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94麥寮鄉楊厝社區

  • 發布單位:文化觀光處
  • 資料來源:文化處

4. 麥寮鄉楊厝社區發展協會/戀戀楊厝情—凝聚永和心
壹、序論

麥寮鄉第一個投身「社區總體營造」範疇的社區,就是背負著這樣的使命。在楊厝社區,從四月份獲得文化局長官親睞以來,迄今已近八個月。許多事情讓我們感動不已,舉凡社區耆老的支持、社區媽媽的投入,甚而社區青少年的熱力。在楊厝,居民的生活與社區營造工作似乎已產生極大的互動。有人說「社區營造」是社區問題的解決過程,或是「造人、造景、造產」階段性任務的實踐。在楊厝社區,我們察覺到一個有趣的事情,一個我們認為是「社區營造」的真諦,即「找回記憶」的一場遊戲,一場不間斷、延續、傳承的社區活力。
「凝聚社區共識、找回共同記憶」是楊厝的重要功課,持續傳承及延續到青少年及少年階層,使其年輕化、深入於家庭生活中,更是我們一貫的精神。是故,我們藉由計畫性的安排研習活動、教育訓練使其有再萌芽、再復甦的機會、讓楊厝社區處處可以見到「楊厝活力」的脈動與感動。

一、計畫名稱與緣起
(一)計晝名稱:戀戀楊厝情~凝聚永和心
戀戀楊厝情.凝聚永和心計畫名稱意義:因念念不忘楊厝以前的種種人、事、物、地,於是想藉由這個計畫凝聚楊厝居民的心共同找出楊厝的曾經,營造出更美好的未來。(楊厝是舊地名,目前的地址是永和,所以我們以楊厝為起始點,凝聚居民永遠尋求和平的心,稱之永和心)
(二)計晝緣起
1.本鄉地處風頭水尾,土地鹹化,農民收入微薄,年輕人外流謀生,把孩子留在鄉下給父母帶,社區人口以老農與小孩居多,農村人力凋落,老一代大都不識字,有感於地方文史之流失,遂於九十三年邀集社區居民一起蒐集文史(繼續蒐集中),已完成部份文史去年因經費短絀,只印刷了70本,發予社區幹部及參與蒐集文史相關人員。
2.入選社區總體營造點必需編印社區刊物簡介暨社區文化導覽圖,這是此項計畫最吸引楊厝社區的地方,因社區耆老已將日據時代楊厝地圖、現在的楊厝地圖、社區居民分佈圖草圖畫好,社區居民想畫出屬於楊厝自己的地圖,居民的夢想就是將楊厝文史編印成冊並印製社區文化導覽圖,發給社區居民每戶至少一本,正愁沒印刷費的當時,看到這個計畫如獲至寶,猶如出現一道曙光。也希望藉此計畫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居民參與地方文史工作,探尋文化淵源,並加以記錄以留給後代更多寶貴的文化資源,同時希望透過此計畫能得到專家青睞與指導,把楊厝文史及地圖編印得更正確更完美。
3.麥寮因六輕設廠而著名,來參觀六輕的人潮每天至少五台遊覽車以上,也因六輕的污染導致養殖業居民面臨失業, 楊厝社區緊鄰六輕廠區,故擬發掘楊厝特色訓練社區居民導覽解說能力,留住來六輕參觀之遊客,至楊厝用餐消費,由社區居民研發楊厝風味餐,每戶烹調一道拿手菜接受訂餐服務,並規劃農產品DIY活動行銷本鄉農特產,進而幫助社區居民轉業。
4.看到雲林縣很多社區都有專家輔導創造屬於各社區自己的特色,唯獨麥寮鄉沒有,擬將楊厝社區當作社區示範點,帶領本鄉其他社區一起動起來,各自找出屬於自己社區的特色,進而串連其他社區之特色,讓麥寮休閒農業旅遊行程更有看頭。

二、計畫目標與內容
(一)社區義工徵募組訓:凝聚社區民眾的向心力,共同進行社區資源清查,成立志工共同進行社區活化運動,提升鄉村地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增進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及土地文化的認同。
(二)社區資源調查、文史編輯:老一代雖然大都不識字,但他們的腦海中記憶著豐富的地方文史,期望經由訪談耆老加以記錄,留給後代寶貴的文史資源,深入認識地方文史及自然生態。
(三)社區導覽研習:開辦社區導覽研習班,訓練社區居民導覽解說行銷社區文化,闡揚本社區傳統產業文化,並介紹楊厝的自然生態。
(四)印製社區文化導覽圖:將楊厝社區的文化及生態景點製成社區導覽圖,發放給參觀遊客,以方便他們參觀旅遊。
(五)舞蹈:本社區晨間土風舞班非常活躍,常應邀參加廟會及縣內各大慶典演出,風評甚佳,繼續開辦舞蹈研習,讓社區居民有正當休閒活動,也讓社區居民身體更健康。
(六)傳統手工藝品研習:以本鄉農產品當主題,設計各項傳統手工藝。

(七)成立數位生活館。
(八)成果展示。

三、預期成果
(一)社區義工徵募組訓:義工隊分派適當之工作,每月安排輪值表確實值班,年度結束獎勵績優義工,提升義工榮譽感,吸引更多人參與社區組織運作。
(二)辦理社區資源調查:將楊厝文史編印成冊並印製社區文化導覽圖,發給社區居民每戶至少一本,藉此計畫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居民參與文史工作,探尋文化淵源,並加以記錄以留給後代更多寶貴的文化資源,得到專家青睞與指導,把楊厝文史及地圖編印得更正確更完美。
(三)社區資源調查結合社區大學麥寮教學中心「社區文化行銷班」:猶如魚幫水,水幫魚,「社區文化行銷班」學員有實地實習之機會,將所學得的經驗帶回自己的社區,造就更多社區總體營造的種子。
(四)解決楊厝社區居民因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無法詳實紀錄的問題,讓楊厝文史因「社區文化行銷班」學員的參與更詳實深入,資源共享讓政府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
(五)人才培訓:
1.舞蹈:聘請舞蹈專家至社區教舞,讓該班舞藝更精湛,未來希望有機會至文化中心演出。
2.俚語歌謠研習班:利用各種活動發表成果,以達到地方民俗歌謠的傳承,並藉此研習鼓勵社區獨居老人走入社區,參與社區活動減少其孤獨感。
3.傳統手工藝品研習:以本鄉農產品當材料,設計各項傳統手工藝品研習,未來希望能大量生產販賣給遊客,增加居民收入。
4.訓練社區居民導覽解說能力,創造就業機會。
(六)社區數位生活館:
1.保存楊厝文史、古物、老照片。
2.數位生活館內規劃閱覽室,由社區居民提供家中書籍,置於閱覽室供社區居民閱讀暨借閱,以達資源共享,物盡其用,增添社區讀書風氣,值班義工也可看書打發時間。
3.利用數位生活館內之電腦資訊設備,每週選一天晚上七點安排具有教育性質之影片、光碟、DVD由社區義工輪流播放,讓社區居民一同觀賞,或不定期辦理各項活動,凝聚居民向心力,教育社區民眾,吸收新知,跟上時代的腳步。
(七)辦理成果展示,將楊厝社區當作社區示範點,帶領本鄉其他社區一起動起來,各自找出屬於自己社區的特色,進而串連其他社區之特色,讓麥寮休閒農業旅遊行程更有看頭。


貳、本計畫執行概況

楊厝寮,它孕育了自己,也造就了自己,在這塊芬芳的土地上,有先人開墾所留下來的汗血和足跡,更有祖先前人生活的影子,這段艱苦開創的歷程,是生活經驗累積的結晶,更有那斑斑拓荒的血淚。
下列茲針對本計畫相關工作的執行進度提出說明,並對楊厝社區如何進行環境資源調查的架構與方式加以說明。

一、相關工作執行進度說明
從四月份迄今,「楊厝寮」似乎重新活起。從社區營造點計畫說明會的召開,乃至於舞蹈班、親子書法班、風味餐研習班、俚語歌謠研習班、傳統手工藝品研習班...等多元教育研習的展開。近八個月來,夜間的楊厝變活力無限,週末的楊厝社區活動中心更是活動滿檔,社區營造的第一步「造人」,在楊厝社區好似走的相當順遂。
有別於其他社區,在每一場社區活動或課程教學過程中,社區多是扶老攜幼地來參與。伴著暑期長假的到來,在外求學的莘莘學子回流,我們招募社區青年志隊及社區小叮噹志工隊,藉由相關培訓課程的規劃與安排,逐步地將社區工作轉移與傳承。
(一)社區義工徵募組訓
六月十一日下午兩點由文化局李信政先生說明「楊厝社區營造點計畫」,並召開第一次工作討論會,第一次工作討論會,決議每個月最後一星期的星期四晚上為社區報告檢討會,六月十一日下午四點由吳麗玲小姐帶領社區媽媽選家有12歲至24歲的小孩之家庭,挨家挨戶說明當志工的好處,當天晚上七點三十分由替代役彭建翔、游永慶辦理社區志工招募說明會,六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聘請何美惠老師講解義工的定義及如何作個快樂的志工,並分組完畢,至目前已招幕志工30人,每星期日早上九點至十二點志工訓練,下午十三點三十分至五點社區踏查。近一個半月以來,社區義工讓我們感到相當窩心,茲彙整組訓成果如下:
1.每星期六晚上社區辦理各項研習,每個志工幾乎都會參加,每星期六、星期日是志工最忙的日子,也是最期待的日子,小學畢業後社區孩子很多到外地讀書,多年不見,現因參加社區志工才重逢,驀然驚覺兒時玩伴早已破繭而出,成為俊男美女,適逢暑假,所以只要學校沒事幾乎都膩在一起。
2.部份社區孩子沉迷於網路世界,一回家就坐在電腦桌前,家人只有吃飯的時候才會看到孩子,而且每天都日上三竿才起床,該孩子現參加社區志工,每天早上六點與志同道合之志工相約至社區活動中心跟著社區媽媽練舞,甚至一大早就幾個相約掃社區道路。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講師 上課(活動)紀實
6/11 第一次工作討論會 李信政
6/11 社區志工招募說明會 游永慶彭建翔
6/18 社區義工徵募組訓(一)1.義工的定義2.如何作個快樂的義工 何美慧
6/23 社區理監事會議/志工職務分配會議 許欽旺吳麗玲
6/25 社區義工徵募組訓(二)1.義工分組2.義工職責說明及工作分配 何美慧
7/21 第二次工作討論會 楊永雄
9/26 第三次工作討論會 楊永雄
11/13 第四次工作討論會 吳麗玲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二)社區資源調查
1.五月十四、二十一、二十五日,社區辦理多場耆老腦力激盪座談會,在劉明俊老師的引導下,社區居民激盪出很多陳年往事,大家談的不亦樂乎,社區志工正持續性地蒐集、調查與整理並加以記錄。
2.六月十八日至七月九日,我們陸續完成社區導覽地圖製作並規劃出文化深度之旅之路線。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講師 上課(活動)紀實
5/14 社區資源調查課程(一)社區資源調查、耆老腦力激盪座談會 劉明俊
5/21 社區資源調查課程(二)「社區總體營造」介紹/理念 劉明俊
5/28 社區資源調查課程(三)社區大學「社區文化行銷班」社區踏查 劉明俊
5/28 社區資源調查課程(三)耆老腦力激盪座談會 劉明俊
7/9 社區導覽地圖製作研習1.社區導覽地圖資料如何蒐集2.繪製社區導覽地圖 何美慧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三)人才培訓
1.社區持續性活動:每星期一晚上親子書法班、每星期三晚上小叮噹舞蹈班、每天早上外丹功研習、社區媽媽舞蹈練習。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講師 上課(活動)紀實
每週一 親子書法研習 楊友農
每週三 舞蹈研習 吳麗玲
每天早上 外丹功 紀清海
每天早上 社區媽媽舞蹈 吳麗玲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2.俚語歌謠研習:自五月十日至六月七日已執行完畢,一開始邀社區居民一起至社區活動中心泡茶,共同動動腦,想想以前唱過的歌,說過的俚語,互相教唱,彼此切磋,並記錄下來,但記得楊厝俚語的不多,由社區居民教社區居民,不知音準不準,因缺乏教學經驗,無法帶動氣氛,於是改聘請音樂教室的老師訓練節拍,果然把氣氛帶得很熱絡,社區孩子也很期待上俚語歌謠班,有部份孩子功課做不完,於是把功課帶至社區活動中心邊寫邊上俚語歌謠班的課程,六月七日俚語歌謠結業式後,請居民繼續練唱,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真正屬於楊厝的俚語歌謠不多,老師教唱得的都是耐人尋味的經典老歌謠,故楊厝歌謠專集要出版成為鄉土教材需要更多的時間。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講師 上課(活動)紀實
5/10 俚語歌謠研習(一)阿嬤的歌謠 蔡尾力
5/17 俚語歌謠研習(二)俚語歌謠教唱1 許梨珍
5/24 俚語歌謠研習(三)俚語歌謠教唱-節拍練習 王禹婷
5/31 俚語歌謠研習(四)俚語歌謠教唱2 許梨珍
6/7 俚語歌謠研習(五)俚語歌謠班成果發表/結業式 王禹婷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3.傳統手工藝
(1)七月二日以楊厝特產~豬當主題串珠子作大豬公撲滿,因抓不到串珠訣竅,故從星期六晚上七點串到晚上十二點沒有任何人完成作品,手工藝老師請社區居民星期日早上八點三十分再繼續串,結果串到下午一點方完成作品,老師、學員中午都沒有休息吃飯直到串好為止,七月十六日打中國結~紅蘿蔔,也是做到晚上十一點作品完成後才肯休息,楊厝居民不認輸及刻苦耐勞的精神充分表露無遺,更感動得是老師才領1600元的講師費,竟然教了十個小時。
(2)傳統手工藝共八次,截至目前為止已上二次,其餘六次預計九月底完成。當串珠的大豬公撲滿完成時,大家欣喜若狂,各自又向老師訂了好幾隻大豬公撲滿的串珠材料準備大顯身手再做個幾隻漂亮的小豬送給親朋好友。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講師 上課(活動)紀實
7/2 傳統手工藝研習(一)串珠子-大豬公撲滿 李麗珍
7/16 傳統手工藝研習(二)中國結-紅蘿蔔 李麗珍
8/6 傳統手工藝研習(三)花藝DIY 吳明珮
8/13 傳統手工藝研習(四)彩繪T恤 楊友農
8/19 傳統手工藝研習(五)押花1 蔡日斐
08/21 傳統手工藝研習(六)押花2 蔡日斐
09/10 傳統手工藝研習(七)文蛤手工藝 吳榮峰
09/24 傳統手工藝研習(八)蜆手工藝 吳榮峰
11/19 傳統手工藝研習(九)捏陶 黃麗貞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4.舞蹈研習
(1)七月份拉丁舞蹈研習共上四次課,其餘兩次預計於八月十二、十九日上課,社區居民十分高興如此窮鄉僻壤的鄉下地方居然能夠學到這麼專業的舞技,就連鄰近的社區居民也慕名而來,但礙於場地有限只好請他們利用早上練習時間才來跟著社區媽媽一起練舞,確保社區居民上課品質。
(2)每星期三晚上七時三十分至九時,小叮噹舞蹈班由吳麗玲小姐義務指導,並於各項研習班上課前讓小叮噹義工隊上台表演舞蹈,訓練孩子們的台風。
由於舞蹈研習班訓練,社區學童回家會主動學習並要家長跟著學,更增加親子互動關係,因此家長也很高興及很放心孩子參加社區活動。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講師 上課(活動)紀實
7/1 舞蹈研習(一)拉丁恰恰第一段(漫舞灑脫、裙擺揚起) 程暐傑
7/8 舞蹈研習(二)拉丁恰恰第二段(漫舞灑脫、裙擺揚起) 程暐傑
7/21 舞蹈研習(三)拉丁恰恰第三段拉丁森巴第一、二段 程暐傑
7/29 舞蹈研習(四)拉丁森巴第三、四段(奔放) 程暐傑
8/12 舞蹈研習(五)拉丁森巴第五、六、七、八九、十段 程暐傑
8/19 舞蹈研習(六)總複習及巴拉巴拉(拉丁捷舞) 程暐傑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5.風味餐研習
(1)五月十二日至七月十三日共上七次課,剩一次課留至十月二十二日文化深度之旅讓遊客做楊厝傳統鄉土點心~土仁餐包DIY,行銷社區文化。
(2)目前社區所研發的風味餐菜色,茲包括南瓜乳酪蛋糕、香煎台灣鯛魚開胃小點心、鄉村地瓜絨湯、香菇絨湯、黃金蜆可樂餅、燒烤紅麴豬小排、五穀粽、文蛤炒麵等。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講師 上課(活動)紀實
5/12 社區風味餐研發(一)香煎台灣鯛魚開胃小點心 廖韋恩
5/19 社區風味餐研發(二)文蛤炒麵 廖韋恩
5/26 社區風味餐研發(三)黃金蜆可樂餅 廖韋恩
6/2 社區風味餐研發(四)燒烤紅麴豬小排 廖韋恩
6/9 社區風味餐研發(五)五榖粽 蔡淑姿
7/6 社區風味餐研發(六)鄉村地瓜濃湯 廖韋恩
7/13 社區風味餐研發(七)南瓜乳酪蛋糕 廖韋恩
10/09 社區風味餐研發(八)土仁餐包 許李甜徐麗芬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6.社區導覽研習:七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導覽解說技巧研習及帶領團康活動研習,社區志工玩得非常高興,欲罷不能,吵著指導老師請指導老師玩至十一點再下課,還有一節實地解說練習,留至十月十五日文化深度之旅前一個星期再上,提升文化深度之旅之解說品質。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講師 上課(活動)紀實
7/23 社區導覽研習(一)導覽解說技巧講習會 張照權
7/30 社區導覽研習(二)帶領團康技巧 張照權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四)數位生活館:已收集部分老照片及古文物,凡提供老照片者即贈送翻拍後之CD,提供老照片者非常踴躍,預計中秋節前一天(9/17)辦全村烤肉及老照片展,吸引更多社區居民提供老照片,有老照片後再看照片說故事,激盪出更多文史。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地點 上課(活動)紀實
8/8 楊厝社區數位生活館籌備會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8/13~21 整理數位生活館整理 楊厝社區
09/20 整修數位生活館 楊厝社區
09/26 楊厝懷古舘命名 楊厝社區
10/08 整理數位生活舘 楊厝社區
10/16 整理數位生活舘目前持續中 楊厝社區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五)青年志工特殊教育訓練與行動方案
1.七月七日,認識楊厝社區/自說自畫~侑芳永慶建翔把氣氛帶的相當熱絡現場一片歡笑聲,社區志工很愛糟老頭(永慶)、侑芳姊姊、建翔哥哥。
2.七月十六日,楊厝社區青年志工初體驗~社區田野調查蒐集技巧與實務操作。在青年志工進行社區體驗的過程中,與社區居民建立了溝通的經驗與默契;同時,也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社區。
3.七月二十四日,社區環境診斷~課程中我們玩了許多動力遊戲,透過撲克牌、大豬公等教學,清楚地瞭解社區所存在的問題,其中交通安全、環境景觀問題是他們最為關切的;其次,則是社區排水溝或廢水塘等衛生問題。
4.七月三十一日,如何撰寫計畫書/簡報製作與技巧Power Point教學~從提案品質的觀念建立、到社區體質與執行能力的評估,建立起他們對於社區計畫的意識,以避免社區營造濫觴事件發生。課程中,透過工作坊的討論模式,志工們更為中秋節前一天的活動提出初步的計畫架構與活動安排。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講師 上課(活動)紀實
7/7 社區青年志工特殊教育訓練(一)認識楊厝社區/自說自畫 李侑芳游永慶彭建翔
7/16 社區青年志工特殊教育訓練(二)1.田野調查蒐集技巧與實務操作2.社區初體驗 游永慶彭建翔吳麗玲
7/24 社區青年志工特殊教育訓練(三)1.社區環境診斷2.動力遊戲-意見撲克牌/神豬圖3.電腦影像製作-Photo Story3教學 游永慶彭建翔
7/31 社區青年志工特殊教育訓練(四)1.如何撰寫社區計畫2.簡報技巧/製作-PowerPoint教學3.社區生態及古厝調查 游永慶葉勇呈
8/7 社區青年志工基礎教育訓練(一)1.志願服務法規之認識2.志願服務倫理3.快樂志工就是我 龔素鍊李信政張增娟
8/13 社區青年志工特殊教育訓練(五)1.討論中秋節晚會計畫書內容2.社區數位生活館踏勘3.記憶在哪裡?海豐堡‧楊厝寮‧古物暨老照片趕集 游永慶
8/13 青年志工隊社區服務-整理社區數位生活 楊厝社區青年志工隊
8/14 社區青年志工基礎教育訓練(二)1.志願服務的內涵2.志願服務發展趨勢3.志願服務經驗分享 林金立游永慶張增娟
8/15 青年志工隊社區服務-整理社區數位生活 楊厝社區青年志工隊
8/21 社區青年志工特殊教育訓練(六)1.如何編輯社區刊物2.討論社區數位生活館之名稱3.討論中秋節晚會相關事宜 游永慶葉勇呈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社區青年志工隊授課情形

5.志工臉譜




(六)其他活動彙整一覽表
時間 課程(活動)名稱 地點 上課(活動)紀實
4/3 觀摩湖本社區 湖本社區
4/3 觀摩林北社區 林北社區
4/22 九十四年度社區總體營造點計畫徵選 簡報會議 文化局
4/23 無我茶道練習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4/23 成年禮活動導覽 麥寮鄉
5/3 無我茶道加強訓練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5/7 無我茶道正式登場 麥寮鄉拱範宮
5/1 2005開山媽祖文化季-社區媽媽舞蹈班演出 麥寮拱範宮媽祖廟
5/14 第一次社區工作坊-社區對對碰 社會局
5/20 2005台灣鯛文化季-社區媽媽舞蹈班演出 麥寮運動公園
5/20 楊厝社區參加台灣鯛烹飪比賽 麥寮運動公園
6/4 第一次社區進度報告暨諮詢輔導老師交流會 台西藝術協會
6/23 社區文化之旅第一次籌備會 文化局
7/2 第二次社區工作坊-核銷百分百 文化局
7/21 楊永雄老師訪視/第二次工作討論會 楊厝社區
8/4 社區文化之旅第二次籌備會 文化局
8/6 第二次社區進度報告暨諮詢輔導老師交流會 貓兒干文史協會
8/22 配合雲林縣政府辦理無米樂-發現台灣農業之美活動 文化局
08/27~28 94年雲林縣社區導覽解說員培訓 桂林國小
8/29 楊永雄老師訪視/青年志工隊整理老照片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8/30 敦親睦鄰晚會 台塑麥寮行政大樓
09/03~04 社區觀摩研習營暨社造同學會 南投縣桃米社區
09/06 高風險家庭處遇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09/08 討論95年度計畫事宜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09/09 台灣雕美食品嚐 麥寮鄉
09/13 整理老照片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09/16 看老照片說故事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09/17 月圓夜下與償嫦娥共舞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09/24 濁水溪之美 麥寮鄉
10/09 社區之旅實地解說 楊厝社區
10/15 聚寶宮表演 聚寶宮
10/16 社區會議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10/18 整理麥寮農會產業文化舘 麥寮鄉農會
10/22 社區深度文化之旅 台西社區楊厝社區
11/05 社區觀摩研習營暨社造同學會 雅珈瑪
11/14 書道研習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11/16 無我茶道研習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11/21 書道研習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11/26~27 親子賞鳥營 麥寮鄉
11/30 無我茶道研習 楊厝社區活動中心
12/04 山海平原聯展 文化局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七)這些日子來的看法...麗玲
進步中的楊厝
幸福中的楊厝
歡樂中的楊厝
後繼有人的楊厝
楊厝社區的學童好幸福
好辛苦的替代役~永慶﹑建翔﹑勇呈﹑文化局、社造中心的同仁
謹代表楊厝社區向各位致最高敬意

二、社區資源調查的執行概況
社區資源是社區永續經營的源頭。但是對居民而言,大家生活其中,反而無法認識這些可貴的資源。因此,許多社區的資源是隱藏的、潛在的,必須主動去發掘,重新去指認。其實,發掘社區資源的過程是動員社區和凝聚共識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是故,本計畫期許從鄉親、仕紳熱情提供的資料,經過社區青年志工彙整之後,作成珍貴的記錄,便社區民眾從中瞭解自己的歷史,明白社區的環境潛力與限制,從而喚起愛鄉愛土的情愫,在既有的基礎上努力去奉獻自己的心力,形成一股集體式的社區動力。我們的目的非常單純,讓社區居民瞭解自己生長的地方「楊厝寮」。或許我們所期待也只有這樣的一句話「今天我才知道,我家附近有這麼多寶貝!」
(一)社區資源調查的範疇
何謂「社區資源」?舉凡能夠標示社區特色、凝聚居民的認同、創造社區價值的人、事、物,都可視為「社區資源」。日本 宮崎 清教授曾對地方資源提出「人力、文史、產業、土地、景觀」的分類。五大分類的細目,茲說明如下:
1.人力:就是社區裏面到底有甚麼有意思的人,如果從社區營造的角度來看,人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但並非一定指具有政治成就的人,會燒木炭的師傅,會包粽子的阿媽等都可以是重要的文化資源,茲如社區人口狀況、可動員之人力、社區組織、當地藝文人士、社區耆老等。
2.文史:就是它的歷史文化,各種有形或無形文化財、社會風土民情,例如村落來源、廟會、地方俚語(方言)、老照片、小故事等。
3.產業:社區內的各種產業,跟文化資產有關的,當我們在進行生產行為的時候,所留下的證據,例如農業的龍骨車等。
4.土地:地理與自然的部分,例如社區裏面特殊的地質結構與自然環境、地區動植物、水域、礦業等資源。
5.景觀:社區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社會景觀及生活景觀)等。
(二)社區資源調查前的準備工作
1.心理調整到絕對的定位:實際進行田野調查時,將自己假定為「有機體」,保持絕對的客觀,單純進行觀察、聆聽和紀錄。另外,最重要的是要把認為「社區裡沒有什麼特別的」這種心態,轉變為「社區裡有這麼多無可替代的束西」的心情。
2.備妥調查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調查工作所需配備的器具,種類繁多不一而足,原則上是能夠方便行事、工作便利,以及能夠維護自身的健康與安全,在輕便且易攜帶的條件下,都是可以考量配備的範圍。如地圖、調查學習單(人物訪談、生態調查...等紀錄表)或筆記本、錄音機、相機等;另外,舉凡能夠設想得到的文獻圖籍、隨身裝備、特殊儀器、雨具、藥品...等,盡可能備齊為佳。
3.團體調查分工:本社區資源調查工作係結合社區青年志工隊的特殊教育訓練課程來進行。需要團體同心協力、集思廣益,同時執行上要達到分工合作及分工合宜,才不致格局太小而無工作成效。是故,我們將志工隊分為兩個小組,由志工隊隊長蔡昀濃、副隊長沈佳蓶分別帶領,每組十餘人,其中包括採訪記者、文字場記、攝影紀錄等角色。
(三)要用什麼方法來調查
資源調查屬長期性的工作,隨著時間不斷堆疊的過程。依據不同學習目標與計畫主題,有各種不同收集資料的方法,本次調查工作將採取下列幾種方式來進行,茲分別說明如下:
1.文獻資料回顧:彙整現有各項基本資料、查閱書籍報章雜誌、應用網路資源等,包括楊厝情永和心(蔡景木/楊厝寮文史工作室)、陳聖王公史略(麥寮陳氏宗親會)...等。
2.親身體驗與分享:居民本身或社區青年志工隊所進行的田野調查,經由調查就可發現絕對有價值的社區寶貝,但隨著調查人的改變,而有所差異。
3.口述訪談:從實際訪談、調查中深入了解生活內涵,與獲得更多人的調驗與看法,以強化生活實踐能力。本次調查則採用召開社區耆老座談會的方式來進行,並輔以部分社區專才人士的訪談。
4.觀察實驗:獲取第一手資料最好的方法,尋找自己想知道或別人尚未發現事物。本次調查有關社區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則採此法來清查,並透過專業圖鑑或網路資源等內容進行對照。

參、楊厝社區資源調查與蒐集成果

一、社區基本資料
(一)地理位置與現況
楊厝寮東與麥津村之保安林部落及崙後村為鄰,南與麥津村及同村的外湖寮(義和)相隔,西和同為海豐村之中溪(忠和)的杉仔腳為鄰,北方和後安村相鄰。
楊厝寮現有人口約五百餘人,社區面積約近七○,○○○平方公尺,約九成以上人家務農近年人口外流嚴重,家鄉只留老一輩人家,加之地層下陷,田地種植不易,所以大部以種植綠肥(太陽蔴)為主,領取政府之轉作補助金。有近十戶人家養豬,皆有做廢水處理之養豬戶。
台塑在沿海填海造陸設立六輕工業區後,有小部份年青人回鄉在六輕廠區上班,但也礙於學歷限制,人數也有限。外流人口大部以北上居多,他們大都在外已築屋建立家庭,所以都是逢年過節才回家,以後很可能都會遷出戶籍地,所以如沒很好誘因,以後人口會再下降。
從虎尾、崙背來經麥寮沿中山路西行至品強加油站右轉沿豐安路北行約一七○○公尺即到,在豐安路左方。如從彰化沿台十七線至橋頭左轉經橋頭市區西行過橋頭國小再西行過三盛村,就可看到往麥寮路標,左轉沿往麥寮路標南行也是接豐安路,約一五○○公尺右方就是。
(二)自然環境條件
楊厝寮位於麥寮鄉的西南方,海豐村的東半村。地質屬粘板岩新沖積土,土質層密。由於日期時期的土地重劃政策及保安林規劃,社區境內呈現井然有序的田園景緻,以及漁塭風情。
在氣候方面,除每年十月至翌年二月有強勁凜冽的東北季風外,大致可謂四季分明。氣溫狀況是屬亞熱帶地區,年均溫約攝氏22度。夏季長,平均氣溫在攝氏26~28度之間;冬季平均溫度則在攝氏15度左右。
(三)楊厝社區發展協會沿由
楊厝社區原係民國六十二年度十年計畫海豐社區之ㄧ部分,民眾因鑒於十年計畫社區規劃工程之經費及數量微少,且海豐社區(村)地廣人稀,居民分散,無法達到實際目標,因此於民國七十五年向上級有關機關極力爭取,另行規劃成立一處新社區,旋經當時省政府核准增列為七十七年度新開發社區,嗣於民國七十六年七月開始規劃工作,立即獲全體社區居民之熱烈配合與支持,與政府「相輔相成」,團結一致,同心協力,日以繼夜的展開各項建設工作,並籌措民眾配合款,生產建設基金,發動義務勞動,栽植花木,整頓環境,使原本髒亂不堪簡陋之部落,煥然一新。
「楊厝社區」沿用至民國八十三年,因已不符實際,才在當時任村幹事的何建興先生極力奔走及全體社區居民之配合下,改制成「楊厝社區發展協會」,運作的更健全。楊厝社區第一屆理事長由許五六老先生擔任。總幹事林再棟先生楊厝社區改制成「楊厝社區發展協會」會務更健全,對社區的維護更周詳在幾任理事長之帶領下,大家同心協心,一心只想將社區經營的更完美,才有今日之風貌。
楊厝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迄今,已經歷三屆的理事長、理監事改選。為有效地整合並發揮社區各方人才的資源,我們儘可能讓社區居民都能擔任其重要的角色。第三屆社區發展協會在吳繁雄理事長的帶領下,順利獲的本年度社區營造點計畫的實施經費,隨著任期屆滿,已於六月二十三日召開的臨時理監事會完成改選工作,將由陳頭理事長、許欽旺總幹事等人士,繼續帶領推動相關公共事務。

二、「人」的資源
社區應具地域、人群和組織三要素,因此社區是具有特定的自然區域、人群的心理結合和文化經濟組織要素的人類基本生活單位。本段係對社區的「人」進行調查,一方面能瞭解社區人口結構與凝聚民眾意識,並藉以建構起完整的社區人力資料庫。
是故,我們透過歷史資料的回顧及社區環境初探等方式來進行,並於五月二十五日安排社區耆老座談會,由貓兒干文史工作室楊永雄老師,以及雲林科技大學劉明俊老師協助召開,會中更獲得熱烈的迴響;同時,隨著社區青年志工的投入、社區小記者的運作,引發了耆老們娓娓道來的社區小故事,藉此我們也逐步地拼湊社區的歷史,更強化「社區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茲對社區「人力」說明如下:
(一)我們記憶裡的社區達人
當時的海豐堡,由於被戊戌年洪水冲毀,先民流離矢所,加之沒留下隻字片文,先民又沒留傳值得記載的人物。我們嘗試從耆老口述過程中慢慢拼湊,茲對社區近史中幾位對地方有貢獻之人,說明如下:
1.二神有種:日本人,日本政府派遣來台擔任重劃主管,管轄楊厝寮,住楊厝寮蔗糖原料區宿舍,當時將12坪(有所有權狀)的土地和蔡棕先生交換一甲地(沒有所有權狀但該地鄰近蔗糖原料區宿舍),擴大楊厝蔗糖原料區辦公室及宿舍之面積,當時請顏阿察(縣政府測量師)測量土地,重劃土地面積54甲,分後安段、許厝寮段、麥寮段、每隔100米一條農路,每隔100米一條圳仔,每隔200米一條小牛車路,每隔300米一條南北大馬路,以楊厝寮為中心,南至蚊港溪,北至濁水溪。林朝泉(虎尾人)負責管理甘蔗原料。二神有種將土地分配給張進財(馬公厝人)、吳登發(台西人)、池田(麥寮人)、吳呼(麥寮人)開墾耕作,後來因農作欠收就各自回家鄉。二神有種身體很好,冬天天氣很冷,他每天早上一定起來沖冷水澡再運動,待人和藹可親、為人正直、勤政愛民,光復後遣送回日本時,村人皆依依不捨。二神有種有三個孩子都當空軍,二神有種搭船要回日本途中,聽說三個孩子都戰死沙場,禁不起打擊跳水自殺。
2.關代:日本人,體型粗壯和二神有種一起被派至楊厝寮工作,攜家帶眷,光復前就去當兵了。
3.蔡棕老先生
生於民國前一年十二月九日逝于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享年八十有五。蔡老先生是戊戌年散庄後僅留四戶人家,蔡家大房之長子幼時聰穎,但限於當時的環境背景,所以書讀的不多,為人耿直、樂善好施,日據時代日人在部落重劃測地,就落腳老先生家,光復後還當選一屆鄉民代表,由於為人耿直,值得村人之信賴,所以舉凡部落內公眾的事,都委由老先生處理,當時的公錢(部落內由於祭典樂捐得來的公款)公堀,也都由老先生統籌管理。
由於自幼聰穎,所以及長對農務之管理自有一套優於他人的方法,所以蔡家也在他的帶領下,由貧困慢慢進入小康,甚至是部落內後來之大戶,但他富而不驕,還是踏實的經營農務,如經濟上有困難者找他,他都不吝於幫忙,受他接濟過的人不勝枚舉。
部落小,又沒保正(現之村長)所以部落內如有紛爭,都先請蔡老先生出來排解,在他的調解下,大都能大化小,小化無,少有須勞動官廳的,所以老先生也是當時地方之和事佬。
老先生晚年還是很硬朗,常常是一部腳踏車騎遍全部落,甚至麥寮街上,遇到的人不論男女,都直呼「棕伯你上那裡啊?」可知他是受人愛戴的。
4.紀財老先生
紀財老先生民國十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台中縣梧棲鎮,自幼天資聰穎,四歲能演布袋戲,八歲便懂與原住民做生意(賣鴨蛋),鄰里皆嘖嘖稱奇,十七歲隨父紀生遷居雲林縣麥寮鄉,以農為業,九十一年一月十日辭世,享年八十二歲。
紀老先生早年熱心公益,服務人群,光復後積極參與地方政事,二十五歲當選麥寮鄉第一屆鄉民代表,連任三屆及多屆麥寮鄉農會理事,民國五十五年當選麥寮鄉農會第六屆理事長,任內運籌帷幄讓農會轉虧為盈,對農會各項事務推動,貢獻頗多,為鄉里敬重。另有鑑於當時偏遠地區交通不便,村里教育未能普及,因而多方奔走,募集經費,購置教育設備,爭取設立麥寮海豐分校、楊厝分校等,便利偏遠學子教育,並經常提供獎品獎勵執教老師及在學學子,其犧牲奉獻精神,頗獲地方肯定與好評。
紀老先生於日據時期承受日本教育,台灣光復以後,勤習漢文及精研武術,因聰穎過人,學習漢文期間,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此在很短時間內即能詩辭兼具,漢學造詣頗深;在武術方面,由於其年輕時曾任當時鄉內壯丁團壯丁,除練得千斤神力外,無論拳術或兵器也均能無師自通,自創一格,並利用農閒期間充當村內武術老師,指導村民練武強身。
早年老先生有鑑於鄉內派系對立激烈影響地方繁榮發展,於從政時全力化解對立用人惟才不分派系,以促進地方和諧卸任農會理事長後,專心從事農漁畜牧養殖,漸少參與政事,並將居住地海豐村四個部落分別命名為「忠和、義和、永和、平和」,期使地方永遠和諧。因為人公正客觀見解獨到,故來訪請教政事者仍然門庭若市,最值得一提的是老先生自幼承襲家傳,潛心鑽研勘輿、命理之學,將家傳「黃泉山讀」發揚光大,並著有專書一冊,慕名而來拜師者眾,門生遍及全國各地,老先生一再提示來習者,修習五術要心存善念,為人排解疑難,造福人群為要,而來習者也能秉持其理念,服務人群,受益者無數。令其最引以為豪的是對「姓名學」見解獨創一格,精準無比,聲名遠播,晚年慕名而來請益者,仍是絡繹不絕,老先生充滿傳奇的一生,迄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紀老先生二十一歲與紀林會老夫人結婚,育有二子六女,長子紀明謀,中央警官學校畢業,曾任所長、刑事組長、副分局長、刑警隊長、刑事警察局通訊監察中心主任等職,現任刑事警察局偵六隊隊長,次子紀備繼承衣缽,精研堪輿命理之學,長女婿詹文欽(入贅),從事農漁牧養殖,餘亦均有良好之歸宿,故而於民國八十一年榮獲雲林縣模範父親。孫子輩(含孫媳)尚有七人服務於警界,分別任職於警政署及各縣市警察局,擔任專員、科員、課員、巡官等職務,均能秉持家訓,克盡職守,風評甚佳。
(二)社區的人才寶貝(楊厝社區青年志工隊調查與整理)
「人」當然是社區工作最重要的資源,人是社區工作的目標、也是社區工作的能量來源。人才寶貝茲包括社區領袖、地方熱心人士、教育行政體系人員、退休人員、各項專業人員和學生家長等。本段我們僅針對部分訪談記錄加以說明:
1.陳蔴老先生:他是目前居住在楊厝寮最久的人,現今83歲。以前讀過私塾,漢學造詣很深,曾當過桌頭(神明的翻譯人員),也曾當過農會三屆代表跟永安的總務,村裡的大小事情都由他發落的,雖年事已高,但依然熱心於村內各項事務。
2.蔡景木先生:現54歲,【楊厝情永和心】作者,熱心服務,永安宮財務組長,廟裡大小事及楊厝社區芝麻綠豆小事都要找他商量,對地方文史相當熱衷。
3.蔡尾力先生:現70歲,受過日本教育,勤學好問,秉持活到老學到老之理念,社大每一期都有他的名字,風雨 無阻,每一學期都全勤,社區大學優秀學員之一,擅長書法 ,從小喜歡唱歌,故腦海中擁有很多已失傳之俚語歌謠。
4.廖火旺先生:年約66歲,擅長洞簫,無師自通非常的厲害,也會彈電子琴,電子琴是其子女為祝他60大壽所送的。吹簫時,真情流露,旋律動人,會吹望春風、午夜花、快樂的出航...等名曲。他來到楊厝寮已六十年(約七歲)。祖父廖天來當時以種田為主。國小五年級起開始幫忙種田、放牛、羊。十歲開始耕田。十四歲起開始學插秧,把家裡種的菜揹到後安、三姓寮、蚊港賣 (賣了四、五、年)。十六歲起至二崙幫忙播種賺取工資。種過西瓜、水筍、芋頭、土豆、蕃薯、包心菜、蒜頭、稻子…等。大約民國六十幾年開始發展水產,從養蛤到後來開始養魚,約三十幾年前開始養豬,以豬糞尿養蛤。
5.陳 頭理事長:現年70幾歲,現任楊厝寮第九鄰鄰長,他的長子是現任永安宮的主任委員,為人忠厚老實,每天義務幫永安宮整理廟務,因熱心服務,而被推舉為現任理事長。
6.洪 想前理事長:現年66歲,約民國40幾年才搬到楊厝寮,現今育有二子,其中有一子擅長廟宇的彩繪,壯年時曾參加過金獅陣(舞獅團),舞獅的才藝出眾因而擔任獅頭,也曾擔任社區理事長,對社區環境美化綠化有極大貢獻,因為他的付出,社區才有現今的景況。
7.吳繁雄前理事長:年近70,約四○年代末期才搬入楊厝寮,早年在公所清潔隊服務,閒暇時會整理自家庭院,對於園藝頗有興趣,連任兩屆社區理事長,社區環境的美化是他跟洪想前理事長努力的新血,因認真事務,過於勞累身體無法負荷,所以婉辭理事長一職,為社區一大損失。
8.陳永秋先生:現任農會代表,永安宮總幹事,現年55歲,熱中於村內與廟與事務,廟內各項活動幾乎都由他統籌、發落,如每年農曆十月的廟會祭典等相關事宜。
9.紀清海先生:年約65歲,年輕時搬到後安村,在八○年代,因一次大水災家裡被淹沒,所以再度搬回楊厝寮,蓋了一棟大別墅,現為楊厝寮中最漂亮的房子,為人好學不倦,參加了社區大學書法班,和社區營造班,熱中社區公益
10.廖欽茂先生:自幼隨父母移居楊厝寮,約有四十餘年,年約48歲,以幫人看風水(喪葬、住所、姓名等)為業,是紀財老先生的得意門徒,曾經連任永安宮爐主二年。曾經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去幫人家看了一塊要下葬的地,那一塊地有許多風水師去看,都因看到羅盤的指針不定而返回,但他卻為他們解決了這個難題,讓他們順利的將親人下葬。
11.紀富美小姐:現年63歲,是紀財老先生的女兒,平時休閒時喜歡在家與他的丈夫一起唱歌,每天早晨都會固定起來掃地,也會整理自家的後花園,整理的非常漂亮,是社區的景觀之ㄧ,無教育程度,但是會日語,無師自通,為人和藹,對與參與社區的事務非常的熱情。
12.陳永忠先生:現年56歲,社區內真正按二十四節氣耕種的三戶其中之一,精並勤於農事,長期擔任農會楊厝寮農事研究班義務指導及班長,頗有才能。他家的二樓別墅還是他自己建的,是我們的景點之一---小木屋的主人,農閒不忘學習進修,舉凡書法班,社區營造班,外丹功,都有他的加入,熱衷社區事務,DIY點子多,是社區的寶藏。他是村里唯一會搭建竹管厝的人。未來有機會,社區將借重其專長舉辦一場竹管厝建造研習營,讓全村的大人與小孩共同來搭設一間竹管厝,展示谷文物及社區老照片。
13.許欽旺先生:現年45歲,是楊厝社區第一任理事長許五六之子,現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平時以裝潢為業,喜愛賽鴿。
14.吳麗玲小姐:本社區營造點計畫的主力推手,白天任職於麥寮鄉農會農事指導員,晚間則全力投入社區營造之相關工作,茲如小叮噹義工隊的舞蹈教學、社區研習課程的規劃與安排。另外,他更是楊厝社區媽媽舞蹈班的第一把交椅,也帶領著全體媽媽志工征討大江南北,都獲得相當大的回響。她目前育有一男二女,目前皆學業有成,其公子蔡昀濃更是目前楊厝社區青年志工隊的隊長,對社區事務仍不遺餘力地參與其中。
15.洪子娥小姐:楊厝寮的媳婦,是四個寶貝女兒的書僮,女兒上書法班,她是磨墨並兼教室清潔的義工,是吳麗玲小姐的秘密武器,舉凡吳小姐推動各項社區事務,打字、製圖、跑腿都缺不了她,是社區的幕後功臣,先生還是麥寮的「打火英雄」。她對社區事務相當熱心,有關社區各項活動的報名窗口接假他之手,閃亮四姊妹的媽媽,其女兒個個聰明伶俐。大女兒許旻純現就讀於東南中學一年級,對美工很有興趣,有關社區宣傳海報皆由其母女二人協力完成;甚至為此熬夜至凌晨兩點。
16.蔡秀錦老師:楊厝遊子,現任南港國小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南一出版社編輯教師之一,國小國中自然教科書撰寫老師之一,本社區所蒐集之資料將交由蔡老師編輯完成後由社區居民校對後編印成冊。
17.廖素貞小姐:嫁給五爪金鷹布袋戲創始人廖來興之子廖昭堂,廖素貞跟公公學布袋戲有成,曾被邀至桃園、苗栗教布袋戲,繁忙時連媽媽弟弟都要去幫忙演布袋戲,明年可請廖素貞教社區居民演布袋戲。
(二)人才寶貝臉譜







三、「文」的資源
楊厝社區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聚落歷史悠久,具有完整的拓殖歷史,尤其是歷史性、趣味性的永安宮典故,更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聚落現存許多歷史人文地景,都是今日最寶貴的文化資產。
(一)楊厝寮的歷史
我們嘗試從過去的文獻資料、老地圖的搜尋,以及社區耆老口述的故事...等方向,重新建構起社區的歷史記憶。茲分別說明如下:

1.族群遷移史
在文獻中最早開墾麥寮地區者首推康熙六十一年間,閩泉人許遠元開拓許厝寮(今之許厝寮、中山、三盛)之後,在雍正二年,福建人薄昇燦請得台灣府彰化縣發給的墾照,入墾布嶼堡(今崙背鄉全部、土庫鎮、褒忠鄉、二崙鄉、麥寮鄉、東勢鄉各一部份)。
雍正八年,福建人陳、張、石三姓墾首合股向南社(今崙背鄉)原住民佃地開墾今台西鄉全部、麥寮鄉、東勢鄉一部份。

▏明治三十四年(西元1901年)海豐堡之位置圖
早先清廷為了避免漢人侵墾原住民地權致使激發族群衝突,一方面規定漢人不得任意買賣原住民的田地,另一方面也不准漢人和原住民婦女聯婚,避免漢人利用部落繼承習慣,間接進佔原住民田地。然而,在利益前導下,地方官員卻難以落實保護原住民地權的政策,漢人以「代番輸餉」的名義,來取得原住民土地的開墾權,地方官員為了順利完成徵餉,也奏准清廷,允許這般以原住民為土地業主,由漢人來進行開墾的形式,此即為「番產漢佃」。
早期人少地多,佃戶自行出資開土闢地,通常享有永久佃作權。然而,在移入人口越來越多且競相找尋佃田耕作的情況下,擁有永佃權的佃戶將耕地再給其他佃戶耕種,從而抽取租粟。如此,在同一塊土地上就產生了墾戶向佃戶徵收租穀,和佃戶向現耕佃農徵收租穀的兩種收租權,在此中,墾戶的收租即為「大租」,而佃戶的收租即為「小租」。當時,麥寮地區也有「大、小租」之情形。
十八、九世紀清廷一方面獎勵墾荒,許可人民申請荒地開墾,取得地權,一方面雖也禁止人民開墾番地,或越界開墾,實際上並無法遏止移民典賣番地以及越界開墾,漢番之間的族群衝突也相繼發生,加之,整個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也是台灣社會轉變的重要時期,人口急遽增加,流寓者日多,諸如械鬥等社會動亂時有發生。學者分析,台灣到西元1860年前後,才由移墾社會轉型為定居社會。在此之前的漫漫兩百年間,台灣島上的居民並沒有「台灣意識」,他們自認是廣東人或福建人,是泉州人或漳州人,甚至是安溪人或漳浦人,也由於移民人口增加迅速,全台人口始終以新移民或移民第二代為主。早期台灣的移民正是如此,一塊土地才開墾好,原住民來攻打,或是山洪爆發淹沒,沒關係,換個地方再墾,這個地方不理想,也可試試別處,反正都不是家鄉沒什麼好眷戀的,據耆老所言「以前開墾荒地多以插竹子為界,竹子插到那裡,那裡就是墾者的」。
除了開墾荒地之外,在麥寮街西南十一里路,有一海豐港,為外洋海汊,南北皆有沙線。海口水深丈餘,可容千餘石之船。因此在清領台第三年,即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有湄洲純真老禪師佩奉湄洲媽祖廟正六媽神像,自此登陸到台,恭祀於海豐街,成為當時居民之信仰中心,由此可知,雖麥寮當時並未開墾完成,然而港口之便,當時諸羅縣和沙山(芳苑)、大城、二林等沿海地帶物品都以此為輸出入之咽喉。
海豐街,應有人跡聚集,並與大陸通商,但對照康熙輿圖,發現其中並未有海豐港之名稱,由此可知,海豐港當時應只為一般民眾交易貨物,或登陸之所,並未經政府之許可。至乾降年間才建立一堡,稱「海豐港堡」,開放海豐港與大陸五虎門等對渡。昔日港灣水深,商船每避風碇泊,早形成店肆。海豐港在台灣府誌中稱為「海防港」,原係笨港汛巡邏,在邑治(彰化)西南七十里,設兵房九間,駐兵二十名。建砲台一座、煙墩三座、望樓一座、牌坊一座、旗杆一桿,以防意外之警。乾隆、嘉慶至咸豐,同治年間,可與大陸漳泉廈門等地通航,故海豐港堡商業繁盛。
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當時的虎尾溪開流,氾濫成災,西北的海豐街全被沖毀,致使居民流離失所、街肆荒廢,商勢全移至今麥寮、麥寮街便於乾隆中成市,至道光年間極為殷賑。然而古來為北港街所壓而不振,因麥寮無大郊行,加之原有港口亦因巨災而遭淤塞,又有濁水溪大量漂砂年年不斷的堆積,最後於道光中葉左右完全被埋沒。從諸羅縣志中可得知海豐港淤塞後,因近有宗元港亦可泊小船,乃將海豐港之兵防移駐於此。因此當時可能把宗元港稱為海豐港之故,所以在同治年間才會仍有海豐港之名稱。
除了海豐港外,在麥寮街東南二里許之新虎尾溪尚有一興化簝渡,有竹筏一隻,光緒十五年設以載行,為麥寮、北港、土庫往來之所,渡錢每人八文錢。
回想過去的族群遷移雖然他們辛勤的開墾了良田,然對他們而言也是一部心酸史。因為清廷把台灣當成「特區」,嚴加「管束」。
麥寮可能因為開墾的關係,同姓聚集的情形非常普遍,至今變化不大,只有海豐村在洪水氾濫後,又形成一海埔新生地,近代移入者尤眾,尤其中溪部落(忠和)
楊厝寮當時也沒地名,只因乾隆年間的洪水將海豐街沖毀,居民皆遷移,大多移至麥寮、及部份外移,只留一部份於今之楊厝寮一帶繼續他們的開墾,及至戊戍年(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又遭一洪水氾濫,才又大部遷移只剩許、陳、楊、蔡四戶人家。
2.舊地名的「楊厝寮」
楊厝寮隸屬:雲林縣麥寮鄉海豐村七~九鄰。麥寮鄉昔日為洪雅族南社及貓兒干社的活動範圍,漢人的開墾重心是海豐港,康熙年間該港已成沿岸貿易門戶之一,因此乾隆年間建立一堡,稱「海豐港堡」,至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省略港字,簡稱「海豐堡」,楊厝寮地理位置即昔日的海豐港街郊。經乾隆及道光年間之洪水氾濫已不復舊貌,港口淤塞、海岸線西移,形成海埔新生地,先民就在這部落築寮放牧羊群,因此有「羊厝寮」一名。後來慢慢口傳及筆誤才成今之「楊厝寮」。另一說當時還海豐堡時代,有一楊姓秀才居住於現今楊厝寮部落地方,才有「楊厝寮」之稱。
楊厝地區,在日本時代人口並不多;但光復後,除楊厝寮本庄外還延伸二個小聚落,茲包括:
十八線,又稱「外湖寮」,位於楊厝寮南方的小型聚落,因日治時期所開發的示範農地,南北長每一百公尺有一排防風林,日人稱為「線」,本地正位於施厝大寮排以南,第十八排防風林,因此稱為「十八線」。目前居民約有十多戶,多為日治末期和光復初期移入的外來人口,土地利用原以養豬與養殖漁業綜合經營的方式,因農地多屬沙質地,滲透量大,導致池水容易下降,水源不足,養殖面積縮減,轉為耕地,其中轉作綠肥,領取政府獎勵金者比例高。此地為散莊,沒有哪一姓為主要姓氏,但以廖、紀稍多。四○年代,這裡曾有瓦窯製造磚瓦,現在則無。
義和寮,舊稱「寮仔」,於中溪與楊厝寮之間,因處楊厝寮外圍,當時遍植木麻黃,林林蓊鬱,稱為「外芋寮仔」(台語,當時林叢稱為「芋」代用)。光復後政府為郵政投遞而區隔路段,為合其舊名而取名為「義和寮」。此地住民乃楊厝寮遷移至此,至八○年代已發展約二十戶左右。
三個部落的地名沿革,是由於部落內紀財老先生有鑑於地方派系之對立(林、許派)非常強烈,每遇大小選舉都有仇恨之對立、甚至有流血事件發生,於是透過戶政單位申請更改,為求地方能和諧,於是將地名改為「永和」,中溪部落改為「忠和」,寮仔改「平和」,外湖寮改「義和」,沿用至今,但大家還是以舊地名稱之,新地名只成公家機關及郵件之用。

▏楊厝社區各部落遠眺圖(左圖為永和地區;右圖則為平和地區)
(二)地方宗教信仰
1.社區信仰中心-永安宮
永安宮矗立於楊厝社區活動中心樓頂,從很遠地方就能仰望其宏貌,目前供奉陳聖王、朱府千歲、吳府三王爺、太子爺等神尊。
考究其典故是這樣說著,遠於三百多年前,明末忠臣鄭成功退取台灣,趕走荷蘭人,率來大批墾荒闢野的漢人,其中一部分定居於當時隸屬彰化縣之海豐港堡,亦即現之本村(海豐村)一帶。
而陳聖王、朱府千歲、吳府三王爺、太子爺等神尊,本於海豐街就有廟府供奉,供居民膜拜。當時海豐港交通發達、人煙稠密,是昔日彰、雲、嘉商業樞紐,可惜於戊戌年之洪水氾濫,一夜之間海豐街(港)被肆虐得面目全非,居民遭受空前浩劫,而流離失所。
海豐街之廟宇也被毀,居民紛紛外移,依靠外地親友或另據地墾荒,致只留下陳、許、蔡、楊四姓共四戶人家,大家親同手足,互相照應。外移之村民也將本來廟宇之神尊帶出供奉,陳聖王被蔡氏族親帶到現之元長鄉潭內村,朱府千歲與太子爺被帶到本鄉現今之施厝村、現受該村村民供拜為其主要信仰之神,數十年前陳聖王起乩,指示要迎回本境合供,但施厝村村民不允而作罷,後來才再雕奉現之朱府千歲、吳府三王爺、太子爺。
至於陳聖王是於民初楊厝寮還四戶時,因陳家六男(陳蔴先生之六叔,許問先生之父)要結婚,竟無神明可神證供拜,遂由蔡耍老先生(蔡文堂之祖父)二兄第至潭內向族親商借,而連夜以衣櫃偷供請回來,後來潭內居民有來索要,但先民于其商榷及聖王聖茭指示而作罷。
當時楊厝寮一帶,有如荒漠,尤其冬天飛沙走石,民不聊生,四戶人家拼手抵足,白天墾荒,入夜出海捕魚,楊厝寮距海約有十公里路,先民都是徒步往返,期間蔡姓一戶還曾經要搬至現之新吉村,其他三戶極力挽留才作罷。
陳聖王公等神尊,是大家信仰支柱,大家擲茭輪流當爐主膜拜。到了日據時代,日人在墾區,重劃土地,並引水灌溉,方招來一些移入者,及陳、許、蔡三姓之繁衍(楊姓人家已遷出)部落累計有二、三十戶人家,並有「夜學」之設立,平時也是村民的會議聚集地,到了農曆十月初三日陳聖王誕辰就成祭拜場所,當時村民之困苦有一句話可作佐證,凡是不可能實現之事想兌現都說「等到楊厝寮搬戲」。
「夜學」充當祭拜場所時,到了四○年代,村民東借西湊,以牛車做底搭成臨時戲台,但村民對祂的敬仰始終不減,到了約民國五十年「夜學」改設楊厝分校,陳聖王誕辰時,還是要向學校商借校地,是日學校須放假,也增添神明生之熱鬧氣氛,到那時村民已經有能力請戲班做戲賀壽了。
現在之廟地,以前是全莊公堀(公池),組成年代已不詳,只知當時部落約近十戶人家,就一戶一份,後移入者加至十四戶人家也以十四等份共有,委託蔡棕老先生(蔡文堂先生之父)管理,每年放養一些魚苗,到了農曆十月初一日就全莊合力擭水抓魚,以十四等份,抽籤帶回去,以備初三聖王聖誕拜拜及請客用,當時請客有魚就很豐盛了。記得到了六○年代,還是十四等份,但一份已都要再分成好幾份,甚至有再分成五份的。
六○年代末池水之缺乏,加之生活習性演變,致注入魚池之家庭廢水有加入化學成分洗衣粉,使魚養不好,全庄議決添平,至民國七十五年,經省政府核准列為七十七年度新發展社區,嗣於七十六年開始規畫工作,如期于七十七年完成,並膺選麥寮鄉模範社區,當時縣長許文志先生親臨指導。
于興建社區活動中心時,就有建廟之構想,所以社區於七十七年完成後,全庄就以翌年開始籌建廟宇事宜。建廟在這小小村落,不到百戶人家,又都以務農為主,可說是一大艱難之事,但陳聖王神威遠播,致有很多十方善信,慷慨解囊,使當時耗資陸佰餘萬元之廟宇能順利完成(當時一公頃田地約不到二佰萬元)而村民除自由樂捐外,一戶只樂捐一千元,一人丁只捐一千五佰元,聖王讓村民花費到最低。廟宇于民國八○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動土,在八十一年完成大部結構,並于八十一年農曆八月十八日神尊入火安座,供信眾參拜。
本廟興建之時奉神尊玉旨指示取名「永極宮」在籌建及第一任主任委員陳水生先生,第二任許朝昌先生、第三任蔡景木先生之主持暨全體委員、監事及工作人員,全庄居民之通力合作,十方善信大德之獻心、獻力,使廟務推展順利。
其間尤以故許清米老先生之全心全力的犧牲奉獻使廟務能順展,庄民能無廟務之勞,老先生不幸於民國九十年冬猝逝,是廟方及全庄之損失,其一生最大心願是廟宇能慶成謝土。今在第四屆主任委員陳孟彥先生等之努力下,已逐一完成,廟名並奉玉旨敕改為「永安宮」。而四周圍牆及後方擋土牆,假山承現任社區理事長吳繁雄先生向上級相關機關爭取經費而能一一完成。已於九十一年農曆十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三天之祈安三獻慶成大典。
今廟宇還有未竟之事,有待全體信眾之參與及十方善信大德全力臂助,共襄盛舉,使「永安宮」能更完善,神恩香火更靈威芳譽,而庄民更能有一頂禮休閒所在,真是人神皆歡。
永安宮矗立于活動中心樓頂莊嚴巍峨,雖不是占地數百坪,但從很遠地方就能目睹其宏貌,然限于經費拮据,未有廟祝及工作人員之聘請,幸有社區內一此義工,不辭風雨,每天晨香晚拜,及廟宇的清潔工作,使廟方神尊能日日香火遼繞社區居民有一清潔又安適的膜拜、聚會及運動之場所,因限于怕書有未盡致未能一一明載,只能在此致上最高敬意與謝意。
2.陳聖王公史略
「聖王」姓陳諱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唐朝武進士,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生於唐顯慶二年(西元六五七年)二月十六日子時。距今一千三百四十多年。聖王」姓陳諱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唐朝武進士,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生於唐顯慶二年(西元六五七年)二月十六日子時。距今一千三百四十多年。「聖王」年僅十二歲就博覽群籍,貫通經史,十三歲領鄉荐,二十歲賜進士。著有「兵法射訣」、「龍湖集」、「玉鈴集」等書。
3.興明堂
據平和地區民眾所說,興明堂的主神王先師原為地方人士意外發現之流水屍,由於平和地區某居民的友情相助,得免於流離失所。該位居民原先是移靈回家供奉,因為多次的靈驗的神蹟,致使名聲大譟,為廣泛傳達神意,庇祐地方鄉里,故建此廟。
4.賢仁堂、福德宮...等地方信仰

(三)楊厝分班
楊厝寮有一分班的學校,成立於民國五十三年九月一日,剛成立是「麥寮國民小學楊厝分校」,當時有一許進華老師,因光復不久時許老師曾來夜學執教過,所以和部落老一輩都很熟,他來當分校老師很敬業,對小朋友也付出很大愛心,所以小朋友甚至家長都對他很信任及愛戴,當時一至四年級每班都有二十位以上小朋友(因當時保安林小朋友也來楊厝寮上課),到六○年代末,保安林改隸屬麥津村,小朋友學籍改到麥寮國小,加之許老師為村里學校付出,最終升不了分校主任(人事方面學校擺不平),許老師他調,學生人數也少了,于民國六十九年九月一日由分校改為楊厝分班,小朋友上課只能上一到二年級,三年級就要到麥寮國小上課,學生人數也每況愈下,由十來人降至個位數,到了八○年代中期有時一班甚至只有一、兩位小朋友,教育局常要廢除分班,但地方家長又不捨學校被廢,所以保留至今,所幸這兩年來了兩位年輕女老師林京樺老師及何名娟老師,她們用心的經營,使家長也漸拾回信心,小朋友今年入學又攀上二位數,小朋友三年級時到母校上課也不輸給母校國小的小朋友,校長也肯定她們的付出,答應幫忙爭取不廢校,也是部落的心聲。
(四)地方民俗活動
1.駛犁歌團
據耆老口述,早在日據時代,楊厝寮部落是有一駛犁歌團,駛犁歌團,是一約五人或更多人組成,並要配有後場(即簡型樂隊)配音,它是以農村下田寫照,改編成逗趣短歌劇,遇有廟會、節慶(現在連喪葬)才演出。但該民俗藝團也不知在何年代消失並失傳。
2.金獅陣
組成年代約在四○年代末期,是部落利用晚間,聘請師父來部落開館傳授武技,以緞練身體,所以對象都是當時中少年人,最多人數達三、四十人,並組成「宋江陣」以各種兵器操練或練徒手對兵器,並教導舞獅團之民俗技藝,我們的金獅陣獅王是開口獅,(台灣一般金獅陣都是合嘴獅)據說只有開口獅才可進廟宇參拜神尊,所以過去鄰近廟會,及部落祭典都會勞動他們出陣,一出陣真是威武,前面先是開路旗及陣頭旗分行兩列後面隨之宋江陣之兵器陣容,中間才獅王躍行其間,後面隨著鑼鼓,表演時兩邊陣容就將場地隔成一可舞獅的場地,任何人都不能越雷池一步,獅王是隨鑼鼓之急慢,宏亮或低沉而調整步伐的,據說可驅邪趕凶,所以遇到陣頭出陣時,如有新入厝或住宅不平安的,都會順勢請獅王到住家驅邪迎福的,聽說經獅王入宅顯威一下,都會很安順的。
到了七○年代金獅陣,還能成陣只是宋江陣人員已不如昔,只是撮人數的了,慢慢的金獅陣老化,年青人外出沒人繼承,就這樣讓獅王退休了,偶而到永安宮廂房看到平放在那的獅王(獅頭),都會憶起它昔日的威武,希望有那麼一日它能重出江湖,楊厝寮金獅陣風雲再起。

(五)地方歷史場域
1.夜學:現址為楊厝分班。
當時日本人據台後有長久據台之準備,如田地重新區劃,並引水灌溉鼓勵農民種植甘蔗,故廣築鐵路並築簡陋之學堂鼓勵居民就學,學習日文要皇民化,因白天大家都要下田,故利用晚上聚集居民一起上課,稱之「夜學」,白天又可做小孩上學之學校,但當時小孩都需幫忙家務,或帶更小的弟妹,故就學率很低。到了約民國五十年「夜學」方改設為楊厝分校。
2.會社(原料區辦公室)、集料場(火車埕):會社,現址於吳繁雄前理事長住家旁;集料場,現址於豐安路與社區主要幹道(雲3-1縣道)交叉口附近。
會社之名稱是沿用日本人企業之稱謂「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因楊厝寮部落及方圓數里皆砂質壤土,加之地廣人稀,其它作物不易生長,日人就鼓勵大家種植原料甘蔗,因方圓數量不少,又有虎尾總廠之小火車行經本地,設有一集料場(火車埕),到農曆約十月左右附近之原料甘蔗收成,都由牛車載運至火車埕裝車(火車台)才於傍晚由虎尾來的小火車拖回虎尾總廠製糖,為了工作人員及總廠間作業之方便,楊厝寮設有一原料區辦公室,常年有人駐守辦公,並建有兩座倉庫,平時儲放肥料,等春季方便蔗農就近來領取肥料,原料區辦公室在日據時代就有手搖式電話,直通虎尾總廠,那時的電話是很稀有並珍貴的。辦公室四周遍植相思樹及木麻黃,屋前並有一棵約兩人才可圍抱的大榕樹,到了光復後那裡都還是楊厝寮小孩遊憩的地方,所以那裡是現五年級生(五○歲以上)的童年回憶的地方。可惜事過境遷,由於原料甘蔗之經濟效益到了民國五○年代以後不符農民所需,大家紛紛改種其他作物,慢慢的辦公室辦公人員撤走了,倉庫也沒存肥料了,沒幾年工夫,辦公室及倉庫都相繼拆掉,連大榕樹、相思樹、木麻黃都砍除,滄海桑田,現在該地已成居民的房舍及田園,見地思古,使五年級以上的居民不盡唏噓!

▏日據時代的水塔 ▏日據時代的會社-蔗糖原料區所在地

3.鐵支路:現址為永安宮前,社區主要幹道(雲3-1縣道)。
日據時期楊厝遍植原料甘蔗,日人為了載運方便由虎尾築了一條直通到中溪(忠和)海尾仔的五分車鐵道(鐵支路),它本來是經過楊厝寮部落南側,與糖廠原料區辦公室,倉庫區隔,後來到了民國四十六、七年,楊厝寮居民大部份兄弟分家後在那ㄧ、兩年紛紛搬到鐵支路南側另起爐灶,所以鐵支路就變成貫穿楊厝寮部落的鐵道,老一輩如有人問路就指「就有鐵支路那庄」你要找的人就住鐵支路頂(或南)第幾家。
鐵支路也是小孩的另一玩點,因小火車都要每年採收甘蔗時才來,來時也一天早晚兩趟,所以大部份時間鐵支路是閒著的,大人農罷就三、五成群就地而席,坐在鐵路上話家常論農作,小孩就在鐵支路上玩起「走鐵支路比賽」,看誰走的遠才掉下來。
隨著甘蔗種植面積縮水,及拼裝車之應運而生(後來載運甘蔗之車)到了六○年代鐵支路也拆除了,成了一歷史痕跡。
(五)地方歌謠、俚語與童玩
楊厝社區屬麥寮郊區,公共資源缺乏,幾乎沒有任何娛樂設施,清唱歌謠是阿嬤的專長,阿嬤已往生,阿嬤的孫子及兒子還記得一部份,有感地方俚語及歌謠日漸流失,我們辦理了俚語歌謠研習班,邀耆老泡茶利用耆老腦力激盪座談會之方式,引導耆老回憶以前小時候唱過的歌謠或俚語,會唱的人教不會唱的人唱,記錄下來,讓對地方傳統民俗歌謠有興趣之社區居民參加研習練唱,利用各種活動發表成果,以達到地方民俗歌謠的傳承,並藉此研習鼓勵社區獨居老人走入社區,參與社區活動減少其孤獨感。以下即為阿嬤時常掛在嘴上的歌:
1.阿嬷的童謠
(1) 土豆開花雞母烏 雞母帶子壁下龜(蹲)
娘子生美治恁厝 哥仔沒學隱身符
(2) 天頂一尾蟲 掉下來貢到人
人要走貢到狗 狗在吠貢到肺
肺要煮貢到椅 椅要坐貢到被
被要蓋貢到鴨 鴨要殺貢到阿婆的肚才

2.阿嬷的歌謠
鼠子出生在土空 水錦開花白洒洒
咱當工人相欠債 錢銀開了無討賠
牛子出生著拖犁 牡丹開花株株紅
小妹意愛甲哥講 你我僥心先不通
虎子出生人人驚 梧桐開花在京城
小妹生最無歹子 不免阿哥去探聽
兔子出生目紅紅 桂花開透陣陣香
小妹意愛甲哥講 哥仔僥娘先不通
龍子出生在雲頂 時常絞水晟無閒
小妹看哥無定性 無法結成晟僥倖
蛇子出生身腰長 樹蘭開花嫌枝黃
小妹跟兄路頭遠 鐵打來行嘛會酸
馬子出生扒扒走 小妹不時治恁兜
風颱大水都來到 希望這世會透流
羊子出生二廣鬚 蓮霧開花結歸球
娘子去嫁哥去流 親像雨傘擦蟲油
猴子出生在深山 二人相約未無伴
哥仔那走娘拿看 親像風吹斷了線
雞子出生親像鳳 梅花開透凸朗鬆
小妹意愛甲哥講 愛你俊凜掛含漋
犬子出生目未開 牡丹開花小含蕊
哥仔無來無相識 哎呀相識分不開
豬子出生親像象 稻仔開花滿田園
小妹看哥無塊想 咱挑心肝向別樣
(2) 中樑拿起來 添丁大發財
中樑站穩穩 錢銀金屋內
3.地方俚語
(1)等到楊厝寮搬戲
這句已經失傳的楊厝寮甘苦諺語,道盡了楊厝寮人的甘苦及無奈。是說當時楊厝寮一來人丁稀少,二來生活又貧苦,到每年地方祭典時(尤其是農曆十月初三日),居民都籌不出錢來請野台戲為神明賀壽,只能以一顆虔誠的心及盡力張羅的簡單牲禮(祭神用的供品)去供拜。
所以那時的人凡是不可能兌現的事(尤其是討賭債)對方都說「等到楊厝寮搬戲」才給,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提昇及居民刻苦耐勞,現在楊厝寮已有能力請野台戲來為神明賀壽了,甚至在民國九十一年永安宮還舉行祈安三獻大典。而現在這句「等到楊厝寮搬戲」之民間俚俗諺語已成歷史,慢慢被遺忘了。
(2)一斤三元阮不愛,那要三斤十元你才來
話說民國五○年代時,那時村人已經很少出海捕魚了,大家都為農事忙碌,少有時間到麥寮菜市場採購,所以三餐吃得很簡單,大都是自家種的蔬菜加一碗鹹魚就解決了。肉類就別談了,除非是拜拜。而當時的魚,通常是魚販用腳踏車載著比較次等的冰魚(遠洋魚船之魚貨,用木箱冰凍著,有白帶魚,秋姑魚,狗田魚,生仔魚,花煙魚等)來村子兜售。平時一台斤約四、五元,如果存貨多又近中午,魚販就會自己削價,常常會喊到三斤十塊錢。所以一些比較節儉的家庭主婦及農人,都等到近中午才跟魚販討價還價,大都以三斤十元成交。有一次,來了一位新魚販,他為了搶生意及博得好彩頭(生意做好,魚貨出清),一開始就喊價一斤三元,但憨直的農家主婦,因平時買慣了三斤十元,竟脫口而出說「一斤三元阮不愛,那要三斤十元你才來」,害得那魚販真是啼笑皆非。農人的憨厚,由這句俚語,可說道盡無餘。
(3)紅目于仔一逗鬧熱(湊熱鬧)
4.地方童玩
林投為常綠灌木,莖的分枝很多,而且莖的週圍有明顯輪狀葉痕。葉子的邊緣和背面中肋有刺,葉長約100~150公分,寬3~4公分。林投的莖在地面生長,會長出很多氣生根伸到土裡面,看起來很像是他的腳,故林投又叫做「會走路的樹」。
因此,林投也衍伸出許多地方俚語,例如「林投葉拭尻川(擦屁股)」,社區耆老說這句話是指大便後用林投葉擦屁股,因為林投葉有許多的刺針,所以很容易受傷,這也就用來譏笑人做錯事情愈補洞愈大。另外,社區耆老說在早期台灣先民的眼中,林投是實用性不高的植物,因為林投的樹幹長了許多突起物,形狀又彎彎曲曲,很少有人用林投樹作竹竿,或是蓋房子,而且林投葉子的邊緣長了很多刺針,不僅牛不吃,人不小心也會被刺傷。所以,在台語稱「林投竹刺」是指沒有用處,只會刺傷人的意思。
因為林投的葉子纖維很長,所以可以編織物品,或拿來作成童玩來玩。林投葉製作的一件件童玩:鼓吹、手錶、風車...等等,雖不是很精緻,但確很鄉土味、很自然。


▏社區居民教導青年志工們編織鼓吹、手錶、風車等古童玩
(六)閱讀社區故事
有時候我們常羨慕他地有美麗的風景、動人的故事,卻忽略了在自身周遭也擁有獨一無二的資源。社區裡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屋舍、每一棵樹、每一個角落在時代變遷底下,累積許許多多的故事,伴隨社區成長與改變,它們的內涵可以讓社區創造更好的願景,在找尋的過程中,讓社區的人、事、物充分結合,建立社區夥伴共同參與、互動的默契。
楊厝社區裡的一花一草,都有它億萬年來演化成長的自然故事;社區裡的一景一物,都有它百十年來社會變遷的歷史故事。我們嘗試從閱讀社區故事的過程,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歷史感動、文化意識的人,並期許能為我們的精神帶來無限滿足、感動。
1.我們記憶中的小故事
(1)陳聖王公之靈聖
聖王失而復回後,神威靈驗,諸如居民有病痛,或難決之事,只要請示祂都靈丹藥到病除,或排決諸難,但到了祂誕辰日,全莊大小都需去爐主那上香謨拜,據耆老口述當時許家有婦人做月子不便去上香,乩童扶手轎起乩時,竟一路邊跑直到許家,許婦門上閂,但手轎輕輕一推,門就開了,許婦就整裝來上香。又有ㄧ次也是祂誕辰日,有幾位先民到保安林內(今麥津村保安林)之舊樹仔湖擭水抓魚,入夜還是輪流守著,怕水回流就前功盡棄,沒輪守的在旁小睡,眼一合就夢到一高大的武將在吆喝他們,天一微亮,他們就趕回上香祭拜才再去抓魚,結果魚獲量大豐收。陳聖王也是獎懲分明之神祇,耆老口述有一次因祂乩童,沒順祂指示,還未起乩就洩漏天機,觸犯神規,祂很生氣等乩童起乩時,就將乩童整個頭栽入八仙桌(供桌)之橫木間才退乩,乩童醒來頭再怎樣縮,都退不出來,痛苦好一陣子,最後全莊居民焚香跪求,乩童才能將頭退出來。
(2)與天爭-飛砂走石的日子
據耆老口述:遠在海豐街毀于洪水後今之楊厝寮部落四周,海岸線西移,地方形成高低不平的沙丘地(沙崙仔)及低窪的淺湖濕地,先民就在較高的沙丘地築寮墾地夜間還趁潮汐之退潮及漲潮前出海捕撈魚獲。
到了冬季,由於剛形成之海埔新生地,一望無際又沒有遮攔物,加之沙丘之沙質壤土,東北季風一起,真是如萬馬奔騰、飛砂走石,可以伸手不見五指形容(其實是眼睛沒辦法睜開),沙浪一波接一波沙丘也會走移,那時之草寮本來就矮小晚上常常沙浪都會將草寮淹沒,隔日要出來都得爬著以雙手撥沙才能爬出來,白天吃飯時都得掛起蚊帳,不然碗內會加一物-天賜之飛砂。幸得先民之不屈不撓,將地一鋤一箕的墾平,及至日據時代的廣植防風林(木麻黃)才慢慢改善這飛砂走石的日子。
(3)海風目:昔日由於漫天飛砂,尤其冬季尤甚致居住在這一帶的先民(不只楊厝寮部落),眼睛整年都紅紅的,冬天甚至紅腫,才有海風目之稱謂,尤其是婦女人家,可能女人皮膚、眼睛較薄弱之故吧!但隨著環境的改善這特徵已數十年不見了,「海風目」成歷史名詞。
(4)討海-抓曾(捕魚)
當時結伴或單獨出海捕撈魚獲謂之「討海」或「抓曾」討海是趁農閒或晚上,算潮汐時間利用退潮及漲潮前,前往台灣西海岸,海水不深時利用捕魚網具,稱「曾篙」(兩根竹竿做剪刀狀,外開叉較長,「曾篙」尾置上「曾篙蹄」,並舖以網子呈三角形狀,一人操作於海灘),當時先民「抓曾」都穿藺草編織之「草甲」,內不著褲子,只穿單薄上衣,一來當時貧苦衣褲不捨下水(尤其海水)容易破舊,二來內著布褲(皆粗布)下海濕了易磨擦胯部致磨傷,可知當時之辛勞。
「依山吃山,偎海吃海」這是最好的寫照,先民的辛苦是我們不會想像,也想像不到的,當時「抓曾」的漁獲有瘦仔(豆仔魚)、加北、水尖、午仔魚、江魚、妙蝦、亦尾星、金線仔、赤皮仔、紅娘仔、生仔丁...等等。
「有也苦,無也苦」,當時先民真是嚐盡人間辛酸,出海「抓曾」時,須徒步來回走一、二十里路,如魚獲沒有也煩惱,因沒魚獲可買錢,甚至家人沒魚可下飯,魚獲多的話又怕挑不回去,又要走那十里路,真是「有也苦,無也苦」。
(5)私鹽-非法製鹽:當時居民一來貧窮,沒錢買鹽,二來農作之時間也少(地貧加之天災)又離海近,就利用中午過後退潮時,沙灘上呈一層薄薄的鹽的結晶粉,將結晶粉刮取(會参雜沙灘之沙)挑回後置以鹽漏內(鹽漏是一很細,沙不能滲透之器具)加清水使鹽結晶再溶解而滲出「鹽漏」外,去砂後之鹽水再經日晒而結成粗鹽,當時之人以此為食鹽,有苦味,日本當局還是會抓人的稱為「私鹽」。
(6)沙崙仔
百年前之戊戌年大水災沖毀了海豐堡,冲走了辛苦墾田人民的信心,使人民離鄉移民他地再他們的另一築夢之旅(另據點墾荒)只留極少居民,上天並不放過考驗他們,而帶來了滾滾沙浪,尤其冬季東北季風一波接一波,有幾個據點可能有遮欄物,慢慢形成沙丘,雖然大部被先民墾平為良田,但也有幾處可能推積的過大了,就留下成後來的「沙崙仔」;上面遍植大都木麻黃,小部份林投樹(一種灌木,葉面兩邊及葉中脈長滿小針刺的樹)及一些雜草,到了四、五○年代,整個村落只剩兩處「沙崙仔」,它是純砂質土,又因是飛砂堆積所成,所以都很細小,並清潔,因此它也是楊厝寮部落昔日小孩的遊玩樂園,小孩在那玩捉迷藏、清沙鱉(一種棲息在砂質土的昆蟲,它都在沙土上築一漏斗型之窩,它才藏身窩底地下,等其他小型昆蟲不慎掉到漏斗陷阱,沙鱉就將它捕殺而食之)、爬樹都玩的不知回家,等大人來吆喝才依依而回。
保留了數十年的沙崙仔,後來也抵不過先民的鋤頭及牛車,在約五○年代末也被夷為平地了,又是一個滄海桑田的寫實,但小孩沒笑聲了,現都躲在電視機前,成了電視兒童了。
2.五年級生(五○年代)的生活記趣(蔡秀錦老師撰寫)
記得約四、五○年代,那時種甘蔗之人還很多,有貫通楊厝部落之鐵路,約下午五點時,載運原料甘蔗之小火車由中溪部落,駛經楊厝而回虎尾總糖廠,那時之小孩平時都沒零嘴,所以都趁小火車經過時,撿拾掉落的甘蔗,有的還邊隨火車跑邊用力抽取甘蔗,雖很危險,但大家為了嘴饞,還是甘之如飴,但大人都會制止,很危險的。
那時的小孩,白天都要幫忙家事,有的才七、八歲就要幫媽媽煮飯,有的要撿拾木麻黃技葉以作柴火,燒飯菜、開水、熱水用,最起碼也要幫帶更小的弟妹,帶弟妹的大都會聚集在原料區辦公室邊相思林,在樹蔭下玩跳圈圈捉迷藏。到了晚上,都一家大小在自家的院子,地上舖以用高樑梗編成的蓆子有的坐、有的躺聽大人講故事,或數星星,如有月亮的晚上,就鄰居呼朋引伴在較大的庭院玩捉迷藏,或「關椅子姑」、「關掃帚神」等等真是樂趣無窮,但現在此景已不復在,大家都窩在電視前或電腦前做電子兒童了。
還有許多小故事是妳我共同的回憶呢?您還記的嗎?讓我們代這大家一同細細回味吧!
(1)烤蝗蟲
說起「烤蝗蟲」,如果你以為是東南亞某個國度的地方小吃,那你就錯了,在四、五○年代的台灣農村,那可是相當普遍的兒童點心。
那時候,兒童放學後,必須分擔家中的許多事務,例如養雞、鋤雜草、割草餵牛、放牛吃草等,雖然辛苦,但是,他們總會在工作中尋找樂趣,烤蝗蟲便是其中一種。那時候的楊厝寮居民大多務農,田野間有許多的雜草,引來許多的蝗蟲啃食,蝗蟲吃飽後便在木麻黃、林投等樹上休息。當牛兒在吃草時,放牛的孩子閒來沒事便注意到樹上的蝗蟲,剛開始時,只是捉來玩玩,不知道是誰先發明的,居然把蝗蟲烤來吃,而且味道還不錯呢!就這樣傳開了,大家都學會了烤蝗蟲的方法。
烤蝗蟲之前,當然要先捉蝗蟲,雄蝗蟲體型瘦小不好吃,並不受歡迎,也因此而逃過一劫;雌蝗蟲體型碩大,而且在產卵期間,腹部有很多的蟲卵,也是烤完之後,最香的部分,因此,成為孩子們尋找的對象。這些放牛的孩子並沒有攜帶任何的工具,看見蝗蟲都是徒手就捉,蝗蟲的後腿強而有力且有許多的倒鉤,容易跳走,也會刺傷皮膚,因此,必須練就一番好身手,才容易捉到。捉在手上的蝗蟲若是太多,做起事來不靈巧,於是,機伶的孩子就用草莖從蟲的胸部穿過,將他們串成一長串,一串約有十來隻,有時可以捉到二、三串。

捉到蝗蟲之後,有些孩子等不及帶回家,將蝗蟲由腹部去腸後,在野外就地取材,撿拾木材及樹葉,起火燃燒就烤起蝗蟲了。只要一會兒功夫,烤肉的香氣就飄散開來,吃起來更是令人食指大動,尤其是蟲卵的部分最香,可以說連現在的烏魚子都比不上呢!帶回家的蝗蟲,則由年長的姐姐或媽媽幫忙去腸及烹調,若是份量還不少,那麼,晚餐上就多了一道佳餚。
(2)釣青蛙的童年
釣魚對大家來說,應該是相當熟悉的名詞,都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但你聽過釣青蛙嗎?青蛙要怎樣釣?為什麼要釣青蛙?
楊厝寮因地理位置的關係,離溪水頗遠,水資源相當缺乏,儘管開鑿了一些溝渠,然而平日總是乾涸的,只有等到三年一輪的灌溉年,溝渠裡才看得見溪水。所以,到溪裡玩水,對楊厝寮的孩童而言,是相當陌生的,對於溪河中的生物,也所知不多。
約五○年代,隔壁村落(寮仔)搬來了一戶廖姓人家,廖先生頭大無毛,臉孔又被太陽曬成咖啡色,口齒並不清楚,村裡人於是戲稱他為「鐵鎚仔」,他為人憨直,並不介意。鐵鎚仔在內地練就了一身釣青蛙的好本領,到寮仔之後,他就四處去釣青蛙,將所得青蛙賣給需要的人,以此維生,聽說每天的收穫還不少。他的這番舉動,在楊厝寮掀起了一陣釣青蛙的熱潮,許多孩童也利用放學後或假期裡,招朋引伴相約去釣青蛙,將釣到的青蛙帶回家給媽媽,晚餐時,餐桌上就會多了一道「清蒸四腳」或是「蒜稈水雞」的佳餚了。在當時,青蛙肉被認為能清肝解毒,能使不愛吃飯的病人或小孩開脾,滋養身體,牠可是上等的食材呢!
釣青蛙的工具很簡單,只要準備一枝竿子,竿子的材料大多是竹子或田菁的莖,不需太長,大約一百多公分即可。在竿子的尾端綁一條線(釣線或棉線皆可),線的另一端則綁上一束蚯蚓,即可開始垂釣。垂釣時,手持釣竿,將釣餌放置於水邊草叢間或是水田等青蛙可能出沒的地方,上下晃動釣餌以引誘青蛙上鉤。青蛙看見會動的餌以為是獵物,於是大口一張咬住釣餌,垂釣者要能眼明手快,趕緊將青蛙拉起放入事先準備的袋子裡,若是動作不夠迅速,青蛙會因慌張再把嘴巴打開,身體掉入河中逃之夭夭了。因此,雖然道具相同,技巧的熟練度卻有不同,孩子們的收穫量也就不同了。手眼協調特別好的孩子,收穫量總是特別多,大人們於是也戲稱他為「鐵鎚仔」。

(3)有酒矸通賣嘸?
對四、五年級生來說,在孩童時期,可能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就是期待那令人愉悅聲音的到來---「有酒矸通賣嘸,破銅舊錫,簿呀紙拿來賣哦!」。只要這樣的吆喝聲一響起,左鄰右舍的孩子都會將平日的收藏,一股腦兒的搬到「收破爛的」面前,大夥圍著收破爛的,期待的表情寫在臉上,此時,正是他們收成的時候,不論他們等會換取的是一點點的零錢或是一枝麥芽糖,他們都會相當珍惜而且滿足,那種滿足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在四、五○年代的農村,生活條件相當清苦,父母雖然勤奮的下田工作,也不容易換來三餐溫飽,除非是富有人家,鮮少會給孩子零用錢的。而孩童們可是相當機伶的,當他們發現壞掉的鏟子、破掉的鍋子、空的鳳梨罐頭等都可以拿來換取零錢或麥芽糖,村裡村外,只要有這些東西出現,就被眼尖的孩子小心翼翼的收藏起來,等待適當時機的到來,才會將個人的收藏公諸於世。當大夥來到收破爛的跟前時,對於「收藏品」特別多的孩童,都會投於佩服的眼神,懊悔自己的錯失良機。
收破爛的幾乎都是男生,印象中,不曾看過女生從事這樣的行業。他通常是騎著一輛大型的腳踏車,後面有一個置物架,置物架上方載了一桶麥芽糖,腳踏車的其他地方,則掛滿了他收購來的貨物,有時,貨物太多了,他騎不動,只能牽著車走路回家。收破爛的對於孩童的貨物,通常處理得比較隨便,大多是用目測法,用眼睛看一下,然後就說:「你要一角還是一枝麥芽糖?」有經驗的孩子,如果覺得吃虧可以選擇不賣,等下回別的收破爛的來了,或有大人同行再出貨。但大多數的孩子都會選擇賣給他,畢竟,無論是一角還是一枝麥芽糖,在當時都是相當大的誘惑與滿足。
當賣貨物的小孩決定要零錢時,收破爛的就把手伸進腳踏車上一個裡面裝了好多零錢的袋子裡,拿出一些零錢來數給小孩,這筆生意就算成交。如果貨物太少,換不成金錢,收破爛的會以麥芽糖來相抵,麥芽糖的大小與貨物的價值成正比。整桶的麥芽糖相當的黏稠,要取得並不容易,拿取麥芽糖的技巧也是孩童們樂於觀賞的。通常,收破爛的會以濕抹布清潔一下雙手,然後,拿起一枝竹籤,朝著麥芽糖的缺口處用力的挖取,然後將麥芽糖捲繞成圓筒形,一枝現做的棒棒糖就算完成了。在孩童的心裡,常會祈禱著,收破爛的能「不小心」的多繞一些給他,畢竟,在物資缺乏的年代,那是許多孩子僅有的零嘴。

那時候的孩子,擁有的東西不多,能擁有一點點的物品都會相當珍惜而滿足;反觀現在的孩子,物資是如此的富足,倒常見他們有什麼就丟什麼,有時不禁要問,是不是給得太多惹的禍?
(4)割稻的日子
楊厝地區水資源並不豐富,種植的農作物以甘蔗、地瓜、花生等需水性較少的作物居多,像水稻這種需要大量水份的作物,只有等到灌溉年來臨時才能種植。到了水稻成熟的季節,因為收割方式的關係,整個村子必須團結一致,那種全村一起動起來的感覺,真是一種特別的經驗。
在四、五○年代,割稻機尚未問世,大部分的割稻工作都需以人力完成。割稻是一項費力的粗活,當時的機器是腳踏式的脫穀機,農夫必須手拿一大把稻子,以一腳踩踏板,雙手握住稻梗,在脫穀機上左右快速摩擦以脫下稻穀。如果不慎整把稻子被捲入脫穀機,整部機器就必須停下來,將稻梗清除後,才能再啟動。割稻時,通常將人力分為兩部分,一部份在前方,彎著腰手拿著銳利的鐮刀,快速又整齊的割下稻子,一束一束的放好,以方便後方的人拿取。後半部的人則以一部脫殼機為中心,到四周將割下的稻子拿到脫穀機來脫穀,一段距離之後,就以人力將脫殼機拖行至前方。在稻田內拖行一部笨重的脫穀機是很費力的,尤其是接近中午及傍晚時,大家的體力都已快耗盡,若是機器裡放置太多未裝袋的稻穀,那更是步步艱難。如此需要大量體力的工作,幾乎都是男人在做,鮮少看見農婦能勝任的。
割稻的工作需要這麼多的人手,單獨一戶通常無法完成,這時整個村子必須團結起來,將有能力有體力的農夫集結成班,至少需要二、三十個成人。通常由一位工頭帶領,事先排定每戶稻田收割的日期,輪流將全村的所有稻田收割完畢。輪到收割日的農家,必須在清晨四點鐘就將早餐準備好,然後派人到各工作人員家中邀請前來用餐,大夥吃過早餐,就下田開始工作了,而那時天空都還沒亮呢!因為是粗重的工作,加上早餐吃得早,農家在上午都會加一餐點心,以補充工作人員的體力,通常是雜菜麵,在湯麵中加入一些肉片、青菜、海鮮、蛋等材料,在當時,這已是相當豐富的了,最重要的是吃麵的速度較快,比較不會耽誤到工作時間。午餐就會準備得比較豐富,有白飯、雞肉、魚、青菜等,其豐富的程度,猶如大拜拜宴請客人。點心和午餐都是由農婦在家中煮好,以扁擔挑到田裡,找一塊平坦的地方,將食物攤在地上,大夥蹲坐在地上就用起餐來。吃完午餐,稍做休息,就又下田工作了,一直工作到夕陽西下,天色轉暗,才帶著疲憊的身體回家休息。
幾年後,楊厝寮的農作轉型,水稻種植的情形越來越少,加上全自動割稻機的問世,這樣的割稻景象,也只能在腦海中回憶了。
(5)媽祖生日
雖然楊厝寮與麥寮距離只有兩、三公里,但是,因為麥寮街上有市場、電影院、商店等,加上因為交通不便,對於楊厝寮的孩童而言,到麥寮是一件大事,一年才難得有那麼一次,那一次,便是媽祖生日的那一天。
楊厝寮因為於海邊,先人曾以討海維生,對信仰是相當虔誠的,常在家中遙拜媽祖,以祈求全家平安。每年農曆的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生日,一向工作認真的楊厝寮居民會給自己放假一天,帶著全家大小,一起到媽祖廟朝拜。那時常用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與牛車,要將全家帶出門,唯一的選擇是牛車。在出發的前一天傍晚農家會將平日載土載糞的牛車稍做整理,鋪上草蓆,及準備好牛隻的食草。
出發的當天,一家大小都相當的興奮,起個大早,吃完早餐,換上最漂亮的衣服,上了牛車就出發。牛車的空間並不大,全家人一起坐在草蓆上,雖然不是很舒服,但是大家的興致都很高昂,路上還會遇到許多左鄰右舍,有些人用步行,有些人騎腳踏車。大家一路上邊走邊閒聊,約走了個把鐘頭,麥寮就到了。越靠近麥寮,就看見牛車越來越多,因為麥寮周邊村落的居民都到媽祖廟來朝拜。所有的牛車都停在麥寮的郊區,將牛栓好,並且將草料放好,以犒賞牛隻的辛苦。大夥拿了已備好的貢品,以步行方式逛至廟埕,街道兩旁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地攤,有吃的、穿的、用的,可說是要什麼有什麼。街道上擠滿了各地來的朝拜者,越接近媽祖廟人潮越擁擠,可說是人山人海。在媽祖廟的廣場上,則有各種的陣頭,鑼鼓喧天,表演著各種戲法,有說的、有唱的、有演的、有跳的,此起彼落,好不熱鬧,大夥可是看的目不轉睛,覺得驚彩極了。
朝拜完媽祖娘娘之後,是小孩子最快樂的時候,因為為人父母者總會買些零嘴或點心給他們吃,或是給他們一點零用錢,讓孩子去選購自己喜歡的物品,這些事對許多父母來說是相當難得的。到了午餐時間,若是麥寮街上住有親戚,他們通常會被邀請前往作客,去享用豐盛的大餐;沒有被邀請者,則在街上麵攤上自行解決。午餐過後,媽祖生日的重頭戲就要豋場了,那就是要演「大戲」。所謂大戲是以人為演員,扮演得野台戲。在沒有電視的年代,那可是相間相當重要的娛樂,大夥從家中拿了板凳,排坐在戲棚前面,兩眼盯著台上的演員瞧,臉部的表情隨著戲劇的不同而改變,時而歡笑,時而憂愁,其認真的程度不亞於演戲的戲子,看完了大戲,白天的節目就結束了,朝拜的人潮才會逐漸散去。
總之,在四、五○年代,媽祖生日這一天,對大人和小孩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是愉悅的,是熱鬧的,是令人期待的。
(6)看灶街仔
在四、五○年代,農村可說沒有什麼娛樂可言,更別說去接上看戲了,最多只是聽聽收音機,難得的是夏天的晚上,偶而會有「早街仔」來村子表演。
傍晚,大夥兒下工回來,小孩子就興高采烈的說要提前吃飯好去看「灶街仔」-原來今晚村子有「灶街仔」要表演。
「灶街仔」-一般都是一個團,有一團主帶領少則二、三人,多則有時來人的,他們利用夏天的夜晚,每個村落輪迴演出,主要賣一些藥品,他們利用鄉下人,民智為開,加之赴街上店家不便,就組團來鄉下表演節目並兜售藥品,賺取金錢,村落大的,加之生意好的,他們就一連好幾天做下去,做到藥品沒人買了,才換下個村落,如村落小,他們就一天,最多兩天就走人了,我們村子小,人也不多,所以難得有「灶街仔」來。
那年代,廣播還不是很盛行,還不能行動廣播,所以他們來時,傍晚手提一面鑼,邊走邊喊-他們晚上來到貴寶地,陣容多大表演戲碼,要大家吃飽,「吃飽趁良早」來逗熱鬧。
果然在庄仔口的大埕(大庭院)用紅布條圍成一大圓圈,用自備的電池(那時村子台電還沒來電)點亮兩盞大燈,並播放一些流行歌曲,小孩及老人已經自備小板凳,找最好的位置坐在等人,等到大人(有經濟能力的)慢慢也來參一腳,節目就開始了,表演好節目,從最早期的歌仔戲,現代化劇,到後期的歌唱,甚至勁歌熱舞,更誇張的如生意大賺,尾場還加演脫衣舞秀,但小孩需清場。
他們都表演一段後,就兜售他們的生意-藥品,藥品包含很廣,有痠痛藥品吃的、貼的,有婦女科藥品,小至有外傷之藥膏,除蛔蟲藥膏等等,包羅萬象,直如一行動藥房,但賣的都是一些小藥廠或地下藥廠的藥品,但那時鄉下到街上店家不便,交通也不方便,加之用藥常識也沒有,所以他們來大都如吸鈔機,將鄉下尤其是婦女朋友的私房錢,吸去一大半,買回去的藥品,管用不管用,「灶街仔」以不知道哪裡去了,不管用的,頂多罵幾句,等到下回「灶街仔」又來,以忘的一乾二淨了,何況來的「灶街仔」也不是上次那團了。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智慧增進「灶街仔」慢慢的不能生存,也就慢慢的自然淘汰了,但在四、五○年代「灶街仔」曾帶給鄉下好長一段時間的樂趣,如今「灶街仔」只存在五十歲以上的鄉下人的腦海裡,現今的小孩已不知「灶街仔」是什麼了?
(7)螢火情緣
每年暑假返鄉省親時,總不會忘記呼喚家中的大小朋友一同去尋找螢火蟲,家鄉的螢火蟲對我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與感情。
猶記得小時候,白天的日子總是忙碌的,忙著在田裡鋤草、餵養雞鴨、曝曬穀物,爸媽更是忙得團團轉,甚少有時間休息一番。總是到了夜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我們才能得閒在庭院裡稍坐一下,在入屋睡覺前,全家人坐在庭園裡,讓微微的晚風吹去一天的疲憊。大人們總是躺在長椅子上,而我們這些小朋友不是坐在板凳上,就是躺在草蓆裡,聽著大人們訴說白天的農事,或是左鄰右舍的趣事,這時,總會看見幾隻螢火蟲從屋角飛過,小小年紀的我,根本不懂生態,也不知道螢火蟲的名字,只會叫牠「火金姑」。因為牠總是出現在我們休息,全家團聚的時候,看到牠,總是令人愉悅的,牠的出現,在我心中是一種幸福的感覺。
國小畢業之後,我離開了家鄉,開始了我的異鄉求學生涯,二十幾年的都市生活中,很少有機會看到螢火蟲。有時到郊外走走,偶爾才會在夜晚的山區看到,螢火蟲數量不少,場面相當壯觀,身旁的人都興奮萬分,叫聲連連,雖然我也覺得好美、好浪漫,但心底下卻有一股淡淡的鄉愁,因為我想起了家鄉的那幾隻螢火蟲及家中的父老。
自從學習了自然生態之後,我想要認識家鄉的螢火蟲,才驚覺牠已不再從屋角飛過,曾幾何時,牠已遠離楊厝寮的住宅區,經過我們多方的調查,才在村落外圍的道路兩旁發現零星幾隻「台灣窗螢」,數量並不多,且逐年有減少的趨勢。螢火蟲是一種生態的指標生物,也就是說,有螢火蟲的地方代表生態環境好,污染情形不嚴重,沒有螢火蟲的地方,代表環境污染很嚴重。目前,楊厝地區只發現這種陸生性的螢火蟲,表示我們陸生環境還不錯,但是我們的溪流生態已受污染,所以,並未發現水生性的螢火蟲。我擔心著,如果我們再沒有好好注意我們的生態環境,台灣窗螢還會陪伴我們多久?
螢火蟲是我回憶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要角,牠牽繫著我的思鄉情愁,你呢?你最喜歡家鄉的哪一個景物?如果你還不知道,也沒有感覺,或許你該停下忙碌的腳步,細心的觀察我們的家鄉,找出你的最愛,認識它、保護它,讓它永遠伴著你與楊厝社區。

四、「地」的資源
每個地區有其不同的自然景觀及環境,有的靠山、有的沿海、有的有水稻田、有的是廢棄的火車鐵軌等等。由於楊厝社區生產方式與種類的變遷,造就了井然有序的田園景觀,以及漁塭風情;同時,也讓這個地方的動植物生態更多元、更多樣。
(一)動物
在楊厝社區,伴隨著大自然的環境與半人為環境的形成,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夜因此孕育而生。
在野外自然環境裡,不論是水裡游的、陸上爬的、天上飛的,楊厝社區裡更是蘊藏了許多的動物資源。從最常見的「麻雀」及「家燕」,到十分稀有的「翠鳥」,都是本地的「居民」。另外,在秋冬之際,還會有許多「過客」,會在我們這個質樸的小鄉下暫時落腳,包括黃頭鷺、小白鷺、大白鷺、夜鷺、高翹鴴...等。下列針對我們所觀察到的動物種類,茲區分為鳥類及其他生物,分述之:
1.鳥類(楊厝社區青年志工隊調查與整理)
(1)黃頭鷺:這個季節在田野看到牠們都已經換上繁殖飾羽了;桔黃的羽毛披滿頭部、頸間和背脊,讓人看了真是名符其實的黃頭鷺。可於農村田間、草原、沼澤等地發現,因常棲息於牛背上,所以民間俗稱為「牛背鷺」。在繁殖季時常與小白鷺、夜鷺等其他鷺科鳥類,共同築巢於竹林、木麻黃林之中。
(2)小白鷺:全身雪白,嘴、腳黑色,腳及頭部很長。與黃頭鷺、夜鷺集體築巢在竹林、相思林及木麻黃中。
(3)大白鷺:全身白色,頸、腳甚長,腳、趾黑色。出現於海邊、河口、沼澤、沙洲、湖泊等水域地帶。性群棲,常混於中、 小白鷺群中,常伸長脖子慢步於水中;覓食時,以腳擾動水後捕食驚嚇四竄之魚。
(4)夜鷺:夜鷺就是俗稱的「暗光鳥」,從牠的名字,我們不難發現牠的特性就是晝伏夜出。夜鷺的羽毛為灰藍色,嘴尖適合獵取小魚,但脖子部分不如白鷺鷥那麼長。在魚塭飼主的眼中,夜鷺是令人討厭的鳥類,因為夜鷺喜歡偷吃剛放養的魚苗,而且牠們是很聰明的,有時連防鳥網都拿牠們沒輒。
(5)翠鳥:牠艷麗的羽色如同女媧補天的七彩練石般,讓人看了不禁發出驚訝的讚賞美語。牠們在河岸的土堤內築巢,對河川環境清潔反應敏感,因此若看不到牠們的蹤影,將顯示河川已遭破壞(水泥護岸,減少翠鳥的築巢空間)和污染。
(6)麻雀:體色上大致呈紅褐色,背部有明顯黑色斑紋,臉頰及頸側羽色為灰白色,臉側有一黑色圓斑是一大特徵,肚子為灰白色,嘴喙為短小圓錐狀,色澤為黑色。麻雀生性吵雜,不懼人,從平地到山上幾乎都可以見到牠的蹤跡,在魚塭地區,麻雀數量一樣驚人,和「家燕」同為魚塭地區最常見鳥類。
(7)家燕:家燕和麻雀是本地最常見的鳥類,其中家燕在傍晚時分常會大量棲息在電線上,一字排開時場面甚為壯觀,不過隨之而來的滿地鳥糞問題,也著實讓居民感到困擾。有時魚塭投料時,家燕也會在上空來回穿梭,搶食飼料。
(8)白頭翁:台語俗稱「白頭殼仔」的白頭翁,和麻雀同為為學區內較常見鳥類。白頭翁的頭至頸部羽毛為黑色,後頭部有一大片白色斑羽,耳羽下方也有一白色斑羽,喉部及胸部呈淡褐色,腹部為白色,翅膀呈黃綠色,以昆蟲、植物果實為主食。
(9)珠頸斑鳩:體型比紅鳩略大,外型似鴿子,擁有比紅鳩略長的尾羽,體色比紅鳩深,為較深的紅紫色,頭頸部羽色為鼠灰色,不過後頸部有一圈佈滿白點的黑色帶羽,看起來就像是帶了一條項鍊一般,是和紅鳩最明顯的差異所在,這也是「珠頸」名稱的由來。
(10)高蹺鴴:外型高瘦,背部羽毛顏色為黑色,頭腹部則為白色,對比分明,加上一雙粉紅色的細長腳丫,非常容易辨認。牠的叫聲連續且高亢,遇危險時會成群急飛,且神奇的是,彼此之間的飛行間距十分一致,連轉彎時都不會影響隊形。高蹺「行鳥」通常以小族群活動,警覺性高,在魚塭地區或鹽埕遺址,常可見到牠們在岸邊或淺水區涉水覓食的景觀。
2.其他生物(楊厝社區青年志工隊調查,蔡昀濃隊長整理)
(1)小皺椿(科別:兜椿科):體長13~14.5mm,體色暗紅褐色,腳黑色,體型橢圓形,體背具許多黑褐色的小刻點,腹背板接合處具米褐色斑,小楯板中央前緣有1枚黃褐色斑點。生活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食草為血藤。
(2)大黑星龜金花蟲:體背中央部分黃色,四周透明;翅鞘上散生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黑色斑點大小、數量、形狀個體間有差異;翅鞘接合處中央有縱向黃色條紋。食草是旋花科的各種牽牛花、甘藷等。
(3)黑鳳蝶(原產地:臺灣全島、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中大型鳳蝶,展翅7.5~8.5公分,翅黑色,無尾狀突起,雄蝶全翅黑色,後翅前緣有橫的長條白紋;反面顏色較淡,後翅無白色橫紋,肛角有不明顯的暗紅色弦月紋;雌蝶與雄蝶相同,唯底色較淡並帶褐色,後翅無白色橫紋,體形略大。
(4)台灣窗螢(別名:大陸窗螢):
生態特徵:成蟲期雄蟲約12~16㎜,雌蟲約19~20㎜,雄蟲有完整的翅膀,前胸背板、腹面為橙黃色,翅鞘為黑色,外緣鑲有黃邊,雌蟲僅有翅芽。雄蟲腹部發光部位有二節,雌蟲發光部位只有四小點。幼蟲為深褐色,以蝸牛為主要食物,會發出兩點光。
生活習性:成蟲出現於每年的三月~十月,為抗旱性較高的種類,是夜行性的大型螢火蟲,分布於全省300公尺以下的地區及金門,一般長出現於都市附近的公園或山邊道路兩旁的草叢週邊。在楊厝地區,我們每年持續調查發現,在村落外圍,道路兩旁,每年八月都可發現台灣窗螢雄蟲與幼蟲的蹤跡,但數量並不多,雌蟲則尚未被發現,但由每年都可發現幼蟲的情形推演,雌蟲的存在應是不用懷疑的。
(5)其他待查之生物,茲彙整其照片如下:




(二)植物(楊厝社區青年志工隊調查,蔡昀濃隊長整理、蔡秀錦老師拍攝)
由於楊厝社區近海,魚塭養殖也多「半鹹水」及「全鹹水」養殖,致使附近地區土壤鹽化的情形十分明顯,大型的樹種在此地不易生存。因此,魚塭地區常見的樹木都具有較耐鹽的特性,諸如用來作為沿海地區防風林的木麻黃、杉木、椰子樹,及社區綠美化所種植的榕柏...等都是。在楊厝社區,由於日據時期為保安林用地,致使木麻黃成為社區中數量最多的植物。除了木麻黃、杉木、椰子樹及榕柏之外,社區內仍附有許多老樹或植物,茲彙整我們所觀察到的植物種類,分別說明如下:

編號:001
名稱 九重葛 俗名 刺仔花、三角梅、三角花、南美紫茉莉
科別 紫茉莉科 學名 Bougainvillea brasiliensis
外型特徵 常綠灌木,大型蔓莖植物,莖蔓性,分枝多,枝葉茂密,葉腋有刺,葉互生,有柄,全緣,心臟形或三角形,通常在冷涼季節開花,花為圓錐花序,花小而不顯著,花苞特別大而明顯,花苞有深紅色、桃色、橙黃色、桃紫色、白色等品種,3苞1群叢生於花軸上,鮮豔奪目,有單瓣、重瓣及斑葉等品種。
實物寫真
用途 可作棚架、庭園樹、綠籬及盆景。

編號:002
名稱 小葉欖仁樹 俗名 細葉欖仁、非洲欖仁樹
科別 使君子科 學名 Terminalia mantaly
外型特徵 株高可達18公尺,主幹渾圓通直,細長,分枝極多,水平伸展,輪生於主幹四周;葉片小,細密且單薄,小葉簇生在枝端葉朝上舉,層層分明有序向四面開展。
實物寫真
用途 高級園景樹、行道樹。


編號:003
名稱 川七 俗名 火炭母草、虎杖
科別 落葵科 學名 Anredera cordifilia Moq.
外型特徵 肉質小藤本,葉互生心形,花淡淡的黃色,老莖會結瘤狀的零餘子
實物寫真
用途 適合作蔓籬、蔭棚的攀爬植物,可作藥用與野菜。

編號:004.
名稱 木麻黃 俗名 木賊葉木麻黃
科別 木麻黃科 學名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
外型特徵 耐旱又耐潮的的常綠大喬木,可高達20公尺,小枝條現狀,細而多節。葉子退化成鞘狀齒裂,所見綠色線狀物為其小枝,葉甚小,6~8 枚輪生於綠色小枝的節上,輪生。雄花為葇荑花序,灰褐色,雌花為頭狀花序,紫紅色。花甚小,不明顯。果實為狀似小鳳梨之毬果。
實物寫真
用途 多用在綠籬、行道樹、防風樹。

編號:005
名稱 水黃皮 俗名 九重吹、水流豆、臭腥仔
科別 蝶形花科 學名 Pongamia pinnata (Linn.)Merr.
外型特徵 為半落葉性喬木,葉為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革質,小葉2~3 對,對生,長橢圓形,葉面光亮潔淨,葉茂盛,花腋生,總狀花序,蝶形,淡紫色,春、秋季開花,莢果似豆,木質,刀狀,扁平而厚,七月成熟,黑褐色。
實物寫真
用途 抗風、耐鹽性特強,是台灣特有的優良海岸樹種,也可為行道樹或庭園綠蔭樹。

編號:006
名稱 王爺葵 俗名 提湯菊、金花菊、假向日葵
科別 菊科 學名 Tithonia diversifolia
外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有細毛。葉互生,卵狀長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掌狀3-5深裂,長7-20公分。花被黃色,雌雄同株,周圍舌狀花大而明顯,約有10-13朵,中央管狀花為兩性花,生長密集,含豐富的花粉。。花期瘦果呈扁狀橢圓形,頂端有芒刺或鱗片。
實物寫真
用途 觀賞。

編號:007.
名稱 冇骨消 俗名 台灣蒴藋、七葉蓮、七珊瑚花
科別 忍冬科 學名 Sambucus formosana
外型特徵 多年生矮灌木,莖直立而多分歧,高1~3公尺,莖徑約5-6公分,小枝平滑。。葉具高柄,對生,奇數一回羽狀複葉,長可達30公分,小葉3對,橢圓狀披針形,長10~15公分,邊緣有細鋸齒。花頂生,複繖房花序,花朵白色,細小,五裂瓣,花序間有黃色杯狀蜜腺。核果球形,熟時橙紅色。
實物寫真
用途 本土固有植物中最重要的蜜源植物。

編號:008.
名稱 仙丹花 俗名 山丹花、紅繡球、買子木
科別 茜草科 學名 Ixora chinensis Lam.
外型特徵 常綠灌木,全株平滑,嫩株呈方形,單葉對生,葉炳極短,葉片呈披針形,革質,全緣,繖房花序,頂生,花色有紅、橙、黃、白色等,花期為夏季,漿果球形,熟時變紅色。
實物寫真
用途 可作盆栽、道路景觀、花壇佈置、庭園觀賞、綠籬等。

編號:009
名稱 台東漆 俗名
科別 漆樹科 學名 Semecarpus gigantifolia Vidal.
外型特徵 橢圓形的葉片,大大長長的叢生枝端,葉脈明顯。花白色。春天結果,果實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為兩節,好似疊羅漢。上節為綠色橢圓形核果,含有單粒種子。下節則為花膨大形成的一種襯托性裝飾果實。初為綠色,當果實成熟而逐漸轉為黃色、紅色,最後呈現紫黑色。
實物寫真
用途

編號:010.
名稱 台灣欒樹 俗名 苦苓舅
科別 無患子科 學名 Koelreuteria formosana
外型特徵 落葉喬木可高至15公尺以上,葉互生,二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9~13對,長橢圓形至卵形,長6~9公分,寬2.5~3公分,葉緣細鋸齒狀,葉基歪斜;秋天開花,頂生圓錐花序約25公分長,花黃色,寬約5公釐;蒴果玫瑰紅色,囊狀,膜質,三瓣裂,長約4公分;種子圓形、黑色。
實物寫真
用途 庭園樹、行道樹、景觀樹、花可做黃染料,全株可藥用。花可提鍊成黃色染料,種子稱為木欒子,可穿成念珠。
編號:011.
名稱 正榕 俗名 榕樹
科別 桑科 學名 Ficus microcarpa Linn. f. var. microcarpa
外型特徵 常綠喬木,多氣根,葉互生,革質,倒卵形或橢圓形,表面深綠色,托葉披針形,隱花果扁卵形,熟時紫色或紅褐色,表面帶有白點,直徑約1公分。
實物寫真
用途 可作為園景樹,栽植於庭園,供觀賞及乘涼。
編號:012.
名稱 白花菜 俗名 白花仔菜
科別 白花菜科 學名 Cleome gynandra L.
外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40~90公分;莖有縱溝紋;幼枝稍被腺毛。掌狀複葉,小葉5枚,葉膜質,披針形或倒卵形,葉尖漸尖形,葉基楔形,被毛,全緣或細鋸齒緣,具葉柄,互生。花白色,總狀花序頂生,具葉狀3裂的苞片,花萼4枚,線形,花瓣4枚,倒卵形。蒴果圓柱形,有條紋;種子小,黑褐色。
實物寫真
用途 全株治風濕、痢疾、跌打、白帶、痔瘡。

編號:013.
名稱 安石榴 俗名 石榴
科別 安石榴科 學名 Punica granatum L.
外型特徵 多年生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植物,高可達3公尺。葉長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尖,紙質,全緣,對生或散生,柄短,有光澤。花鮮紅色或橙紅色,亦有白色或黃色者,兩性花。果實大,漿果球狀。
實物寫真
用途 觀賞、果實可食用。

編號:014.
名稱 落葵 俗名 皇宮菜
科別 落葵科 學名 Basella alba L.
外型特徵 多年生蔓性肉質草本。莖葉無毛,綠中帶有紫紅,葉互生,心形肥厚,卵形或卵圓形,有柄,葉緣無缺刻。花為穗狀花序,花淡粉紅色,肉質。果為漿果,未熟時呈綠色,成熟為紫黑色。
實物寫真
用途 嫩莖葉可食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C及礦物質。

編號:015.
名稱 血桐 俗名 流血樹、大冇樹、橙桐
科別 大戟科 學名 Macaranga tanarius (L.)Muell.-Arg.
外型特徵 常綠喬木,小枝及葉柄有白粉,葉互生,圓心形,葉柄盾狀著生,全緣或微鋸齒緣,葉柄與葉身幾乎等長,雌雄異株,雄花有雄蕊4~6枚,蒴果被有腺毛及刺狀突起,果皮呈革質。
實物寫真
用途 樹皮纖維可製繩索;木材輕軟可供建築及箱板用;葉可餵養家畜;樹冠如傘,可當行道樹、庭園樹。

編號:016
名稱 孟仁草 俗名 紅拂草
科別 禾本科 學名 Chloris barbata
外型特徵 一年生草本,直立莖,基部呈地毯狀,具分桿,節處可生根。葉細長,長線形、灰綠色,葉鞘光滑。穗狀花序,花穗長4~8公分,紫紅色,雌雄同株。果為穎果,紡綞形,成熟呈紫褐色。
實物寫真
用途

編號:017
名稱 狗尾草 俗名 耳草、狗尾蟲、金耳墬、蟾蜍草、蝦蟆草
科別 紫草科 學名 Setaria viridis(L.)Beauv.
外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60公分,全株密被細毛,葉互生或對生,葉片皺縮,卵形先端尖銳,基部鈍形,鈍鋸齒或細波狀緣,具有柄略呈翼狀,穗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白色,鐮狀卷曲,頂生,無苞,花冠盆形,先端鈍圓,齒緣,萼片深裂,裂片線狀披針形,柱頭圓錐狀,呈線形,瘦果,為廣卵形。
實物寫真
用途 有解熱、利尿、消腫、解毒之效。

編號:018
名稱 金露華 俗名 金露花、假連翹、小本苦林盤、台灣連翹、苦林盤
科別 馬鞭草科 學名 Duranta repens L.
外型特徵 常綠灌木,枝有四稜;葉對生,橢圓形至卵形,近全緣,葉面及葉背光滑;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花淡紫色,約5公厘寬;果實為核果,直徑約1公分,球形,成熟時金黃色,內藏種子4~5顆,花期5 ~9月。
實物寫真
用途 主治瘧疾。

編號:019
名稱 長柄菊 俗名 金再鉤、燈籠草、肺炎草
科別 菊科 學名 Tridax procumbens L.
外型特徵 多年生草本,聚生成群,全株有剛毛。葉對生,卵形、披針形,不規則深鋸齒緣,兩面密佈剛毛。頭狀花序,黃白色,花梗細長直立。
實物寫真
用途 具有清熱、利尿、治肝炎、肝病、高血壓、小便不利。

編號:020
名稱 珊瑚刺桐 俗名 龍芽花
科別 碟形花科 學名 Erythrina corallodendron Linn.
外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株不高,枝條細長向四方伸展,全株有刺,但不明顯,三出複葉,小葉卵狀菱形,總狀花序,呈穗狀向上延伸,花長形,緋紅色,線狀長橢圓形,種子緋紅,有黑色斑點。
實物寫真
用途 庭園樹、盆栽樹。

編號:021
名稱 美人樹 俗名 酒瓶木棉
科別 木棉科 學名 Chorisia speciosa St. Hil.
外型特徵 落葉喬木,樹幹具有短刺。葉慮為掌狀複葉,長橢圓撞倒披針形,細鋸齒緣。花腋生,淡紫紅色,每朵花具有 2~3 小苞;萼杯狀,2~5齒;花瓣為長橢圓形;雄蕊合生成筒狀;子房上位。蒴果橢圓形;種子具綿毛。
實物寫真
用途 庭園樹、盆栽樹。

編號:022.
名稱 美人蕉 俗名 蓮蕉花、曇華
科別 美人蕉科 學名 Canna edulis Ker-Gawl.
外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粗壯,帶紫色,葉長橢圓形,先端銳形,背面常帶紫色,柄部鞘狀,總狀花序,頂生,有一大形苞鞘,苞片長橢圓形至圓形,萼片3枚,小形,綠色,形似苞片,花瓣3枚,綠色,狀似萼片,雄蕊扁平化成花瓣狀,為花最顯著的部分,紅色或橙紅色,5枚,蒴果。
實物寫真
用途 可庭園栽植觀賞,其地下莖富含澱粉可供食用。

編號:023
名稱 倒地鈴 俗名 風船葛、假苦瓜、燈籠朴、白花仔草
科別 無患子科 學名 Cardiospermum halicabum L.
外型特徵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纖細有棱,長1~3公尺,綠色,無毛或被微柔毛。葉對生,為二回羽狀複葉。花腋生,聚繖花序,白色。果為膜質蒴果,狀似鈴鐺,具3稜,內分3室,每室有一出為綠色成熟為黑色的種子,硬而亮,基部具白色臉譜狀假種皮。花期7~11月,果期8~12月。
實物寫真
用途 全草入藥,能消瘡毒、治蛇傷,也能緩瀉、健胃、利尿,治神經痛、結石、風濕等。

編號:024
名稱 海檬果 俗名 牛心茄子、水漆
科別 夾竹桃科 學名 Cerbera manghas L.
外型特徵 為常綠小喬木。全株含有豐沛之白色乳汁,小枝硬而有顯著葉痕。葉叢生枝頂,披針形或倒卵形,全緣或略呈波浪緣。聚繖花序,花白色,頂生,花瓣五裂。核果卵形,大如雞卵,先端尖,成熟時紅色,內果皮纖維質,種子1顆,含豐富油脂,可隨海漂流傳播,有毒。
實物寫真
用途 園景樹。

編號:025
名稱 烏蘞莓 俗名 母豬藤、紅母豬藤、五爪龍、五葉藤、五龍草
科別 葡萄科 學名 Cayratia japonica(Thunb.) Gagnep.
外型特徵 多年生藤本植物。嫩莖紫色,具有捲鬚。葉對生,掌狀複葉,葉柄長約3~5公分;小葉3~5片,長約3~8公分,寬約3~4公分。花聚繖花序,花綠白色;萼片4裂,花期4~8月。果實為漿果,熟時呈黑色。種子呈三角形。
實物寫真
用途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涼血。主治尿血,痰血,風濕痛,腫毒;外用毒蛇咬傷。

編號:026.
名稱 蚌蘭 俗名 紫背鴨跖草
科別 鴨拓草科 學名 Rhoeo spathacea (Sw.) Stearn.
外型特徵 多年生粗壯草本。株高約30~60公分左右,葉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葉面暗綠色,葉背暗紫色,葉片肥厚而略呈革質。花淡紫色,由株基的葉腋處開出,為蚌狀的兩片紫色苞片所包被,每個蚌狀苞被可陸續開出十數朵小花,花為白色或淡紫色;花絲有長毛,果為蒴果。
實物寫真
用途 觀賞用、觀察植物細胞用;全株可以治肺炎、瘀血、打傷、咳嗽等。

編號:027.
名稱 酒瓶椰子 俗名 德利椰子
科別 棕櫚科 學名 Mascarena legenicaulis (Mart.) Bailey
外型特徵 綠小喬木,株高約3~5公尺,基部猶如酒瓶般肥大,最大外徑可達38-60公分,褐色有環紋狀。葉呈羽狀複葉,全裂,小葉有40~60對,披針形,葉柄呈紅褐色,葉鞘圓桶狀如竹,葉長1~1.5公尺。花為雌雄同株,肉穗花序呈螺旋狀排列,花被2輪,內側花被鑷合狀,雌花生於小梗基部,雄蕊退化為壺形。漿果呈橢圓,金黃色,熟果呈黑褐色。
實物寫真
用途 庭園樹、盆栽樹。

編號:028.
名稱 馬鞍藤 俗名 鱟藤、厚藤
科別 旋花科 學名 Ipomoea pes-caprae subsp. brasiliensis
外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莖細長而匍匐地面;葉互生,厚革質,圓形至廣卵形,先端凹缺,倒放時形狀如馬鞍。聚繖花序,花冠徑約5~6cm,粉紫色,中心顏色較為豔麗,朝開暮謝;雄蕊有5枚;蒴果具宿存萼,熟時四裂,種子密被黃褐色毛。
實物寫真
用途 治風濕、痹痛、腫毒、痔漏。可以改變砂地微環境以便其他植物生長,具有美化海岸及定沙的功用。

編號:029
名稱 松葉牡丹 俗名 日照花、半日花、太陽花,松葉玫瑰、金錢花
科別 馬齒莧科 學名 Portulaca grandiflora Hook.
外型特徵 一、二年生或多年生宿根草本,植株多肉,匍匐橫生,分枝多且密。葉互生,圓柱狀線形,肥厚多肉,簇生葉片狀似松葉,葉線形而肥厚,富含水份先端略尖,節上生有長毛束。花頂生,花形有重瓣或單瓣,花色有紅、紫、黃、白等色,具睡眠性,有陽光時開花,午后日落時花閉合,故亦稱『太陽花』。果實為黑色蒴果,不常見。
實物寫真
用途 盆栽、吊缽、花壇和庭園露地栽培。

編號:030.
名稱 馬櫻丹 俗名 五色梅、臭牡丹
科別 馬鞭草科 學名 Lantana camara L.
外型特徵 常綠灌木,全珠被有粗毛而莖葉含有刺激性的臭味,小枝方形,枝條半蔓性匍匐下垂,具有逆向的鉤刺,葉對生,廣卵形,兩面均被有短硬毛,摸起來感覺粗糙,葉緣有細鋸齒,花序為繖房狀排列,腋出,花托下部具有線狀披針形的苞片,雄蕊四枚,花色豐富,有黃、橙、紅、紛紅、紅黃混色等;核果球形,肉質,光滑,成熟時紫黑色,內有種子1粒。
實物寫真
用途 耐熱、抗旱、耐瘠、抗污染, 極適合種植於安全島、公園等地,是一種非常良好的觀花類灌木。也可盆景觀賞、庭園樹、綠籬。

編號:031.
名稱 甜根子 俗名 濱芒、猴蔗、野蔗
科別 禾本科 學名 Saccharum spontaneum L.
外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大小約高1~2公尺,生長在多石礫的乾河床上及河邊砂質土壤上,甜根子草的地下根莖發達,莖稈直立,節底下呈粉紅,嫩梢及節上密生白毛,葉舌鈍狀,約2公厘,具短纖毛,葉線形,細鋸齒緣,銳利。花期為秋~冬季,10~11月為盛花期。花朵為圓錐花序,花序下有毛,雌雄同株,大小20公分長(花序),3~5公厘(小穗),小穗成對。果實為穎果,穎果由內稃包圍,約1.5公厘長,胚約為穎果的2/3長。
實物寫真
用途 觀賞用。

編號:032.
名稱 野莧 俗名 綠莧、野莧、細莧
科別 莧科 學名 Amaranthus viridis
外型特徵 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光滑無毛,莖直立,分枝,莖梗綠色或淺紅色,無刺。葉互生於枝條,有長柄,卵形或三角狀廣卵形,先端鈍,全緣略有波狀,葉綠色。花朵細小,密集成穗。果實稱”胞果”,是由薄薄的膜狀果皮將種子包住,為球形。
實物寫真
用途 可食用。

編號:033.
名稱 猩猩草 俗名 火苞草
科別 大戟科 學名 Euphorbia heterophylla L.
外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約50~100公分,莖直立多枝,灰褐色。全株含豐沛白色乳汁,葉互生,莖上部葉多呈提琴形,枝頭端的葉片變小成苞片狀,呈紅色。花為大戟花序,頂生,雌雄同株異花,花色淡黃綠色,無花被,黃綠色。
實物寫真
用途

編號:034.
名稱 野棉花 俗名 蝨母草、肖梵天花、蝨母子
科別 錦葵科 學名 Urena lobata L.
外型特徵 多年生亞灌木,高可達1公尺左右,全株被有星狀毛茸,葉形變化多端,有的分裂,有的不分裂,鋸齒緣;夏秋季開花,花色粉紅,直徑約1.5公分,花朵壽命僅有一天,跟大多數錦葵科植物一樣。蒴果密被星狀毛及勾刺。
實物寫真
用途 嫩葉及種子可食用。

編號:035.
名稱 紫茉莉 俗名 煮飯花、煙脂花、胭脂花、夜嬌嬌、夜晚花
科別 紫茉莉科 學名 Mirabilis jalapa.
外型特徵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高可達1公尺。根粗壯。莖直立,多分枝,節處膨大。單葉對生,下部葉具柄,上部葉常無柄;葉片卵形,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心形,邊緣微波狀。夏、秋開紫紅、粉紅、白色、黃色、也有紅黃相雜的花,萼花瓣狀,萼管圓柱形,上部稍擴大成喇叭狀,5裂,花瓣缺,雄蕊5,子房上位,1室;果實初為淡綠,熟果轉為黑色,圓球形具菱,徑5-8mm。
實物寫真
用途 根有清熱、利尿、活血、散瘀、解毒之效。葉治疥癬、創傷。種子磨粉可去粉刺,另外種子與塊根有毒,切莫生食!!

編號:036.
名稱 裂瓣朱槿 俗名 吊燈花、珊瑚扶桑、風鈴扶桑、裂瓣槿
科別 錦葵科 學名 Hibiscus schizopetalus Hook. f.
外型特徵 錦葵科木槿屬常綠灌木,是一變種朱槿。全株無毛,小枝綠色,分枝多,枝條瘦長而下垂。葉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基部鈍,鋸齒緣,具綠色的葉柄。四季開花,花腋生懸垂,桃紅色,花梗細長有關節,花瓣細深裂而反捲,呈流蘇狀,花柱超出花冠,花狀似風鈴。
實物寫真
用途 綠籬植物,和庭園樹。

編號:037.
名稱 象牙木 俗名 琉球黑檀、烏皮石柃、烏木
科別 柿樹科 學名 Diospyros egbert-walkeri Kosterm.
外型特徵 常綠小喬木,高2~3公尺,自然分枝多,樹皮黑褐色。單葉,互生,厚革質,倒卵形,先端圓而凹,銳楔基,全緣略反捲。花腋生,花色淡黃或白色;花冠鐘形;雄蕊6~12個,無毛;子房3~4室。漿果橢圓形,由黃橙色轉紅色,最後呈黑色。
實物寫真
用途 庭園樹、盆栽樹;木材質地密緻堅實,紋理有光澤,可製農具、印材、手杖或裝飾品,尤適於作家屋之圓柱。

編號:038.
名稱 黃金榕 俗名 黃葉榕
科別 桑科 學名 Ficus microcarpa Linn. f.
外型特徵 常綠小喬木,葉橢圓形,厚革質,如一般榕樹,特性為新葉為金黃色,因日照不足或老葉後轉為綠色,倒卵形。台灣各地罕見開花結果。性喜高溫多濕,日照需充足。有具耐旱抗瘠的特性。
實物寫真
用途 可作為綠籬、行道樹、盆栽。

編號:039.
名稱 黃槿 俗名 粿葉、鹽水面頭果、古老仔
科別 錦葵科 學名 Hibiscus tiliaceus L.
外型特徵 常綠大喬木,高可達4~7公尺。葉子互生呈心形,有長柄,全緣或有小鋸齒,葉寬可達30公分,葉背灰白色,掌狀脈5~7條,托葉早落。;花頂生或腋生,具小苞,花萼5裂,花瓣黃色5片呈筒狀,花冠鐘形。蒴果闊卵形,6~7月成熟,木質,種子腎形。
實物寫真
用途 成排種在海濱防沙、防潮、防風,不耐蔭,屬於陽性樹種,在它蔽蔭下,可供其它植物生長。

編號:040.
名稱 黑板樹 俗名 魔神樹
科別 夾竹桃科 學名 Alstonia scholaris (L.)R. Br.
外型特徵 常綠大喬木,株高15~25公尺,樹冠傘蓋形,樹幹挺直灰褐色,枝輪生水平展開,有乳汁,葉掌狀複葉,輪生,硬革質,倒卵形,葉面深綠,葉背淺白色,花為聚繖花序,複生,黃白色,莢果褐色,圓柱形,下垂,種子細長。
實物寫真
用途 可作為庭園樹、行道樹,木材常做黑板材料,故以稱之。

編號:041.
名稱 矮仙丹 俗名 艷陽仙丹 買子木
科別 茜草科 學名 Ixora williamsii Hort cv.
外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仙丹花類;葉對生,全綠;全年均能開花 ,但以夏、秋較盛開,花頂生,繖形花序。花瓣四枚,聚生成團,花姿嬌艷,花期長。
實物寫真
用途 庭園美化、盆栽。

\編號:042.
名稱 黃金萬年青 俗名 萬年竹、黃金竹蕉
科別 龍舌蘭科 學名 Dracaena sanderiana cv.Celica
外型特徵 莖幹直立,綠葉種株高可達4公尺,莖單一,基部有膜質葉鞘包莖。葉生莖頂,通常7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互生,莖幹直立,薄革質,葉全緣有黃金色縱紋,主脈3條
實物寫真
用途 觀葉植物。

編號:043.
名稱 構樹 俗名 鹿仔樹、楮樹
科別 桑科 學名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L'Herit. ex Vent.
外型特徵 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小枝有毛。葉卵形,基部心形,鋸齒或掌狀分裂。花為雌雄異株,花單性,雄花葇荑花序長穗狀呈綠色;雌花則密生成球形,有毛。果為球形聚合果,成熟為紅色。
實物寫真
用途 樹皮為著名的造紙原料、枝葉可以養鹿。
編號:044
名稱 瑪瑙珠 俗名 秋珊瑚、冬珊瑚、珊瑚櫻、野海椒、珊瑚豆、紅珊瑚、
科別 茄科 學名 Solanum capsicastrum
外型特徵 常綠小灌木,莖細長直立,高約1公尺。葉為卵狀披針形,稍彎曲,葉緣不規則波狀,葉表濃綠色,葉背淡綠色。花白色;果為球形漿果,幼果綠色,成熟後漸轉成橙黃色、橘紅色。
實物寫真
用途 觀賞植物。

編號:045.
名稱 蒲葵 俗名 蒲扇、葵扇木、古波
科別 棕櫚科 學名 Livistona chinensis R.Br.
外型特徵 為常綠喬木,單幹直立,不分枝,高達15至20公尺,直徑30公分,灰褐色,環紋不甚規則且粗糙,葉大扇形,頂生,掌狀分裂,中裂,裂片再作2淺裂,先端兩裂並向下懸垂,有光澤,綠色,葉柄粗大,長約1.2~1.5公尺,斷面呈三角形,花為兩性花,小形,黃綠色,肉穗花序,花序長而稀疏分歧,果實為核果,橢圓形,直徑2公分,初為綠色,熟時變為黑褐色,內藏種子一粒,球形。
實物寫真
用途 由於樹形優美,全省各地廣植為行道樹、庭園樹;其木材鉋細後,可作傘柄、手杖;葉子可作扇、夏帽及刷子;纖維可作繩索。

編號:046.
名稱 福木 俗名 福樹、楠仔、金錢樹
科別 藤黃科 學名 Livistona chinensis R.Br.
外型特徵 常綠中喬木,株高5~10公尺,樹形圓錐形,樹幹通直,樹皮厚,黑褐色。長橢圓形的葉子又厚又硬又光滑,長10~14公分,表面暗綠色有光澤,背面黃綠色,柄短。花單性,雌雄異株,穗狀花序,花黃白色,核果球形,徑約2~5公分,綠色,成熟時為橙黃色,外觀有如柑桔,味道有濃郁的香味。種子3~4粒,色褐而光滑。
實物寫真
用途 庭園樹、行道樹、盆景、木材可供建材用,樹脂可供黃色染料,也可供藥用。

編號:047.
名稱 蒺藜草 俗名 刺殼草、恰查某、刺查某
科別 禾本科 學名 Cenchrus echinatus L.
外型特徵 常成群生長之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稈的基部彎曲,並在節上生根,高20~60公分。蒺藜草葉片長,葉鞘具龍骨,葉舌由一圈白茸毛構成。花序為單一的總狀花序,長3~10公分。穎果為刺狀外殼包裹,殼的基部截形,果實有軟毛及剛硬刺毛,藉以附著人畜身上傳播繁殖,由於傳播的方式特殊,適應性極強。
實物寫真
用途

編號:048.
名稱 蓖麻 俗名 紅蓖麻、蓖麻紫
科別 大戟科 學名 Ricinus communis
外型特徵 灌木狀草本植物。莖直立,綠色或稍帶紫色,莖中空。單葉互生,具長柄,盾狀著生,掌狀分裂,裂片7~9,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柄端有腺體。花深紅色,圓錐花序頂生;雌雄同株,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雄花萼3~5裂,花絲多分枝,雌花萼3~5裂;果為蒴果,表面有軟刺,種子上佈滿褐色斑紋。
實物寫真
用途 嫩葉可以敷治腫毒、腳氣病。

編號:050
名稱 樹薯 俗名 木薯、樹蕃薯、葛薯
科別 大戟科 學名 Manihot esculenta
外型特徵 直立性灌木,高約1~3公尺,塊根圓柱狀,肉質性,莖木直,有乳汁;葉互生,掌狀3~7深裂或全裂,各裂片呈倒披針形,全緣。總狀花序,雌雄同株而異花,雄花有10枚雄蕊,雌花子房3室。蒴果橢圓形或球形,有6條縱綾。
實物寫真
用途 可取塊莖煮食。

編號:051.
名稱 濱水菜 俗名 海馬齒莧
科別 番杏科 學名 Sesuvium portulacastrom L
外型特徵 多年生多肉質植物,全株光滑。莖多分枝,匍匐地面。葉對生,橢圓狀倒披針形,葉柄成鞘狀抱莖。花單出,五瓣,互生於葉腋,紫紅色,外面綠色似花萼,內面粉紅色。果為蒴果,蓋裂,種子黑色細小。
實物寫真
用途 固定砂、護岸。

編號:051.
名稱 雞冠刺桐 俗名 雞公花 海紅豆
科別 蝶型花科 學名 Erythrina crista-galli
外型特徵 落葉性喬木,株高2~4公尺。葉互生,具長柄,三出複葉,。蝶形花,總狀花序;花瓣顏色鮮豔,花冠橙紅色,旗瓣特化成 匙狀,餘瓣幾成一束,雄蕊花藥黃色,裸露。花分旗瓣、翼瓣及龍骨瓣。
實物寫真
用途 行道樹、庭園造景。

編號:052.
名稱 鵝掌藤 俗名 狗腳蹄、九筆榕
科別 五加科 學名 Schefflera arboricola (Hay.)Hayata.
外型特徵 多年生半蔓性常綠灌木,枝葉光亮翠綠,葉互生,掌狀複葉,小葉7~9 枚,秋季開青白色小花,花序繖形作總狀排列,長於枝端,果實漿果,成熟呈紅黃色,球形,有斑葉、圓葉、射葉等品種。
實物寫真
用途 生命力強,適應性佳,耐修剪,耐旱、耐蔭,極適合屋基牆角栽植、室內盆栽、庭園樹及花材,綠化效果很好。

編號:053.
名稱 麒麟花 俗名 花麒麟、番仔刺、虎刺
科別 大戟科 學名 Euphorbia millii Desm.
外型特徵 常綠灌木。莖肥厚肉質,富白色乳汁,褐綠色,密生黑色棘刺。葉長約3-5公分,披針形或長倒卵形,交互密生於枝幹的頂端,具有短炳。聚繖花序,有長軸,生於枝端葉腋;2枚苞片對生,半圓形,紅色。真正的花並不顯眼,位於苞葉中間,花色為橙色或黃色。果為蒴果,熟時呈紅褐色。
實物寫真
用途 綠籬、庭園綠化、盆栽。

編號:054.
名稱 龍柏 俗名
科別 柏科 學名 Juniperus chinensis Linn.var kaizuka Hort. Ex Endl
外型特徵 常綠小喬木,株高5~10公尺,幹直立,樹形為頂部尖之圓錐形,枝葉青翠,側枝成螺旋狀伸展,葉幼時為針狀,三葉輪生,成熟時轉為鱗狀葉,濃綠色,排列緊密並成十字對生。雌雄異株,雌花頂生於小枝,淡白綠色,毬果肉質,碧藍色,略有臘質,成熟後轉為褐色,內藏2-3粒種子。
實物寫真
用途 可種植於庭園、道路、盆栽,是很好的觀賞樹及綠籬。

編號:055.
名稱 蘆薈 俗名
科別 百合科 學名 Aloe vera chinensis
外型特徵 針葉型、肉厚、葉中含黏狀液是蘆薈的特徵之一。冬季為開花期,種類有黃、白、紅之分。蘆薈種類高達300多種,但具有藥效者只有數種。
實物寫真
用途 藥用、花壇、盆栽。

編號:056.
名稱 釋迦 俗名 番荔枝、佛頭果
科別 番荔枝科 學名 Aloe vera chinensis
外型特徵 多年生半落葉性小喬木植物。樹高3~5尺,分枝細密而低垂。葉互生,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綠色、反面灰綠色,粗糙、全緣、紙質。花單生,著生於葉腋或枝端,花萼綠色形小,花瓣3枚,細長、淡綠色。果為聚生果,圓錐形,果未熟呈綠色,果成熟呈淡綠黃色,外表被以軟疣凸起;果肉乳白色,漿質、柔軟、稍帶膠狀。種子大而色黑,有光澤。
實物寫真
用途 果實可食用。

編號:057.
名稱 鐵色 俗名 鐵色樹
科別 大戟科 學名 Drypetes littoralis (C.B.Rob.) Merr.
外型特徵 常綠喬木。單葉互生、葉革質,長橢圓形﹐葉子非常奇特是左右不對稱的新月狀鐮刀葉形,葉長約6~10公分。花雌雄異株,腋生,小型,無花瓣,淺黃綠色,有時是單一花朵、有時會有3至4朵叢生。橢圓狀卵形核果,成熟的果實由橙黃色轉為紅色,長約1.5公分,被短柔毛。
實物寫真
用途 海岸防風定砂植物。

編號:058.
名稱 變葉木 俗名 彩葉木、錦葉木
科別 大戟科 學名 Godiaeum variegatum Bl.
外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分枝多,葉形葉色變化豐富,變種及栽培種繁多,可分為闊葉、細葉、螺旋葉、母子葉等類,葉形葉色變化多,葉色有紅、黃、綠等色,也有斑點、條紋等變化,是優美的觀葉植物,株體有乳汁,花腋生,總狀花序,沒有花瓣,蒴果球形,性喜高溫多濕,日照愈充足葉色變化愈艷麗。
實物寫真
用途 可作邊植、花壇、盆栽。

編號:059.
名稱 欖仁樹 俗名 大葉欖仁、枇杷樹、楠仁樹、環保樹
科別 使君子科 學名 Terminalia catappa Linn.
外型特徵 落葉性大喬木,臺灣固有樹種,株高可達10公尺,側枝輪生,呈水平開展,形成平頂傘狀樹冠。葉叢生枝端倒卵形,長20~25公分,圓頭,常見小凸尾,老葉兩面平滑,落葉前,轉變成黃色或紅色;葉柄短而剛,有溝,葉基部時有一對密腺。花為腋生穗狀花序,雄花著生於頂端,雌花或兩性花則著生於下方,無花瓣。核果為扁平之橢圓形,長5~6公分,寬4公分,周邊有龍骨狀凸起,果皮纖維質,內果皮堅,綠色,成熟時為黃褐色。能浮於海水,漂流傳佈。
實物寫真
用途 可作花壇、盆栽,園景樹。

編號:060.
名稱 麵包樹 俗名 羅蜜樹、麵包果樹、馬檳榔
科別 桑科 學名 Artocarpus altilis
外型特徵 常綠喬木,株高10~15公尺,全株有乳汁。葉厚紙質,互生,深綠色,闊卵形,長30~90公分,全緣或呈掌狀3~9裂,革質肥厚,表面粗糙 ,葉脈顯著隆起,並生有細毛。雌雄同株,花單性,雄花小穗狀花序,直生;雌花 為頭狀集合花 ,柱頭2裂。複合果球,肥大肉質,黃綠色,成 熟時帶黃色,種子球形,白色。種子包藏於紅色假種皮之內,30~80粒。
實物寫真
用途 庭園樹、遮蔭樹、行道樹、防塵樹,果肉可煮食,種子可炒食,其味如麵包而得名。


五、「景」的資源
(一)田園景緻
在楊厝社區,由於日本政府派遣 二神有種來台擔任土地重劃主管,管轄楊厝寮地區,並大量種植保安林(木麻黃為主),據說目前豐安路當時可是兩側八線的保安林,迄今尚遺留許多。也因此有別於其他鄉村聚落,楊厝社區道路、田園景觀井然有序,一眼望去盡是無際的田野。
過去楊厝寮主要以務農為主,隨著時間的演變,社區成了蔗糖原料區;後來,因為土質鹽化種植不易,多半改為養殖業或畜牧業;隨著社區年輕人外移,休耕的土地日益增加。隨著麥寮鄉農會的綠肥政策,這一大片社區兒童的嬉戲場,在未來的春夏秋冬四季,將因此各有其不同的風貌。同時,為楊厝社區增添了許多綠意,也將讓社區更美麗。
(二)漁塭風情
在楊厝社區外圍及聯外道路兩旁,處處可見大小不等的魚塭,有的村民為了工作的方便,甚至舉家遷移至漁塭旁的塭寮。在深入觀察養殖業的種種歷程及活動後,我們深刻體會到養殖業真的是一項很艱辛的工作。古人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養殖人家而言,這還真是一種奢求,除了平時要注意的水質狀況外,有時天還沒亮就要開始巡塭、餵食,半夜也要注意是否有宵小與夜鷺的侵擾,甚至還要擔心臨時停電導致風車無法順利運轉,而造成缺氧暴斃。雖然養殖業是一件充滿挑戰的工作,但村民們仍是全心全力的投入,因為這份收入,關係了家庭生計、孩童的就學...等。然而,這樣的景象卻造就了楊厝寮的獨特性,海的滋味,伴著時兒吹拂的清風,這樣的漁塭風情值得您抽空來走走,親身來體驗這如詩如畫的「漁鄉風情」。
(三)生態溼地
目前楊厝社區大大小小的廢棄池塘約有十餘個左右,由於有的池塘位於較隱密的地方且池邊種有防風林(木麻黃為主),因此造就了天然的生態溼地。溼地也已經有許多水鳥蒞臨,北方來的過客或覓食,也引來大批的白鷺絲、斑鳩、數種水鳥前來棲息築巢。每當田間有所動靜時(鬆土、耕作、採收),就會見到鳥群飛舞空中,以優雅姿勢涼過水面,景象優美動人。因為環境多樣化,有多樣的生物是鳥類的天堂,熱愛大自然心中所擁有的一片荒野。在這裡可以漫遊終日,享受都市中少有的安靜與悠閒視覺。
你曾經在稻田或河邊、海邊看到白鷺鷥優雅的身影嗎?在這些生態溼地景觀中,以數以百計的鷺鷥群棲景象,最為壯觀,是楊厝最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在楊厝社區,踏著腳踏車漫遊在廢棄漁塭附近,偶爾聽到鷺鷥的叫聲,循著叫聲望去,看見一排生長良好的水生植物,一眼望去盡是白色的鷺鷥,沒錯這裡就是鷺科的俱樂部。由於這裡地處內陸,加上又有半人為的生態溼地,離海岸邊又有一段距離,並不受到打擾,因此鷺科群就在此定居了。這裡的鷺鷥群有大中小的白鷺鷥、夜鷺,黃頭鷺較常見,有時候你會看到數百隻的鷺鷥受驚而飛起來,非常壯觀。
發現「楊厝」濕樂園...永慶
二○○五年六月 麥寮的一個小村落 楊厝的一個生物新樂園
過去 一個被遺棄的小角落 廢水塘
今天 出現不少訪客 悄悄進駐 棲身
大自然的力量 讓它再一次 神奇與奧秘
在這裡 或是魚蝦悠游 或是蟲鳴蛙叫 或是鳥飛蝶舞 或是蛇行流螢
儼然 成為生物棲身的「濕樂園」 就等著 妳我來發現 讚歎
大人們 放慢腳步 在這兒重溫您的兒時舊夢
孩子們 貼近大地 在這兒編織你童年夢想
讓大家夥 以自然為師 向大地學習

(四)六輕夕照與夜景
台灣一向最傲人的填海造地成績,便是位於雲林縣麥寮鄉的離島式基礎工業區,也就是台塑公司投資興建的麥寮及海豐區六輕工業園區。台塑大舉進行抽砂填海工程,艱辛的將地質改良並鞏固基地之後,於1997年將「滄海變桑田」,建造完成與海爭地的麥寮六輕。如此浩瀚的超大工程,也是台灣有史以來填海造地傲人的記錄。
楊厝的夕照,雖沒有海岸相應成趣,可是這裡觀賞夕陽的餘暉美景,有著一畝畝的漁塭、老樹、古厝,以及鳥群飛舞空中,更是形成一副美麗的楊厝夕照,可謂美不勝收。
隨著夕陽西下,淳樸鄉村的夜有漸漸暗了,遠端的一方卻呈現燈火通明的壯觀景象,使得海的那邊變成一所大型的空中虛擬魔幻之城,在白晝與黑夜形成兩種全然不同的世界。
(五)社區古厝行影
來到楊厝社區的第一印象,或是田園景緻、或是漁塭風情;但當你佇足停留時映入眼簾,將會是古厝的行影。楊厝社區的民居建築約有八成為傳統合院建築,其中有一條龍、單身手(左護龍居多)及三合院。茲彙整目前調查之傳統建築,說明如下:
1.古厝位址:永和路4號
古厝屋主:許順展
建立年代:民國64年(整建於民國93 年8月)
建築型式:合院式,左護龍,磚土牆,屋頂為杉木結構。
2.古厝位址:永和路16號
古厝屋主:許吉福
建立年代:民國46年(整建於民國70年)
建築型式:合院式,左護龍,磚土牆,屋頂為檜木結構。
3.古厝位址:永和路73號
古厝屋主:陳妙藝
建立年代:約民國48年
建築型式:合院式,左護龍,紅瓦(後來改修成水泥瓦),紅磚牆,屋頂為檜木結構。
特色說明:有穎川衍派的匾額,主樑上有八卦,古物(菜櫥,燈梁)。
4.古厝位址:永和路21號
古厝屋主:紀富美、紀備
建立年代:民國44年【竹管屋】(整修於民國65年)
建築型式:合院式,水泥牆,保留傳統木窗木門,水泥瓦。
特色說明:門前路口像六十年歷史的綠色隧道。
5.古厝位址:永和路9號
古厝屋主:廖火旺,廖東嶽
建立年代:民國47年
建築型式:合院式
特色說明:柱子上有石雕花。
6.古厝位址:永和路7鄰17號
古厝屋主:蔡棕
建立年代:已有80年歷史
建築型式:合院式左護龍,紅磚灰瓦。
特色說明:山牆上有琉璃花窗,青陽衍派的牌匾,過去農村時代儲藏稻穀多為古亭畚,但此古厝則建造一大型穀倉。
7.古厝位址:永和路67號
古厝屋主:蔡尾力、蔡川
建立年代:50年歷史
建築型式:合院式左護龍為竹管厝。

8.社區其他古厝


9.在楊厝社區的合院正廳大部分都銜上衍派,藉以傳子孫不忘源。楊厝大多是移居至此的外來人家,故牌匾的種類就相形多樣,經初步調查約有十餘種。考其典故,以陳氏為例,發源于穎川群(今河南許昌,長葛一帶),普天之下陳姓的群望便是「穎川」。」。「穎川」是陳姓的家族標識,用作陳姓宗祠便叫「穎川堂」,用作陳氏族人房宅稱為「穎川衍派」「穎川世家」「穎川世澤」等等,以穎川為群望姓氏還有賴、鐘等。茲彙整牌扁如下:







(六)其他景點
1.阿公的書樂園:陳永忠先生為人謙恭有禮,熱心公益,聰穎勤勞。陳永忠先生利用別人拆除的的木材廢物利用,建造小木屋,經常一個人至小木屋練習書法,小木屋旁有其爸媽之墓至小木屋感覺與父母的距離更貼近,緬懷父母恩。
2.許願樹:此棵普提樹從民國七十五年由木麻黃之莖部中間長出來,至今十九年成永結同心狀。此木麻黃樹齡六十歲;菩提樹十九歲,猶如現之外籍新娘。

菩提嫁木麻黃...永慶
該是二十年前 在偏遠的麥寮 楊厝社區的一偶
或是啄木鳥 或是樹雀 不經意的帶了菩提子過來
或是無心 或是有意
在這裡 大人們看似奇怪 始終沒去理會
小孩們滿心歡喜 時而撥弄 繞著 玩著
或許它真的下定決心 在斑白龜裂的木麻樹身上開始停留 滋長
幾個十年過去 它仍這樣陪著木麻黃
相互依存 彼此滋潤 逐漸向上茁壯 往下扎根
這一次 我想 它真的要嫁定木麻黃了

3.竹管厝
昔日楊厝寮居民因貧苦,大部住的房子都是「土角厝」,但土角厝遇雨水,屋內就濕答答,同時土角也會被水沖洗而溶化,形成底部不牢固,也不好遷移,才改建「竹管厝」。
「竹管厝」︱它是以刺竹頭為柱子,間隔打洞以桂竹引洞橫著使其成一片只有橫豎竹子之空牆壁,再在其間以竹片編織成實體,並以牛糞加黏土粉刷成牆壁,屋樑是用麻竹蓋成,並要符合單樑雙角之訣,屋頂是以曬乾的管芒草覆之(有的以桂竹剝成對等兩半片,以陰陽片一片一片排列而成)。整棟竹管厝是不用半根鐵釘或鐵線的,它是以剝好的竹籤做插梢,並缚以籐皮使之固定。
它有一好處,古時因常有洪水氾濫,居民常要搬遷,要搬遷時,只須以木棒用力在牆壁敲擊,使牛糞及黏土掉落,屋頂之茅草掀起,就只剩竹管及竹片之空屋,多人合力就能搬移到預定地方就成。
▏蔡家竹管厝
4.古亭畚(穀倉)
農業時代,在台灣農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古亭畚(穀倉),只是內地與沿海其形狀及製作不盡相同,但功能都是一樣的-儲存稻穀、花生、甘薯簽等等。
在沿海一帶包括楊厝寮古亭畚大致是相同的,以厚木塊(有的以先人撿骨後留下的棺木板)做底盤,組成約圓形狀再在其上四周以圓周狀用鑿子鑿孔,再竪上已剝好的大竹片做柱,並以小竹片編織成一圓型立體的實體,並留一入口處,以數片木板上層較長,下層較短的門板,實體四周以如竹管厝一樣之粘土加牛糞之混合土粉刷,頂上以竹竿做傘狀形之支架,並覆以茅草即成,是農人冬藏的倉庫,昔日依農家之收成多寡,而有大小及數目不等之分,富有人家其家古亭畚就較大甚至二、三個或以上,所以當時到某戶人家只要看其古亭畚之大小及數目就約略可知其擁有多寡之田地。

▏義和地區的古亭畚
今楊厝寮古亭畚已不復見,因楊厝寮農作較早轉型,先改種蘆筍,再改挖水池養河蜆,甚有以養豬為業,所以古亭畚早在六、七○年代就慢慢廢除甚至民國七十五年韋恩颱風僅餘者也全吹毀,現在鄰近的外湖寮(義和)還有幾戶人家擁有古亭畚(穀倉)。
古亭畚趣事,是早在約民國四、五○年代,農家過年都會蒸年糕,而年糕又是當時的應景甜點,即新年期間如有親友來訪,尤其有帶小孩來時,做媽媽的都會煎一盤年糕來款待親友,所以都不捨給自家小孩當零嘴,又沒地方藏,大都就藏在古亭畚內,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們就趁大人下田時,就躲到古亭畚內大快朵頤,也不用煎了(甚至有時發霉了,還是照吃),等媽媽發現已遲唉!誰叫當時之貧乏,孩子又沒零食,媽媽真的會心疼;時過境遷,經濟的改善,現在蒸年糕已少了,有也是應景蒸一點點,或市場買一點點應景。
5.紀家後花園:此處為紀財老先生故居,由於紀家子女多在外地工 作,獨留紀富美及其夫婿居住於此。紀家古厝除了兩株具六十年歷史所形成的大榕樹隧道外,住家後面更隱藏一秘密花園,此花園由紀富美夫婦倆同心協力打造,在這裡友五十餘年的龍眼樹,即綠樹成蔭的好環境,是夏日避暑的好所在。


六、「產」的資源
(一)社區產業的演進
楊厝寮部落在戊戌年經洪水肆虐後,變成一片荒漠之地,處處高低不平,高處成小沙丘(沙崙仔)低處成低窪溼地,先民就一鋤一箕的慢慢挑,慢慢鋤,就各家各墾一小片田地,但也只能種種地瓜,或花生收成也不好,所以大夥會利用農閒或晚上等潮汐退時去「抓曾」(捕魚)魚獲多時還可賣錢,少則也可下菜。
到了日據時代,日人才在這築圳引三盛大排之水來輪年灌溉,三年一輪,輪到灌溉年,大家都需事先人力去修築水圳,再以灌溉區田地之多寡徵收水費以付工資及「三盛合作株式會社」之水利稅金,田地經灌溉後,可插秧,同時來年旱作收成也較好,但生活還是很清苦,談到灌溉,當時輪到灌溉區時,田地都插秧,但大圳引來的水還是有限,不能天天有水,所以還是需同灌溉區之田地再排定日期輪流灌溉,所以輪到灌溉日時,大家都需守著水圳,你爭我奪的爭水,有時也會引起爭端,甚至大打出手,尤其是剛插秧那幾天,沒輪到灌溉之年就改種花生、地瓜等。那時先民都是親身下田,或犁田或除草,沒機器代替,早出晚歸。
後來有外地移入者,帶來他們家鄉鑿井之術在較低之地以竹管中空並一段鑿小孔縛以棕蓑,鑿入地下約一丈左右,就能自然冒出水來,不用時就將水管塞住,這樣農作就能較不必受天旱之災,但這方法到約三、四○年代就不管用了,可能也是地下水位下降之故吧!
清苦的生活,加之先民的節儉本來只有赤手空拳,加簡陋的農具,慢慢的能添購牛、犁、再則牛車,使農作更有效率,農作有一點地理性、時效性,像楊厝寮一帶田地,大部都是沙礫地質,所以到了四、五○年代,大家就每年種一期西瓜,當開始幾年,還未有抽水機及鑿深井之時,種西瓜每天都需澆水,先民就在種西瓜那片地之約中心點先挖水池,水池之土是一畚箕,一畚箕慢慢挑起來的約挖十來尺,就能自然冒出水來,先民就這樣以水池之水用挑的去一棵棵的澆,幾年的演進,先有人鑿淺井以活塞之原理而設腳踏井。
有了腳踏井,大家以覺方便多了,不必再挖水池,也不必下水池去挑,只要在地面就能踩踏挑水,但慢慢的水位還是下降,腳踏井也踩不出水了,就有人請鑿井師傅鑿深井,並購抽水機那已是五○年代了,有了深水井及抽水機,大家就不必看天吃飯,農作收成也較穩定。
到了五○年代末,也是台灣經濟剛起步的時候,政府引進蘆筍,於是村子較高之旱田,大家一窩蜂的種,蘆筍加工廠也透過麥寮鄉農會來村子設收集站。蘆筍給村子帶來很大的經濟轉變,也給政府增加不少外銷收入,但好景不常到了七○年代,台灣工資貴,蘆筍又是需要很大人力之農作物,加之大陸的有心,慢慢外銷市場被大陸取代。
在六○年代時,較高之旱田種蘆筍較低之田,本可插秧,但三盛合作農場之水也已不符大家之所需,農作收入也不很穩定,加之年青人紛紛外出去都市,所以低田就開始有人請堆土機築堤抽水養河蜆,楊厝寮之地本來就是砂質地,開池養河蜆,隔壁之地就滲透致不能再種農作物,就這樣,一區一區的挖,到最後連高旱地也大部是河蜆池,養河蜆雖不是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但它人力少,留在家鄉的老人及婦人都能勝任,可是好景不常到了七○年代末,可能是土地沒休耕及土地長年利用,河蜆最後也養不好,本來「麥寮是台灣河蜆王國」慢慢也被西港取代。挖過河蜆池之田地,再添回已不再如已往之沃田,還有年青人之外流,致田地這幾年都荒廢,有的只是響應政府的轉作計劃,種田菁或太陽蔴之類的綠肥,領微薄的轉作補助金。
當時挖池養河蜆時,需仰賴豬或鴨之排泄物,發酵成養份以供養河蜆,所以,當時楊厝寮約九成以上人家都有養豬鴨,只是當時養豬的規模都很小,但經歷七十九年、八十年,豬價大崩盤,及河蜆不好養,停養一部份,再經八十六年「口蹄疫」之劫,現全部落養豬人口只剩約十戶,但大家都有設築廢水處理設備,所以十來戶之規模已都最少有千來頭以上。
八○年代,沿海掀起一波養魚熱(即吳郭魚),楊厝寮一帶也有人跟進,以原有之河蜆池加深來養,但物盛則敗,產量過剩,價格殘跌,也是一波於害,幾年下來,魚苗種之改良,並付以「台灣鯛」之美名,打入國際市場,本可一掃前之陰晦,但又是受大陸之抗生素殘留之害,而使原本很好的歐盟市場阻斷,現價格也是一蹶不振,還有幾戶農家在做最後奮鬥,盼能價格回春。
八○年代以來,台灣經濟從最高峰掉到谷底,本來外流之人口,在都市很好討生活但這幾年已不如昔,有少部份回來,又有台塑在外海抽砂造陸,建造六輕石化工業區,進用部份在地人,才使這風頭水尾之地的人,在這波台灣經濟大起落時,暫以殘喘養息。
六輕于八○年代初進駐麥寮,對地方帶來不小之衝擊,土地之大起現在之大落,剛開始,塑造了不少土財主(田僑呀),但好景不常,這幾年之大落,又造了不少銀行之呆帳戶,這也在法拍那也要法拍,帶來了很多色情業及路邊檳榔攤,使原本純樸之鄉下,一下子不能適應,還好楊厝寮民情本就較保守,故沒多大改變,變的是交通變壞,變雜亂了,人變的較不務實,較想能不勞而獲了,幸好這幾年經濟大落之洗禮,大家也嚐盡苦頭,而慢慢回復原來之踏實了。
(二)社區生產概況
楊厝社區地處偏僻,一般居民以農牧為業。因為沿海地區土壤鹽分較高,再加上海風吹拂,可耕種作物種類受到很大限制。此外,豬隻、家禽(雞鵝)及水產(台灣鯛、文蛤等)等養殖業則一直在楊厝佔有極大的份量。
1.農業:農產方面如稻米、花生、蘆筍及青蔥等物產也是社區相當普遍的農作物。此外,由於人口外流,家鄉只留老一輩人家,加之地層下陷、土壤鹽化嚴重,田地種植不易。所以,平和、義和一帶則以種植綠肥(向日葵、太陽麻)為主,藉以領取政府之轉作補助金。

2.養豬業:早期農家養豬,大多屬於小規模圈養。後來在台灣糖業公司多角化經營的理念下,朝企業化經營、大規模飼養,不僅品質良好大多;設置廢水處理設備,也大幅改善溝渠的水質,並成為都會區小朋友來訪時,參觀豬舍和小豬合影留念的好去處。楊厝,現有養豬戶約十戶,規模最小者也有一千頭以上的豬隻。
3.家禽:主要飼養雞、鵝與鴨。根據實地查訪結果,楊厝社區約有六處養雞場,多集中於義和地區;至於養鵝場計有十餘處,多靠近楊厝社區北側與西側地區。
4.水產養殖:在楊厝社區水產養殖十分發達,到處可見魚塭,養殖面積約佔二成。養殖種類繁多,有鱸魚、鰻魚、吳郭魚、文蛤、蜆仔等。
5.其他:楊厝社區地處偏僻,故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商業店家與行為。經過調查後,發現僅有一家雜貨店,位處永和地區楊厝分班附近。靠近豐安路台全牧場附近,則有一家KTV與檳榔攤複合型服務業;另外,還包括穎福工程顧問公司及承新奈米工程等二家六輕工業區的下游承包商進駐。
(三)豬糞學問大(養豬及豬糞水賭處理)
養豬本來是農家的一項副業,幾乎每個農家都會養個三、五頭,多則十來頭,以消化每家的剩菜剩飯,並取其糞水以製堆肥,是農家有機肥料的重要來源。
在五○年代末,李前總統還任職農委會時,曾以農經博士之頭銜,到海豐村推廣農、漁、牧綜合經營,其中「牧」即是養豬,當時西半村嚮應此政策而推出「四十棟」之成績。在當時養豬是一大突破,由副業躍升為半主業,而楊厝寮那時臨豐安路也有幾戶農家跟上那班養豬列車,但規模還不大,都是幾十頭,大則百來頭。
到了民國六○年代中期,由於楊厝寮地處風頭水尾,加上風災、水災及每年的冬北季風,使得農業收入不穩定,當時全國工商業剛起步,城市經濟快速成長,吸引年輕人入城闖天下,致使留在鄉下的都是老弱婦孺,人力的因此而不足,也改變了楊厝寮的農業生態,一改以往的種植農業,而改為養殖業,開始嚐試挖池養河蜆,以省人力。沒幾年功夫,全村幾乎有九成以上都養河蜆,養河蜆須動物的排泄物發酵作為其養份,故養豬、養鴨成了當時的副業,尤其是養豬,那時全楊厝寮約有八成以上人家養豬。當時的廢水被稱為「肥水」,若是河蜆養份不夠時,還須向他人購買「肥水」,可見當時豬鴨的廢水是相當好用,也可換來金錢。

豬其實是很愛乾淨的動物,牠似乎很喜歡主人幫牠沖澡,由於我們台灣清潔的養豬習慣,使得牠的肉質有一種與他國不同的風味,才能博得日本人的青睞,稱台灣豬肉是豬肉中的土雞肉,可惜因「口蹄疫」,而不能再外銷日本。但也因為必須為豬沖澡,及一頭豬一天的排泄物是一個人的六倍,因此,養豬人家必須面臨一項難題,即是豬糞廢水的處理。以往都是將豬糞水直接排入魚池,沒有魚池的則排入社區的排水溝。當豬隻數量少時,魚池或是水溝都還承受得起污染物,但當豬隻數量過多時,污染物過多,水溝已承受不起。於是,環保局要求養豬戶必須設備有污水處理場,將自家生產的豬糞水處理後,才能排入水溝。環保局會不定期的到各家的排水口取廢水回去檢驗,不合格者開出罰單,一張六萬元。每一個污水處理場的面積約需半個籃球場大,建造費則須一、二百萬。一些土地不夠大、資金不夠多的養豬戶付不出這樣的鉅款,最後只能以結束養豬業收場。
豬糞水的處理有兩種方式,即為兩段式及三段式。目前採用的都是三段式廢水處理設備。因為三段式多了一段設施,效果比較好。所謂三段是固液分離、厭氣停流、再曝氣停流沉澱後才放流,比兩段式多厭停流這段。整套設備內區隔為十幾個池子,再利用池子上放流或下放流的原理,使廢水在池子間停流(其實是慢流),從豬糞水進入到放流至水溝需超過十天以上的時間。
原水(即未處理的水)滙集到原水池,再利用抽水幫泵,抽到固液分離機,將豬糞(固體)與豬尿水(液體)分離,固體部分就當作堆肥,而豬尿和洗豬水就流到調節槽,再利用定時開關,將廢水分二十四小時抽到厭氣糟內,厭氣槽最少有五個以上,過了厭氣糟,再流到最少需三個的曝氣糟內,利用空氣曝氣機,壓空氣的氧氣進入水中,將廢水中的有機物分解,使有機物減少,水質因而慢慢變好,再流到沉澱池,將雜質沉澱後,上面的清水即可放流。
是不是蓋好污水處理場,豬糞水就變清水,一切就OK了?其實不然,這中間仍有許多的問題出現。例如經過污水處理場的放流水真的能達到我們國家的放流標準嗎?我國的放流標準合理嗎?其實,每一個污水處理場都有它能處理的最大容納量,當初的設計若是處理五百頭豬隻,現在養了一千頭豬隻,就算豬糞水經過了污水處理場,它的放流水要達到標準值應該是有困難的。
值得跟各位一提的是農人的憨厚,被廢水承包商利用,致我們國家的廢水除理標準,比美甚至日本還嚴格,就是當時承包施工時,合約是要廢水除理達到合格才付尾款,而政府剛開始推廣建廢水處理設備,不很嚴格要求,就是農民肯建就很好了,所以承包商就利用政府很不嚴把關這弱點,將清水加廢水拿去驗,一驗大家的報告都超出預想的好,政府也高興這設備管用,而承包商也可以早日拿到錢。結果,農人被害慘了,環保署認為大家驗水報告這麼好,一定我們國家推出的這設備好用,為了有好的水質,所以標準訂的比日本還高。至今我們的標準還是超高的,才有前幾年的農人抗議上街頭,要「畜牧廢水和工業廢水區隔」並重訂標準,不然農民會被罰死的。


參考資料

1.雲林縣麥寮鄉簡介,麥寮鄉公所,2004.10。
2.楊厝情永和心,麥寮鄉楊厝社區發展協會,2004。
3.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麥寮心麥寮情》,雲林縣政府,2002。
4.「陳聖王公史略」,麥寮陳氏宗親會。
5.七十七年度麥寮鄉楊厝新發展協會各項建設暨綠美化工作簡報,麥寮鄉公所,198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