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斗南鎮石龜社區

  • 發布單位:文化觀光處
  • 資料來源:文化處

1.石龜的由來
話說四百多年前明鄭時期,大陸東南沿海各省,生活困苦之居民飄洋過海到台灣避難,進而在此發展,本地就是在那段開發過程中形成。先民來自福建省南靖縣,初次到此建屋定居之位置即為現在的靖興里,隨著先民的開墾與建設使此地居民越來越多,儼然成為一個大部落;先民離鄉背井總有思鄉情懷,就將此部落叫為「南靖厝」。打算長期居住,房屋結構自然要好一些,是為「厝」;短暫生活,房屋自然簡陋,是為「寮」。
居民並建廟膜拜,求神庇佑,現改為「靖興宮」,由於生活安定,衣食溫飽,人口也就越來越多,逐向南邊擴充發展,竟然比本部部落還要多。先民為懷念大陸家鄉的一條溪,溪中有很多石頭和烏龜,於是將此新興的部落定名為「石龜溪」;直到台灣光復後因行政區調整劃分,逐將石龜溪一分為二,以中和路,四維路為界,東南方為石龜里;西北方為石溪里,而南靖厝改為靖興,此即為「石龜」地名的由來。


2.地理位置
斗南鎮位雲林縣中央偏南,石龜溪地區位於斗南鎮南方,東近古坑鄉,南接嘉義縣大林鎮,西鄰大埤鄉。光復後因行政調整劃分為石龜、石溪兩里。石龜溪地區面積約4.11平方公里,地處嘉南平原,視野廣闊,景色宜人;冬暖夏涼,四季如春,且區內有斗南鎮最南邊河川石龜溪貫流而過,又稱華興溪或稱倒孔溪,在縱貫鐵路西方進入大埤鄉,與大湖口溪,因此石龜溪地區乃位於石龜溪與大湖口溪之間。
然而屬於特定農業區土地的石龜溪地區而言,雖石龜溪溪流於此地貫流而過,但石龜溪之溪流乃是供至大林、嘉義等地使用,而當地其灌溉等用水皆截取自大湖口溪,右圖乃當時水利會為截取大湖口溪溪水,以提供石龜溪地區居民使用所建立的水井,至今仍有在運作呢!在探訪這水井的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順著大湖口溪或石龜溪會有一些龍眼樹種植於溪旁。據葉宅葉宗和先生講述,此乃因為以前的人認為此地是所謂的「龍脈」,石龜溪溪流即一條龍,因此在溪流旁種植龍眼樹,即所謂的「龍眼、龍眼」,暗喻為龍的眼睛!


3.景點巡禮─福康安紀功碑
(1)建造年代:乾隆53年(西元1788年)
(2)位置:嘉義公園內
石碑高310公分,寬143公分,額刻御製,雙龍文飾,滿漢兩種文字合壁,並將石碑豎立在贔屭(讀音必細,乃龍生九子之一,也就是一直被人們誤認的石龜)上,牽引出一段台灣重要的歷史-林爽文事件,及諸羅縣因而獲皇帝賜名「嘉義」的特例。
  福康安將軍率兵增援台灣,收復諸羅城,平定林爽文之亂,乾隆皇帝御製十座紀功碑與龜座,以褒揚福康安的戰功,其中九座立於台南府城,一座立於嘉義。碑石及龜屭跌座在廈門刻製,船運至台南港口卸貨時,其中一龜座不慎掉落港內,乃另以砂岩依造,置於嘉義。落水的龜座於西元1911年被漁民撈起,供奉在台南保安宮,引發該多民間神話與傳說,生動有趣。


4.景點巡禮─石龜國小
石龜國小位於石龜里南生路1號,創於民國八年四月十五日,初名「他里霧公學校石龜溪分校」。後於民國十一年四月一日,易名「石龜溪公學校」。學區原轄石龜溪、南靖厝、林子、新南、茄苳腳、阿丹。後因台灣光復人口劇增,乃縮為石龜、石溪、靖興、林子、新南五個部落,且將「石龜溪公學校」改稱「石龜國民學校」,直到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遂改名為「石龜國民小學」。學區田野肥沃、作物青翠、環境優美。隨著環境之變遷,校齡今已有八十幾年了。
由於石龜國小居於其民風純樸的農業地區──石龜溪,故園區內尚保有一些古式器物,如傳統舊式的地下水打水器。而據說於日據時代,石龜國小(當時的「石龜溪公學校」)內的籃球場原為以前的日本神社,可惜於光復後即拆除改建了。今日的石龜國小於籃球場旁,建設了一景觀公園,將其校園點綴地更為美麗了。
在石龜國小內,尚設有一民俗資料館,館內保存著各種民俗技藝之物品,如白鶴、舞獅、跑旱船、跳鼓陣、扯鈴等,並指導學生製作、訓練、比賽等民俗與民藝、藝術與工藝。


5.景點巡禮─葉家古厝
葉家古厝位於感化堂廟東側屬龍。最早期之古厝乃位於感化堂廟西側屬虎,興建於清朝末年,但於七十年代已被拆除興建社區樓房,即現今中和路上的住家、郵局、斗南筍集散收集地……等。隨著時間的流逝,獨留下此棟古意盎然的歷史見證。

6.景點巡禮─竹管仔厝
在農業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農業特定區─石龜溪,遙想當時那個窮苦的年代。其所建造的房舍並非家家戶戶皆用磚造,此時便產生了另外一種風格的房舍-竹管仔厝。在石龜溪地區的古厝文化裡,竹管仔厝亦成了當地的特色住宅。

  竹管仔厝的基本建造方式,乃是以竹管為柱子及橫樑,並用竹子版交錯編造成牆壁後,外敷一層黏土並用石灰抹平。曾建造過竹管仔厝的阿伯講述,當時的竹管仔厝,建造因採竹子相互交錯方式,故避震效果反而比現今社會大家所居住的水泥磚造屋為佳,但由於時代的變遷,石龜地區的竹管仔厝大部份皆已荒置、無人居住,因此也大都毀損廢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