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林內鄉林中社區

  • 發布單位:文化觀光處
  • 資料來源:文化處

社區簡介
圓明禪寺於1932年初創,由了淨尼師暨其弟子忍妙尼師所創設,因逢日治時禁建寺廟,至民國三十七年才破土興工,同年十月竣工落成。

林內公園為神社舊址改易,近年來規劃有成,成為林內居民平時休憩、運動的好去處;若逢假日時期,則常利用空間舉辦各類型活動。「春滿綠野秀,巖高白雲屯」可見林內公園內風光怡人,並眺望山下,美景盡入眼簾。

濟公廟,屬民間信仰,創建於民國四十七年,主祀濟公禪師,共分前後殿,配祀儒、釋、道神祇,廟宇香煙裊裊,香火鼎盛終年不斷。「林壑歛暝色,雲霞收夕霏」除此山景外,從廟宇高處眺望,可見林內市鎮景觀。

農田水利陳列館位於集集攔河堰南岸連絡渠 道林內分水工(八角池)畔,區域範圍約兩公頃,建築面積三百餘坪,分室內和室外兩大主軸展示。室內展示部份,包括水利演進、地下水及補助水源的開發、量水設備、省水管路灌溉、天然災害、文獻資料及農家器具等7個展示單元,並設有多媒體簡報,以華、閩南、客家、英 及日語等5種語言介紹台灣農田水利演進發展史。

日治神社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六月,依照環境地勢而設計,翌年四月完工,建築佈局有水泥建造之鳥居二座、木造鳥居一造、旗台一座。遺憾的是,在民國四十六、四十七年間,因政治因素凡關於日治時期紀念性資產或標識日治年號者,一律拆除。倖獲得當時鄉內公所建設課長林義成先生,想出變通方法,將鳥居頂樑加蓋琉璃瓦,變造南方宮殿屋頂,再將林內「神社」二字,巧妙改為「公園」,使鳥居避免拆除的命運。




林中資源調查
壹、緒論

一、計畫緣起與說明

(一)計畫緣起

「林內」顧名思義,在台灣清朝以前,本是一林蔭濃密之大林野,位於山麓,半山半原,雜木叢生、荊棘遍佈,人煙絕跡之地。明鄭末清治初日漸開發,而於康熙末年由鄭萃徘等人渡台墾拓,率族聚眾擇居「林內」披荊斬棘,拓荒墾植,終變蠻荒為良田,街市聚集日益興盛發展。清治時期規劃縣治區,林內鄉隸屬斗六堡;日本治台後改設州郡,本鄉則歸屬斗六街。台灣戰後,由本鄉有識之士籌備建鄉,獲得照准,由斗六市和莿桐鄉各劃撥一些村落,於民國三十五年八月成立「林內鄉」。

本鄉隸屬台灣省雲林縣,位居雲林縣東北端,東臨南投縣竹山鎮,以清水溪為界;北接彰化縣二水鄉,以濁水溪為界;西鄰雲林縣莿桐鄉,以嘉南大圳濁幹線為界;南毗雲林縣斗六市,以大埔溪為界,依山傍水地勢雄峻、沃野千頃,不僅是雲林縣東北屏障,且位居雲嘉平原北路要衝、地形險要。全鄉區分為十村二一六鄰,九芎村三十鄰,坪頂村十五鄰,林中村三十三鄰,林南村二十六鄰,林北村三十鄰,林茂村二十鄰,烏塗村十六鄰,烏麻村十六鄰,重興村二十鄰,湖本村十鄰,而以林中村為全鄉繁榮、熱鬧所在地,是人口數最多的聚落,恰巧位於林內鄉中間位置,人文薈萃,其休閒遊憩、美景良田之景點,值得開發營造,加上現有教育文化機構即有林內、林中國民小學及淵明國民中學等三所學校,透過校園協助、社區推動及公部門指導,定能使社區生活環境愈加美好。

由於本社區今年度(2006年)獲選為「雲林縣社區總體營造點」,為使林中社區優質文化能夠被挖掘、珍惜及傳承,將藉由「社區資源調查」整理、爬梳本社區文化資源,並凝聚社區居民意識。

林中社區與林南社區僅相隔一條街道,下了火車站眼前即見林南青蔥綠樹的小山丘,而兩旁商店林立,兩社區並同為「2006年雲林縣社區總體營造點」。


(二)調查人員

本社區資源調查團隊以社區青年志工、學生為主,共分為三組,分別是:卡好、平安、祝福,並由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萬騰州副教授主持,愛加倍愛家協會伍炯豪牧師協同主持。

二、研究對象

本調查、研究範圍與對象,僅在於林內鄉林中村區域,將林中社區新興、神社口及榮興三聚落加以調查。

貳、社區資源現況

一、人口資源─居民

林內鄉林中村位於鄉內市鎮中心、熱鬧街區,共有33鄰,因而商店、公家機構、學校皆位於此,各行各業人才匯集於本社區,茲將社區熱心、專才居民列表如下:

社區專才熱心居民 專長 項目
邱世文(鄉長) 中醫
蔡叮霖(公所秘書)
曾南(林中村長)
陳天成(衛生所工
作30年)
張邦彥
尤敏貞 美術
張玉如 資訊 電腦設計
伍烱豪 音樂 詞曲創作
潘妙玲 音樂 鋼琴
周英志 音樂 爵士鼓
詹淑琴 藝術 拼布
陳信得(牙科醫生) 醫學 牙醫
王為邦(家醫) 醫學
林義成
林正立(文史工作者) 文史研究

從中可見本社區人才濟濟,熱心付出,然而將其中貢獻卓越人士,敘述其一二事,舉列如下:

(一)民主鬥士─張邦彥

張邦彥(1939年生)他在學生時代,家中有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由於好奇,便跟其父親一起閱讀,也調整收音機,偷聽被禁止的日本或中國頻道。

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因跟蔡光武先生學柔道,在蔡光武家中認識競選雲林縣長的蘇東啟先生,當時張邦彥先生對政治還十分陌生,雖然答應幫蘇東啟拉票,卻不知道蘇東啟在想些什麼?隨後有一位縣政府雇員林光庸找張邦彥,一起到湖口裝甲部隊拜訪林國煌(現任縣議員林勝雄的哥哥),詢問台籍兵軍中生活情況。
張邦彥是在服兵役期間被捕,在虎尾新兵訓練中心兩個月期間,都沒有拿過槍,連長說張邦彥是建築內行人,負責指揮擔任建築的新兵,讓部隊裡會釘板模、砌磚塊的新兵們替連長蓋房子。後來部隊通知張邦彥要調到台北,臨時整理行李,然後到嘉義機場,獨自搭乘運輸機到台北,當時根本不知道發生何事,單純以為是服役需要調單位。到台北之後,被送至保安處,此時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在刑求逼供下入獄,被判刑七年。
520農民運動,張邦彥全程用心參與,幾乎所有的事前預備工作都是他在處理,例如叫車、調派人員、聘請司機及運送農民提供的蔬菜……等等。

(二)繪圖繪影─尤敏貞

尤敏貞(1946年生),曾參加全省學生美展,應邀參加亞細亞名人交流展、名家畫展、千人美展、雲嘉藝術家聯展、嘉義藝文活動名家聯展、高雄市藝文活動名家聯展、中日名家邀請展、中韓日名家邀請展。第一次國畫個展於雲林縣立文化中心,第二次國畫個展於台中市立文化中心文英館舉辦。自林中國小教師退休,現任全國兒童美術協會會員、全國文藝藝術作家協會美術研究員、青溪文藝作家協會美術研究員、雲林縣美術研究學會理事、國民黨雲林縣黨部文宣委員、雲林縣婦女會工作委員、救國團國畫班隊指導教師、林內鄉團委會研修組長。曾發表《國小版畫教學法》、《注音符號教學法》、《認識兒童畫》、《認識國畫》、《漫談美術世界》、《國畫如何在小學生根茁壯》、《話我國畫》、《漫談山水畫》,及《憶楓林之旅》、《遊太平山峽谷》二篇遊記。

(三)社區營造好幫手─林中村長曾南

林內鄉第十八屆林中村村長曾南先生,世代耕農,居民暱稱他「割稻南」、「南爸」,而南爸秉持著服務鄉里的熱忱,以及對於鄉土的濃厚情感,參選本屆村長,獲得大家的支持,高票當選。正逢林中社區入選雲林縣政府文化局今年度(95年)社區總體營造營造點,另一林內鄉入選營造點為林南社區,欣喜之際,新科村長曾南先生,說道他一定將林中社區各聚落加以整合、溝通與協調,協助社區營造的推動,把林中社區打造幸福與浪漫的社區。

對於今年度林中社區營造計畫的推動,南爸心中有所期待,例如:社區刊物、資源調查、導覽刊物、志工招募……等等的陸續執行,這些工作,南爸認為十分有助於社區資源、居民的整合與互動,使大家共同來關心社區公共事務,透過討論機制的運作,讓已建立的社區資源文化庫,得以人和人、人和土地之間,更加緊密,與情感的交流。因此,南爸說道他必定盡力做好未來村里工作,及作為推動社區營造的好幫手,我們期待林中不只「卡好」而是「真好」。

(四)愛加倍牧師─伍炯豪

來自台北縣八里鄉的年輕人,擔任愛加倍愛家協會、林中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在雲林縣林內鄉發起利用資源回收打造「夢公園」活動,點亮「愛鄰如己」的燈火,照亮林內鄉林中村社區通往幸福之路。他扮演著將珍珠串連成項鍊絲線的角色,把散落的街坊鄰居的心,重新串聯,傳播愛鄰如己,打造幸福社區,儘管珍珠的光芒蓋過絲線,看著原本冷漠的居民,爭相加入社區服務工作,他卻甘之如飴。

週日午後,太陽散發如火的熱力,整個街道靜悄悄,林內教會廣場傳來激烈喧鬧聲,小朋友、老人家吃力地搬著汽水瓶、紙箱等資源回收物,點交給現場義工們,儘管滿身汗水,卻是滿臉笑意,他們說:「夢公園,愈來愈真實了!」

社區居民「小胖」說,他們要用資源回收累積800萬元,購買社區中一處佔地500坪的法拍地,闢建符合老人、青少年、小朋友休憩的希望公園,雖然每天都要回收資源垃圾,卻沒有人願意放棄。

發起「夢公園」運動的伍炯豪說,他們共需要800萬的購地經費,自去年耶誕節推動資源回收工作後,已經累積15萬多元,雖然距離目標還有一段漫長距離,但有愈來愈多的社區居民認同這項工作,投入這項工作,基金累積速度也愈來愈快,他深信會有圓夢的一天。
每個週日的「資源回收聚會」,看到大人、小孩辛苦地將每天收集的資源回收物,用手拿、用袋子裝、用腳踏車裝、用貨車載,送到設在教會的資源回收站,眼神交會間,發現人與人之間友善的交流,就是這項活動最好的成果,也是讓伍炯豪最感動的時刻。

伍炯豪表示,前年他被指派擔任林內教會牧師,對這個陌生地方的第一眼印象,就是人與人間嚴重的疏離感。他說,連「鄉下」都無法找到過去社會雞犬相聞的感覺,一度讓他非常失落。

他讓愛鄰如己觀念覺醒求學時,主修社會工作的伍炯豪,決定在這個陌生的鄉鎮,展開社區營造工作。剛開始居民們都認為伍炯豪在傳教,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許多活動計劃受挫,他開始苦思如何打破這道藩籬,讓人相信營造優質的生活環境,與宗教信仰全然無關,而是街坊愛鄰如己觀念的重新覺醒。

伍炯豪首先把教會的圍牆打掉,邀請社區居民一起進行綠美化工作,原來的圍牆變成可供民眾休憩乘涼的休閒椅;「現在每天傍晚社區的老人家,都會到此休憩、乘涼與聊天」,指著已經綠油油的小樹,伍炯豪得意的說,這些都是社會民眾共同種植栽培的成果,也是將社區的心再次凝聚的開始。

去年耶誕節前夕,伍炯豪無意間發現鄰近教會的一處空地即將被法拍,他與社區民眾交談後,認為正好可以做為社區期待已久的公園用地,經探詢後,發現購地費用需要800萬元,這筆龐大的經費,讓他幾乎打了退堂鼓,但與居民商量後,決定除了教會募集經費外,也發動社區居民進行資源回收,籌措購地基金。

剛開始,伍炯豪帶著社區義工四處收集資源回收物,有時居民還會罵他們跟窮苦人家爭微薄的收入,但發現他們真的為打造公園賣力,慢慢開始認同他們,也幫忙收集資源。

有天獲知一家汽水倉儲廠有大批過期汽水要處理,他馬上帶著義工央求負責人,將過期汽水給他們,一票人就在工廠外的田埂上,將汽水倒入水溝中,將汽水瓶回收轉化成興建公園基金,這樣的行動感動了社區其他居民,紛紛加入回收行列,一起構築公園美夢。

伍炯豪在林內鄉點起社區營造、關懷人群的燈,透過他微弱的光芒,吸引更多人加入社造、關懷他人、關心家庭的行列,就像點亮街燈一樣,把溫暖的光芒延續下去,打造美麗的社會。

(五)拼布藝術世界的巧手─詹淑琴

拼布藝術由色彩的搭配、花布的取捨、整體的剪裁,創造自我的風格、無限的創意,當從基本的色彩概念到簡單的圖面規劃,透過巧思巧手就可編織出實用性與藝術性的作品,在林中社區裡就有一位藝術創意的巧手─詹淑琴。淑琴姐畢業於嘉義家商家政科,六年級的她畢業後潛藏思索人生的方向,對於嚮往的手工藝術創作,一直是她的志業,於是經過再次的進修與學習,並參加了愛加倍愛家協會開設的社區學苑拼布班,成為學員,爾後在中正路上開了一家「淑琴拼布坊」,教導一些有興趣學習拼布的學生創作,並應邀學校社團,擔任拼布藝術指導老師,今年也應邀愛加倍愛家協會的籌劃,暑期開設拼布班,將無限創意的拼布藝術傳播給大家,共同編織。

二、文化資源─文化

雲林縣為漢人移民墾拓的發源地之一,其中林內鄉位於清水溪與濁水溪匯流處,開發甚早,故蘊藏相當豐富的人文資源,其地表上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本質上都是存在於地表上之人類創造物,在有人居住及活動的地方,人類持續地將自然景觀改變為適合人間生活的人文景觀,由人的雙手所創造的人文景觀,因自然環境與族群文化的差異,人文景觀會有區域差異,因此我們針對位於林中社區的人文景觀之文化資源、飲食文化,可整理出如下幾項重要文化資源:

(一)遊憩景觀─林內公園(日治時期林內神社舊址)

昭和14年(1939年)六月,依照環境地勢而設計,翌年四月完工,建築佈局有水泥造之鳥居三座、木造鳥居一座、石雕燈塔十二座、水泥造燈台三十二座、告示亭一座、石獅一對、紀念碑一座、旗台一座,全部採用高級材料建製。 遺憾的是,在民國四十六、四十七年間,凡在日政時期有關係到日本紀念性或日本年號之建築物在一定期限內一律拆除,此時幸得林內鄉公所建設課長林義成先生為了保存古蹟,想出變通辦法,聘請人精心設計將鳥居頂樑加蓋琉璃瓦,變造南式宮殿屋頂,再將林內“神社”二字巧妙改成“公園”,讓鳥居免遭拆除的命運。除鳥居外,目前仍存留的有石製隱燈亭四座、紀念碑一座及石獅一對,為現在林中社區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

雖然在民國八十八年有向觀光局爭取補助經費建設,將神社建造成為名符其實的林內公園,建立之初的確成為附近學校、居民重要的休憩去處,但近年來可能缺乏管理、維持及推廣,人們又逐漸遺忘此地,希望藉由此次社區營造,再次推廣至鄰近村里的居民。


(二)水利景觀─三號水門

大正九年(1920年)九月開工,工程內容包括嘉南大圳、濁幹線及新虎尾溪別線。其中濁幹線工程至大正十二年(1923年)進水口開始取水。濁幹線於昭和二年(1927年)完成,為應付地方需要,全部工程除灌溉外,尚兼含有土地改良與排水之設計,並創立全省最先實行之三年輪作式灌溉制度。水門之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致,站在河堤上遠眺遠處八卦山脈與觸口山相對,彷彿兩牛相對,古人形容龍門湧月,為雲林第一景。

(三)水利景觀─攔水埧設施

早期攔水以竹笱和塊石為主要材料,其搬運與按至以牛車及人工為主。將製作竹笱之材料備齊後,利用笱場或河床空曠處編綁竹茍,並在河床中撿拾合格塊石後,用牛車搬運至溪床施設現場,再以人工接龍方式將塊石置入排設之竹笱內擋水,已改變水的流向與抬高水位。

隨工商業之發達,攔水材料改以鍍鋅石龍,搬運以挖吊機及四輪搬運車為主,人工為輔。搬運車將鍍鋅石龍及合格塊石搬至施設現場,石龍用人工組成型排列連結後,再以挖吊機將塊石經放於石龍內,以人工整理填飽後封口,用挖吊機挖掘砂礫土,至於石龍前面,築成砂堤擋水及防漏。此工法能縮短搶修攔水埧時間,及早輸送水量供應灌區,另一方面所構築之臨時攔水埧較竹茍耐久堅固,使取水流量穩定。

(四)文教景觀─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

位於集集攔河堰南岸聯絡渠道林內分水工(八角池)畔,區域範圍約2公頃,建築面積300餘坪,分室內和室外兩大主軸展示。是國內首座「水利文物陳列館」,塑造具親水、親民、教育及休閒之水利文化特色,供遊客觀賞,是一個休閒文化之旅的好所在。位於林內鄉濁水溪畔,將水利史料呈現,讓下一代能夠了解台灣的水利史,具教育傳承意義。水利文物陳列館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大主軸。室外為水利動態模型,從大溪流以攔河壩截水,由進水口取水,導入幹、支分線,再經由小給水路供水灌概每塊田地。室內則為水利文物展示,中有「大禹治水圖」及其事蹟,另外還有八田與一技師展示室,以及七個重要展示單元:包括水利的演進、地下水、補助水源開發、省水管路灌概、天然災害、文獻資料、及農家器具等。

並設有多媒體簡報,以國、台、客、英及日等5種語言介紹台灣農田水利演進發展史。又有傳統水利展示室,就早期簡易人力引水設施輸送水設備及攔水設備,設計了精細的模型,讓人了解到老祖宗的智慧。

此外,對於集集共同引水工程充分供應南投、彰化、雲林3縣精華農業區10萬公頃,190萬人口之民生與產業用水,亦作巨細靡遺的介紹。室外展出部份,則以水利設施動態模型展示為主題,並配合周邊景觀配置仿古農具,諸如地下水井、 牛車、農夫雕塑像、古亭、染布石、石製花生、甘蔗輪、早期水車……等,在目前農村均十分罕見,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及觀光價值。

(五)文教景觀─宗教信仰中心

1、基督長老教會

林內分會開設於西元1950年2月,由斗六教會分社佈道所開始,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在1951年12月,因其各部俱全,遂於本鄉衛生所旁邊的新興路上購買土地興建教堂。現今的風貌乃於1985年全新重建完成。

2、天主教教堂

林內的天主教堂位於台西客運協對面,房舍雖有些老舊,但林蔭茂密,環境清幽。

3、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就是一種民間宗教。就台灣民間信仰的族群而言,係屬於台灣社會族群的泉州系、漳州系與客家系的傳統、民俗。以文化性質來說,它是台灣社會主要的文化現象,更是台灣人賴以安身立命的信仰文化。台灣社會雖然是各種宗教薈集之所在,然而還是以閩粵族群的儒家思想、道教、佛教,以及揉和這三種思想、習俗、宗教而成的民間信仰等為主要傳統,當中又以民間信仰最為凸顯。換言之,縱使儒、道、佛三種思想或宗教均具社會影響力,然而能深入民間基層又影響他們的風俗習慣及人生觀、價值觀者,依舊是「民間信仰」。
台灣民間信仰之神明結構,其運作模式以古代帝王的君權政體為本,自有一套分工細膩、組織嚴謹的神政體系。由玉皇大帝掌理宇宙三界,為最高統治者,下設文職與武職兩大官系;武職官系又分為「情治系統」和「軍事系統」兩支,前者如城隍組織,掌管三度空間的秩序維護;後者則包括天兵(三十六天罡)、地兵(七十二地煞)及五營神兵,專責擔負陰陽兩界的作戰防禦。如天兵、地兵是為中央軍隊的話,那麼五營神兵則是地方的防衛軍隊了。

(1)濟公堂

濟公堂地址位在雲林縣林內鄉林中村18鄰公園1號,從斗六市往林內方向走台三線省道,過乾溪橋後直走中正路進入林內鄉中心街道,沿中正路見左手邊的電信局後,右轉進入往公園之街道,到路底可見淵明國中前石階,通過神社牌門循著石階一路上去,可見日治時神社遺址,至頂端過濟公堂山門即可看到座東朝西北的濟公堂,主祀「濟公禪師」,該廟創建於民國四十七年,創建人張長興,曾於太平洋戰爭被日軍徵召海外(新加坡)當軍伕,歷經數劫,據說某夜夜夢濟公囑咐,返台後須設堂濟世,張長興遵照濟公禪師指示,加入虎尾救世堂三尊門下,研究禪機,為乩童,賜其法號逃凡,三年後,民國四十六年得吳黃善、吳烏緞、曾國鐘、林有塘及虎尾救世堂鸞友陳明、劉龍圖信眾之援助,共同發起籌建廟堂,擇地林內公園內原日治神社之舊址,至民國四十七年十二月八日安座落成,合祀三教聖人及齊天大聖,籌金興建前殿部份則至民國六十年完成。

該廟為一信仰圈,「信仰圈」是在某一區域範圍內,以某一神明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是信徒之志願性的宗教組織。只要任何一個地域性的民間信仰之宗教組織符合此定義:即以一神為中心,成員資格為志願性,且成員分布範圍超過該神的地方轄區,則謂其為信仰圈。

濟公堂正殿殿頂為重簷歇山式,正脊高聳,並無過多裝飾,僅在簷角飾以小獸,殿前鐵棚下置天公爐一個,前步口有龍柱一對,中門前則置石獅一對,前檐牆石垛泥塑彩繪麒麟與人物,其上方則雕有:「八仙遊會」、「孝感動天」、「戲綵娛親」、「拾椹供親」、「扼虎救親」、「行傭供母」、「泳泉躍鯉」,正門門楣上懸掛八仙綵一幅。

對看牆水車垛左右均為剪黏作品,分別為「劉皇叔躍馬過檀溪」、「臨潼山秦叔寶救駕」,其下方的石垛雕刻為:「孝感動天」、「渭水聘賢」、獅、象等。鐘鼓懸於左右側進門處,三川殿中門彩繪為韋馱與伽藍爺,左右門則為四大天王。在後殿為南方式建築,屋頂為剪黏裝飾,脊上置雙龍護寶塔,殿門前有一祭祀孔子的香爐,前檐牆石垛以磨石為底,其上以泥塑彩繪表現出人物與麒麟,對看牆左右分別為龍堵、虎堵,其下方則以不同色彩之磨石表現出螭虎,上方的水車垛則為剪黏作品。前步口位置亦有龍柱一對,正門前有一供桌,上書「至聖先師」,其上繪有金色麒麟,左右一幅對聯:「精通世事皆學問,善導人心即文章」,供桌為民國乙卯年(民國六十四年)大理石製,供桌兩側各有一個大理石材質葫蘆形狀的藥籤筒。各門以木欄圍起,一般信徒無法進殿參拜,本殿門神彩繪左門為「加官晉祿」,右門則為「添花進爵」;殿內左壁彩繪「東方塑」,右壁則繪「麻姑」,全殿予人肅穆莊嚴神聖不可侵之感。

在濟公堂在公園上方,可眺望林內鄉景、北端,美景盡收眼簾,接連登山步道,是供民眾遊憩、接近大自然的一個景點,正是「林中山光映眼簾,花徑風輕透心扉」的寫照,未來持續規劃此處風景。

(3)武聖宮

武聖宮,座落林內外環道及通往西螺縣道十字路口旁,交通四通八達,為兩層樓的建築,供奉主神「彌勒祖師」,陪祀神明「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濟公活佛、月慧菩薩等」。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主祭日,每月初一及十五日為祭典日,每週排定兩日有講經典及淨化人心,宣導文化之研究會。據經理張炳圓先生說:林慶堂先生(曾任林內鄉長)於民國六十年(1971)創建武聖宮,為一貫道廟宇,宗旨是「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重師道,守信義,和鄉鄰;愛國忠事,敦品崇禮,改惡向善;洗心滌慮,借假修真,達本還源;宏揚中華文化,恪遵五倫八德;講明四維綱常,化人心為善良;挽社稷為清平,冀世界為大同」。

武聖宮在林內鄉林中村創立至今已有30幾年,一年有兩次的法會,分別在3月和9月,每一次的法會約有5天,而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拜拜,其中6月24日為關聖帝君的生日,這天會有很多的道親會前來祝賀。通常一般人都認為一貫道都吃素,其不以為然,但求道當天,卻一定要吃素。在這裡的道親們對於三餐外加點心宵夜,通通都DIY。

另外武聖宮在林內鄉林中村的資源回收,是大家的楷模,值得我們來學習。

(4)福德宮

位於林中村中西路41-1號,鐵路平交道旁,供奉福德正神。林中村福德宮供奉「福德正神」,其創建年代久遠,無從查考。福德正神(又稱土地公),座落市區鐵路平交道旁,行人如潮,香火鼎盛。據說,此平交道因有土地公之庇佑,少有事故,信眾感受土地公靈驗,招福驅邪消災,功德無限。因此,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壽誕祭典日,祭祀祈福之善男信女如流,不僅供奉祭品,並酬謝獻戲連演月餘。

土地公的聖誕之日為農曆二月二日,若逢二月二日及八月十五日,民眾會準備豐富的牲禮來祭拜土地公,廟裡也會運用部分善男信女捐的香油錢,另部分向該村庒的人募款,在土地公廟前會有戲曲表演,因為是為了土地公而演出的,所以一般稱之為「土地公戲」。

一般而言,祭祀土地公並無特別規定需要怎樣的祭品,但是每逢二月二日及八月十五日村人會準備較豐盛的牲禮來祭祀土地公,牲禮分為三牲和五牲,三牲是豬、雞、魚;五牲是豬肉、雞肉、鴨肉、魚、卵。除此祭品之外,還有金紙和香燭,金紙有土地公專用的福金,福金都是二寸四方,福金分為二種,用八分金箔的是大箔金錢,用四分金箔是小箔金錢。

信眾準備豐盛的牲禮來祭祀土地公,酬神演戲「土地公戲」。信眾供品的種類並不一樣,有的五牲「雞一隻、鴨一隻、豬肉一大塊、魚一條、豬肝一副〈或用其他東西代替〉」;三牲「豬肉、雞、魚」等三樣;小三牲「以豬肉小片,代替大塊豬肉,雞卵代替雞,魷魚代替魚」;菜飯「葷菜多種」。也用粿盒、清茶、酒、香燭、炮竹、金銀紙來祭拜,金紙有土地公專用的福金。

4、圓明禪寺:

1932年初創,由了淨尼師暨其弟子忍妙尼師所創設,因日據時代禁建寺廟,至民國三十七年才破土興工,同年十月竣工安座落成。

(七)飲食文化

雲林人文薈萃,物產豐饒,累積相當豐富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特別在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不僅表現自己的飲食特色,更是斯土斯民特有的文化縮影,根據調查研究,飲食文化可大約分為特產加工食品、特色點心菜餚、禮俗飲食和傳統風味四種,林中社區恰巧位於市鎮中心,各行各業,有許多商店),其中餐飲業較有名的店家,多屬傳統風味類,又有小吃(通常相對於盛宴佳餚,專指市井村野飲食而言,可謂民間文化的結晶、俗民美學的呈現。)有如下:

商店 營業美食
芭比複合式餐飲 簡餐、麵食、各式火鍋
日月飯館 簡餐
阿香肉羹麵店 肉羹麵
阿明肉羹麵店 肉羹麵
阿文排骨大王飯館 排骨飯、豬腳飯
豬腳大王飯館 豬腳飯
上大牛排館 牛、豬排、鐵板麵
來興羊肉爐 羊肉
臭臭鍋店 大腸臭臭鍋各式火鍋、海鮮粥類


三、地理資源─自然

本鄉居於雲林縣東北端,東臨南投縣竹山鎮,以清水溪為界;北接彰化縣二水鄉,以濁水溪為界;西鄰雲林縣莿桐鄉,以嘉南大圳濁幹線為界;南毗雲林縣斗六市,以大埔溪為界,依山傍水地勢雄峻、沃野千頃,位居雲嘉平原北路要衝、地形險要。

林內鄉位於雲林縣東北端,平原與山地各佔一半,山地多為保安林地,具有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經實地訪查林內公園附近的老師及居民後,得知在林中國小任職的林文璨老師曾對於林中社區附近鳥類生態做過調查,且將相關資訊製成教學影片,目前蒐集到的鳥類生態如下:
林中生態鳥類種類
麻雀 文鳥科、身長11cm 留鳥 棲息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區域,俗稱「厝鳥」。
白頭翁 鵯科,身長18cm 留鳥 主要棲息於平地至中海拔處的樹林。頭至頸部為黑色,後頭部及眼睛後方均有大塊白斑,胸部呈淡褐色,腹部為白色,翼面呈黃綠色。聲音嘹喨附變化,似「秋咕利、秋咕利」。
綠繡眼 繡眼科,身長11cm, 留鳥 為常見的留鳥,棲息於平地置中海拔之區域。有明顯的白色眼圈,體上黃綠色,喉及尾下羽毛呈鮮黃色,胸部及腹部為白色。
紅鳩鳩 鴿科,身長23cm 留鳥 嘴黑色,雄鳥頭至頸部鼠灰色,後項有黑色頸環。背部、胸至上腹淡葡萄紫色,飛羽黑色,末端白色。雌鳥大致似雄鳥,但後頸黑色頸環外緣白色,背、肩羽褐色較濃、呈灰褐色,腹面羽色較淡。常發出較單調無變化連續低沉的『咕咕咕—』。

斑文鳥 文鳥科,身長11cm, 留鳥 體色以黑褐色為主,胸前佈滿了箭頭狀的斑
紋。又因為斑文鳥的嘴巴和附近區域都是黑
色的,故閩南話又叫牠們為「黑嘴筆仔」。叫
聲為輕柔的「啾!啾!」之聲。

白鶺鴒 鶺鴒科,身長19cm 留鳥 身形纖長,全身由黑、白、灰三色系構成。
通常出現於水域環境或住家附近,停棲時會
不停地上下擺動尾羽,飛行成大波浪狀。
樹鵲 鴉科,身長34cm 留鳥 額頭黑色,頭頂及後頸為灰色,尾下覆羽為
紅褐色,黑嘴、黑腳,背、腰為灰色,尾長
色黑,雙翼有白斑,俗稱咖咖仔,飛翔時其
長尾羽特別顯著,翼部白色斑和腰部之白色
羽毛清晰可見。鳴聲粗啞,似「咖啊,咖啊
哦」。
白環鸚嘴鵯 鵯科,身長19cm 留鳥 最明顯的特徵為脖子上的一圈白環及像鸚鵡
的嘴巴,頭部呈黑色,身體為橄綠色。
紅嘴黑鵯 鵯科,身長24cm 留鳥 頭頂有蓬鬆的小羽冠,翅膀有灰色,嘴巴及
腳為紅色,全身羽毛黑的發亮。
黑枕藍 鶲,鶲亞科,身長15cm 留鳥 身體呈藍色,頭後方為黑色,喜歡在林地到
低海拔的林間飛舞。

小啄木 啄木鳥科,身長22cm 留鳥 雌鳥與雄鳥同色,但雄鳥頭部兩側有紅色斑
紋。較常見於低海拔山區的雜木林中。為台
灣最小型也是最為常見的啄木鳥。
大冠鷲 鷲鷹科,身長70cm 留鳥 體型大,頭部黝黑白相見的冠羽,後頭羽毛略長。腹以下有白色細斑點。停棲時全身大致為黑褐色有細斑,臘膜、眼及腳皆黃色。叫聲類似「忽流~忽流」聲,聲音獨特易辨別。

小彎嘴 畫眉亞科,身長21cm 留鳥 嘴向下彎,下嘴喙為淡黃色,頭頂為暗褐色,後頸到上背為暗紅色,下背到尾巴及翅膀皆為咖啡色,眉毛、喉嚨為白色。叫聲嘹亮,富變化,常發出低沉的「都、都、都」或「嘎歸─嘎歸─」聲音。分布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林或次生林中。
八色鳥,保育類 八色鳥科,身長18cm, 夏候鳥 體色繽紛多彩,豔麗非凡,因羽毛具濃綠、
藍、淡黃、黃褐、茶褐、紅、黑和白等八色
而得名。大都活動於森林底層陰濕處,性羞
怯,警戒心強,通常以跳躍方式前進。

黑冠麻鷺 鷺科,身長47cm 保育類留鳥 額、頭頂及冠羽為黑色,冠羽長達10公分左
右,背部為銹紅色有黑色橫漣紋,胸腹部亦
有銹紅色縱麻斑。
紅尾伯勞 伯勞科,身長18cm 冬候鳥 翼黑褐色,羽緣紅褐色。額、眉白色,過眼
線黑色。腹面白色,胸側、略帶橙黃色。

大卷尾 卷尾科,身長29cm 留鳥 全身有黑色光澤,嘴短且前端下鉤,尾羽甚長,有分叉。叫聲似「漆卡秋、漆卡秋」。

小卷尾 卷尾科,身長25cm 留鳥 全身黑色帶有藍綠色之光澤;尾羽長,末端較寬而分岔,似魚尾,體型較大卷尾小。

五色鳥 五色鳥科,身長20cm 留鳥 棲息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林及次生林區域。
頭部大致為藍色,額、喉黃色,眉斑雜有黑
色羽毛,眼睛前方及前頸有紅色斑點,喉部
以下鮮黃綠色的羽毛。牠們鳴聲獨特,彷似
寺廟中敲木魚的「嘓...嘓...嘓嘓嘓」之音
律,因此擁有「花和尚」之名。

繡眼畫眉 畫眉亞科,身長12cm 特亞種留鳥 頭至後頸為灰褐色,眼眶為白色,頭側、眼
上方處有較伸得褐色條紋。腹部為黃褐色,
常發出急促、粗啞似「唧、唧、唧」之聲,
於繁殖季節會發出似頭鳥線之鳴聲似「急─
救兒,急─救兒、唧、唧」之聲。
虎鶇 鶇亞科,身長29cm 過境鳥 全身黃褐色,佈滿黑色鱗斑。飛行時,可見
翼下兩條白帶及尾下覆羽白色,十分明顯。

中杜鵑
杜鵑科,身長33cm 夏候鳥 身體為深灰色,腹下白色,有黑褐橫紋。雌
鳥則體背赤褐色。此種鳥類將蛋生於別鳥巢
中,由別鳥代孵與餵食,是寄養性之鳥類。
翠翼鳩 鳩鴿科,身長25cm 保育類留鳥 翅膀為翠綠色,鉛灰色的頭頂,銀灰色的眉
斑,嘴喙和腳為鮮紅色。

四、景觀資源─景觀

林中社區所調查到的景觀資源有林內神社、三號水門及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此於文化資源中已有介紹,在此不再贅述。另外尚有林內國小校園內的茄苳老樹、林內車站前的老街文化,以及往三號水門途中的綠色隧道,皆為林中社區著名的景點。


五、產業資源─產業

林中社區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據文獻與現況,種植的農作物約有幾種:水稻、絲瓜、柚子、楊桃……等等。

農業外,製造業為早期帶動林內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其中最熟為人知的寶隆紙廠及美冠織造廠如今早已沒落,目前尚且持續營運,提供林內不少的就業機會的是合眾紙廠。

綜合以上所言,林中社區三個區域,以近榮興部分多屬農田阡陌小路,農舍住家皆被環繞於綠色田疇之中,美麗至極,或種植蕃薯,或栽植楊桃,或芭蕉搖曳

漫步於廣闊的林中,從火車站前中正路商店林立,雖無城市商店的繁華繽紛,但也有一應俱全的百貨豐足,以及人情熱絡,到了郊外榮興區域更可感染田園寂靜、悠悠的景觀,偶爾也可見平地的茶樹、耕田的水牛。

參、結語

林中社區人文薈萃,又多田疇綠野,富有樸實人情、田園景致,如此林內風情,使我們協會獲得一致共識,著實促進林中發展,更由於林中社區位於鄉鎮中心,主要公部門、學校、民間組織等皆於此處,並多有休憩地方,我們有著規劃夢想,營造美麗社區的藍圖,在社區資源調查方面,我們將社區現階段特色、風貌做一詳實呈現,未來仍不斷成長。

參考資料:

一、參考書目

林正立編,《林內傳鄉寶典‧鄉誌稿》第一輯,雲林:圓緣園雜誌社,
2002年。
花松村編,《台灣鄉土全誌‧第六冊》,台北:中一出版社,1996年5
月初版。
鄭志明主持,《雲林縣山區六鄉鎮信仰節俗類─藝文資源調查報告
書》,雲林:雲林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5月29日

二、網站資訊

網頁:http://ntw.com.tw/linnei/index_1024.htm,2006年9月5日。
網頁:http://tw.epochtimes.com/bt/6/5/8/n1311057.htm,2006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