分證。

雲林縣警察局斗六分局溝埧派出所因原址土地係屬民有,業於民國九十七年八月底拆除原有建於昭和十二年(西元1937)的舊有辦公廳舍及宿舍,完成歸還民地作業,該所目前借用斗六市溝埧社區活動中心辦公。

曾是戰俘營的溝壩國小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雲林縣斗六市溝壩國小曾被日軍徵用做為戰俘營,由於當時日軍節節敗退,便將戰俘從菲律賓以軍艦運回日本繼續勞役工作。但是在長途的航程中,戰俘們又餓又病,身體已經到達無法承受的地步(當時戰俘所搭乘的運艦被稱為「地獄之船」)。為了避免戰俘因為飢餓和疾病而死亡,於是停靠高雄港,將戰俘轉送至台灣的幾個戰俘營,斗六營區因此而成立。台灣當時曾經有過十五個戰俘營,共分兩梯次三百多人來到台灣,斗六戰俘營區的戰俘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就被移走,但是營長(當時的日本軍官),對待戰俘並無打罵欺凌,在戰俘們的印象中,他是最仁慈的一個營長。

地方文史工作者陳南榮(斗六高中退休教師)表示,他在2006年開始探究溝壩國小在1944年及1945年被日軍徵用充當戰俘營的歷史,現在七十六歲的斗六高中退休老師張秉麾先生,當年是溝壩國小六年級的學生,而溝壩國小正對面的一家五十年老牌冰店的老闆曾新春先生,當年則是溝壩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雖然事隔六十多年,但他們對於該段歷史都有清晰記憶。

溝壩地區居民曾新春先生證實,1944年他就讀溝壩國小五年級,學校移來上百名戰俘,為了讓戰俘住,學生只好在校外上課。據了解,當年溝壩野外長有許多野生篦麻仔,可提煉油,做擦槍用油,但戰俘實在餓昏頭,沿路摘來吃,結果發生嚴重腹瀉,有人甚至因而送命,張秉麾先生和曾新春先生當年都住在溝壩國小附近,常看到這些洋人戰俘被派到營區外挑水,由於戰俘能獲得的食物非常有限,有時候他們會偷塞一點玉米或番薯給戰俘吃,而這此老外則會變魔術給大家看(引用陳南榮訪談資料)。

溝壩國小校長徐慶勳先生則表示,其實斗六民眾才該真正感謝當年這些英、美戰俘,二戰末期美軍密集轟炸台灣,而糖業正是當年台灣最重要產業,所有的糖廠都遭猛烈轟炸,唯獨斗六糖廠因緊臨溝壩國小,加上英、美戰俘庇蔭,才能完好如初,而斗六也因戰爭的傷害相對輕微,在戰後迅速復甦。

 

抓交替的會社埤

據當地居民口述溝壩社區的會社埤(斗六糖廠製糖期間,攔水使用之及水池),經常傳出有人溺斃,而溺斃的人都是暗水性的人,歷年接續有十餘人死亡,於是在當地就有了一個說法,說是水鬼抓交替,是否為真為如此,相當耐人尋味。

 

日治時期的豬肉傳說

日治時期百姓吃豬肉是有配給制的,限定一人分四兩肉,斗六市的配給是蔣久義的父親負責配給,並由當時派出所大人(現在稱為警察)會在一旁負責檢查。

日治時期殺豬必須通過獸醫認證,而那時的獸醫權力很大,據說當時有民眾就因為曾經私宰豬隻而被日本警察懲處。在日治時期,死豬是要焚毀的,但當時因百姓經濟狀況不好,物質缺乏,所以居民都會暗中食用死豬肉,只是病死豬衛生條件差,吃完都會有皮膚方面的毛病;除了食用死豬肉,也會吃死雞或老鼠、蛇肉等,據說吃蛇肉可以治療臭頭

百年的柑仔店

    在傳統的民間生活當中,有個環境與所有居民息息相關的,不只是滿足生活所需,更是許多消息交換的中心,那就是柑仔店,而在溝埧社區,就有著這麼一間百年歷史的柑仔店。

  店主的三兒子魏森隆先生,今年已經66歲了,從小時候的記憶開始,家中柑仔店就一直存在著,從這裡可以研判,這間店的歷史,確實超過了百年;先生說到,他的祖父開店時,還是日本統治時期,店面從開業至今從未翻修,一直保持著原貌,這間傳統的超商百貨,販賣的貨品應有盡有,琳瑯滿目,商品有彈珠汽水、尪仔標、拜拜用品、斗笠、手套、針線等商品,甚至也有像嫁娶用品這類需要預訂的商品,另外,當時管制嚴格,需要有執照才可販賣的煙、酒、鹽等,也都可以在店內買到,由此可見,這間柑仔店在當時對於溝埧居民的生活,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

  除了用品之外,早期先生的父母也會在店裡賣碗粿,逢年過節時則會賣鹹粿以增加收入,不只供應生活用品,也滿足了居民的胃,無論甚麼時候經過柑仔店,都能夠見到居民或買東西,或聊天休憩,店面彷彿從為空閒過,有句俗語說:「吃飽就休店仔頭」,就是在形容這樣的光景,小小的柑仔店,成為了厝邊隔壁吃飽飯的休息聊天場所,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儼然成為另一個社區活動中心。

  先生說到,記得小時候生意好到每一兩天就得補一次貨,在當時是由長輩騎著鐵馬到斗六或斗南去補貨,而那時候的鐵馬是必須要有車牌才能騎乘的,擁有一台鐵馬就像是現在擁有一部賓士轎車一樣的風光,先生家中也因為經營柑仔店,而在社區中建立起好人緣,只是在先生出生時,第一代經營的祖父已經過世,有記憶時就是父親在經營,這間柑仔店也成為了先生兄弟小時候的共同記憶,現在父親退休了,店面則是交由先生的二哥經營,另外則將家中種植柳丁的田地租給人,以收田租、種田來悠閒過著退休後的日子。

    歷經了三代的經營,小小柑仔店保存著百年前開店的樣貌,也留存著溝埧居民間濃濃的人情味,這獨特的歷史價值,就算時間不斷前進,也將永遠烙印在溝埧人的記憶與心中。

惜情的涼泉芳

  坐在店內,享用著清涼的冰品,眼前涼泉芳第二代的籃月桃阿嬤,正對著我們細細訴說著涼泉芳的故事。

  溝壩冰店從第二代接手後,在曾家三兄弟攜手經營打拼的光景,為溝埧社區居民們帶來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清涼,也打造了居民共同的回憶,後來曾家老二、老三各自外出發展,甚至在斗六石榴地區開拓出涼泉芳的品牌好名聲,以溝壩冰品精純的傳統製作技術,和從第一代留下來的製冰機,提供冰品最佳的品質,而在第三代接手後,生意也越做越好,逐漸建立起石榴地區的死忠顧客,當時每到天氣炎熱的時候,到涼泉芳吃個冰,成為了最時尚的休閒與最高級的品味。

  直到民國96年時,家逢巨變,差點讓溝壩的冰品成為斗六市最遺憾的歷史代名詞,幾經家族商討,因為珍惜溝壩奠基的情份,也為不讓傳統的口味消失,第三代老闆毅然決然回到溝埧社區,將溝壩冰店第一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術與口味,以及勇於開創新局的精神,重新開啟溝壩涼泉芳的名號。

  其實現在溝壩涼泉芳店面的位置,在藍月桃阿嬤的回憶中,並不是一直都是冰店,曾有一段時間轉型為金紙店,但或許是老天的安排,金紙店的生意始終經營困頓,經朋友建議回到最熟悉的行業來,因此才會轉移到石榴地區,重新展開冰店的老本行,並且開創【涼泉芳】這品牌。由於第三代老闆掌握關鍵的製冰技術以及冰料調製的種種技術與經驗,並且,同時不斷地向維修工人請教阿摩尼亞製冰機的構造,從中研發讓機器充分發揮的製冰技術,讓冰品的品質越來越穩定,而目前留在石榴店面中的那台阿摩尼亞製冰機,也在50多年的歲月中,見證著涼泉芳冰店的發展歷史。

  目前,溝埧涼泉芳冰店在第三代老闆的努力經營之下,開創出了另外一個風光的局面,因為多變的創新口味,以及穩定的品質,讓來往的顧客絡繹不絕,最高紀錄曾有客人一天當中就吃了48球的冰淇淋,以及11支的冰棒,受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談到這裡,籃月桃阿嬤笑笑的對著筆者說,情感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黏著劑,涼泉芳冰店在50多年的歷史當中,以情感融入冰品當中,讓顧客可以品嘗到製作者的用心與對人的感情,而客人們也以滿心歡喜的情感來品嘗著涼泉芳的冰品,這相互間情感的交流,就是涼泉芳選擇重新回到溝埧社區來延續傳統的關鍵,也是涼泉芳50多年來最寶貴的資產。

  時間流轉,顧客來來去去,不變的是涼泉芳對冰品的用心與堅持,那結合傳統與創新的口味,將永遠在顧客的口中與心中流傳,吃下一口清涼的冰,內心隨著暖暖的情感,緩緩融化。


三 、青年志工招募成果

3.1志工招募說明

  針對A類基礎社區總體營造的規劃,青年志工團的招募與成立是文化處重點的一環,為讓社區發展協會與成員了解工作內容,特別於5/13晚間舉行「社區青年志工招募說明會」,向各位與會社區居民介紹此次計畫內容,並討論出青年志工招募方式,以求培育出社區活動參與之基礎人力,達到凝聚社區居民的力量,進而完成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進行。

  討論過程中,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溝埧社區早已步入高齡化,社區內的年輕人多在外地求學與工作,若要符合青年志工的條件,對於社區來說就是一大難題,就算是接下來暑假期間,社區內的孩子不是有暑期輔導的課程,就是有自己的活動無法回家,因此對於這樣的問題,所有人傷透腦筋,所幸文化處解釋社區的青年志工團並沒有硬性的人數與年齡的規定,只要有心參與,人人都可以是志工,聽到這樣的說明,大家心中的石頭也就放下了。

  而所有居民也在了解了社區與志工的工作內容後,紛紛提出建議,最終討論出志工招募工作方式,及社區未來工作規劃,討論會議也就在這樣輕鬆的氣氛下結束,這場會議的結束,代表著社區計畫工作執行的開始,溝埧社區將會呈現出甚麼樣的風情與故事,就從此刻開始。

3.2志工招募方式

  透過志工招募說明會所討論出來的招募工作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式,在執行過程中也是雙方面同時進行,各個工作招募方式如下介紹:

 

■口頭傳遞招募:

  以社區發展協會成員為宣傳主體,透過口頭招募的方式,向身邊熟識的朋友介紹社區工作內容以及志工招募訊息,將對於社區的理念宣傳出去,以人情味做為基礎,招募擁有共同理念的社區居民一同參與。

 

■報名表發送方式:

  以書面報名方式進行宣傳,每位有意參加社區志工團的居民們,將個人資料填寫完畢後,交由社區發展協會進行統整,此報名表方式,方便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書面人數與資訊匯整,也有利屆時社區志工團的名冊編列。

 

 

3.3志工培訓課程與計畫執行概況(東勢林場培訓與社區調查實錄)

 


四、區生活館籌備歷程

4.1社區生活館歷史

  現址仁義路148號的溝埧社區發展協會及溝埧社區長壽俱樂部位置,是日治時期就建造的歷史建築,初期做為保甲辦公室,在三樂路開通之後,後方辦公室的位置,改設為三樂路1號,而前方空間則為社區集會與活動場所,這棟建築也維持著原貌至今,隨著時間前進,民國六十幾年此地改設為斗六市托兒所,打造了許多溝埧居民們的童年記憶,直到民國八十幾年,才卸下托兒所的重任,但也從此閒置,時光飛逝,後來隔壁的溝埧社區活動中心建立,不久後溝埧派出所借駐活動中心,三樂路1號的位置,也從閒置變為堆放文件及物品的倉庫,從此逐漸在灰塵中,黯淡其歷史的光芒。


4.2社區生活館整理

  在社區理事長及所有幹部討論之下,決定將三樂路1號的位置清理整修後,做為溝埧社區生活館,而一個重見天日的工作也就此展開。

 

4.3社區生活館嶄新面貌

凝聚了所有社區居民與志工的努力,溝埧社區生活館,以展新的面貌迎接新的開始,準備好了嗎!!                          

  嶄新而湛藍的溝埧社區生活館,定名為「溝埧心園」,期許日後成為溝埧社區居民談心、交心的新園地,這樣的一個嶄新空間,休憩、聊天、參觀,彷彿藍天一般迎接所有民眾的好心情,也歡迎所有民眾蒞臨溝埧社區,感受小而精緻的溝埧社區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