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林內鄉坪頂社區

  • 發布單位:文化觀光處
  • 資料來源:文化處


一、主體空間所在位置、範圍及規模
坪頂為清水溪匯入豐沛的濁水溪所孕育出的紅土台地,位於雲林縣林內鄉東方,東隔清水溪與南投縣竹山鎮相鄰,南與林內鄉林茂村為界,北邊則鄰接林北村,東與林南村相鄰坪頂村為林內鄉第一高村,總面積八,六二平方公里。因其地形及地勢,可遠觀嘉義、南投、彰化及雲林出海口四縣市的遠景,茶園分佈在森林帶以上的緩坡地,土壤肥沃,富含腐植質與礦物質,酸度適宜,土質結構疏鬆,在多雨季排水方便,較不易積水泛濫,又因氣候高溫多霧適合茶葉種植,故茶樹生長良好,茶葉品質較高。
本計劃實施範圍包括坪頂村整各社區,進行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劃。其位置圖及規劃範圍圖如下所示:


林內鄉坪頂社區位置圖


坪頂社區規劃範圍圖

二、社區現況、人口分布及活動情形

(一) 社區現況
由於本村居民完全以務農為主,有90%從事茶葉生產,種植面積約二百五十公頃,因此每到茶葉收成製茶時,坪頂山上就彌漫著茶香,由於一分地純收益約十萬元,讓坪頂村揮別早期貧窮的日子,但現今製茶廠僅剩三十幾家,已失去往常的好景況;坪頂雖位居淺山,且多數平地與可開發之山坡皆開闢為茶園,但是村莊後山及大部份之山坡地為未開發之原始林,屬國有林阿里山事業區,其間生態資源豐富,除有臺灣各種原生之動植物外,尚有樹蛙、八色鳥等動植物棲於其中,是生態教學之良好場地,林間分佈著數條先民開發之古老道,這些步道不僅具有交通功能,也蘊含先民開墾的歷史意義,由於年久失修,多數不堪使用,若能稍加修繕補強,再與周遭之生態環境、茶園及文化遺址結合,配合完善之規劃管理,打造極富教育與休閒功能之「茶葉新故鄉」。












(二) 人口分布
全村現有14鄰,共有204戶,人口約849人,居民以林姓人數最多,其次有張、黃、王等姓氏,隨著產業的改變,現今仍居住於坪頂的多以老年、小孩佔大多數,不少居民因交通不變的關係移居至林內、斗六、竹山定居。




(三)活動情形

為平衡城鄉間文化發展,文建會於1995年度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之政策,幾年度之執行已使地方文化活動更現熱絡及多元,並於1999年度在社區營造的具體作法中加入「輔導縣市政府推動地方產業振興」之計畫,企圖結合地方文化資源、運用地方特色以加強產業之行銷,並藉以改善地方生活環境達到文化產業振興之目標。

在民國九十年執行過社區產業振興計劃之「坪頂茶鄉文化」,藉由與居民的溝通,針對坪頂茶產葉作初步的資料建立、小小導覽人員訓練、茶道訓練等,使得居民們對此次文化產業發展與振興計畫能抱持著積極參與的態度,重新找回坪頂茶的特色。將坪頂村之茶葉景觀茶藝文化與茶村生活相互連結,作為觀光休閒農業題材,一方
面改善居民的經濟生活與增進居民的向心力;另
一方面藉由認識、導覽與推廣坪頂茶葉生長與生
產的產業特色,創立「雲頂茶」的自有品牌,提
昇居民的生活品質,並為雲林縣增設一處休閒觀光的好去處,拉進消費者與產地的消費,增加人民對茶文化與茶園生活的認識與體認。







在九十一年度的淺山社造行湖本、坪頂、林茂心點子創意構想計劃,居民開始對社區營造有初步的概念,藉由心點子計劃的執行,開設了社區營造學堂、社區環境改善等事項,藉由社區資源調查發掘坪頂的既有資源,從鄰坊會議尋找社區的話題與新題材,在此過程中凝聚聚民意識並解決社區問題,了解居民的心聲與需求,以居民為主角,團隊輔以資源協助,希望能使社區自發性的動起來,藉由居民能自己主動關懷當地的社區事務及社區自主意識的建立。
坪頂村居民參與狀況由初期的被動,只有少數人關心社區的事務,至今慢慢由村長、總幹事開始帶領起,主動想著手進行社區的活動與規劃,居民的意識已形成,但仍有少部分的人未能體認到社區意識的重要,期望逐步藉由部分人的牽引拉進其他人共同參與,居民自己做主來選擇想過何種的生活,營造坪頂的茶園特色。






































三、空間使用及文化資源現況調查資料
(一)主體空間及鄰近土地使用情形
坪頂早期的活動中心大約成立於六0年代社區發展時期,活動中心地點位於青天府內,為一棟二樓白色建築物,於民國八十二年底完成,至今仍是選舉和村民聚會,以及村內兒童嬉戲受教的最佳場所,也是村民的文康休閒中心。
而茶葉推廣中心於九十二年開始啟用,今年(九十三年)七月中旬正式舉行開幕典禮,常於此處舉辦社區會議、鬥茶比賽、茶葉展覽、茶葉課程訓練,是地方茶葉交流的好場所,透過茶農間的資訊交流來推廣茶產業的技術與知識。









成功國小建校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出入林內大坑水流急速,每逢雨季學童常為水所困,後由林內國民學校(林內國小前身)坪頂家長會委員林昆成、王清水兩位先生極力爭取,並在林內國民學校校長蕭講教先生大力支持下,而得到相關單位重視,完成初步建校。民國四十一年九月設立林內國小坪頂分班,民國四十三年九月改為林內國小坪頂分校,直至民國四十七年八月正式獨立為成功國小,由陳其星校長接任,歷任多位校長領導,師生共同努力經營,奠下良好基礎,現也有附設托兒所,學校學生人數少,為一間迷你小學,師生互動機會多,學校與家長、社區之關係良好,經常密切聯繫,為親職教育作一良好示範。
除了居民經常活動的場所之外,百年芒果樹公園更是許多老年人常聚集的場所,每每於下午時分許多老人都不約而同的在涼亭下休息、話家常,或攜帶孫子於此處玩耍,熱鬧的景況形成一種和諧親切的畫面。










(二)自然、人文、生活等相關資源調查及使用現況
自清朝時代,移民在海拔三二五公尺的山頂墾荒整坪建設村莊,故名為「坪頂莊」,昔日村民由此舊路,沿著彎曲險峻的溪谷,墊石為道,對外交通,每逢雨季溪水泛濫,坪頂先人早期主要以三條古道為對外交通,發掘到早期居民生活十分困苦只能以這三條小徑來維持生計,但每逢雨季,居民無法下山從事交易買賣,幾成孤島,各項建設落後,日常需往山澗挑水飲用,夜間以煤油燈光,渡過簡陋生活百年有餘。
戰後(民國三十四年),辦理社區發展,由居民發揮自治精神,排除萬難,出錢出力,配合政府支援,開闢坪頂社區至省公路之康莊大道,長達三¸四五O公尺及社區環路八五六.五公尺,並拓寬巷道,解決了「行」的問題,修建防洪、自來水、電氣化、學校等工程,及其他衛生設施,配合小康計畫,加強生產福利建設,改進人民生活,至今完成社區基礎建設,有優美之天然風景。
坪頂村為林內鄉第一高村,總面積八,六二平方公里。本村區域過去轄有清水溪、山坪、番仔寮、武探坪等四部落,坪頂村現共204戶,約850人,除少數幾戶散居村外,其餘多半聚集居住坪頂本莊內。

1.自然環境
坪頂為清水溪匯入豐沛的濁水溪所孕育出的紅土台地,因其地形及地勢,可遠觀嘉義、南投、彰化及雲林出海口四縣市的遠景,觸口山雲霧彌漫,林木蔭蔽,日照時間較短,漫射光線造成紫外光益豐富,同時,陽光透過雲霧,光波較短的藍紫光與紫外線可順利通過,有效促進茶葉中含氮物質的提高,而紫外線還可以促進茶葉中芳香物質的形成,因此,坪頂茶園的茶葉特別芳香。「清水溪」源遠流長,與台灣的第一大河川「濁水溪」在林內匯流,沿岸風景秀麗,岸傍有雲林境內的「古坑茶區、林內茶區」及南投境內的「竹山茶區、鹿谷茶區」,都具備有茶葉生長自然環境的必然條件,因此形成國內重要茶葉產地。
坪頂有叢生四芒果樹與一九重吹,其中較粗兩株芒果胸徑各1.4公尺,胸圍4公尺,推測樹齡約三百年;九重吹胸徑0.25公尺,胸圍四點二公尺,推測樹齡約百年,四株老芒果樹均高約15公尺,生長良好,枝葉茂密,依然開花結果。







小黃山位於林內鄉東緣,為觸口山南稜,東面臨清水溪的崩壁,因奇峰兀立狀似大陸名勝黃山之一角,因而有小黃山之稱,附近也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原生植物及瀰猴棲息於此地,行程特殊的景觀。



2.人文歷史
自清朝時代,移民在海拔三二五公尺的山頂墾荒整坪建設村莊,故名為「坪頂莊」,昔日村民由此舊路,沿著彎曲險峻的溪谷,墊石為道,對外交通,每逢雨季溪水泛濫,坪頂先人早期主要以三條古道為對外交通,發掘到早期居民生活十分困苦只能以這三條小徑來維持生計,但每逢雨季,居民無法下山從事交易買賣,幾成孤島,各項建設落後,日常需往山澗挑水飲用,夜間以煤油燈光,渡過簡陋生活百年有餘。
坪頂村茶園裡,茶農因翻耕整地,發現了可能距今三千年前的坪頂遺址。坪頂遺址出土遺物以陶、石器為主;陶器以灰黑色夾砂陶為主,口緣、腹部外側及唇口內緣飾有紋樣,具平埔文化特色,紋飾種類相當豐富。
在坪頂村聚落南面斜坡竹林內,居民視為神秘區,該區為代代相傳禁止進入十幾座古墓群,有的是平埔族人祖先的石塚;有的是清朝漢人的墓碑塚;平埔族的石塚,分佈在竹林內或茶園旁,數量也有十幾座,造型十分特別,四周只用砂岩、礪石堆砌而成,中間以大石頭標示墓碑,沒有刻任何文字。












3.交通狀況
本村因位居山區,對外相較彷彿構成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地,昔日交通不便,僅有三條便道,村民多半用扁擔挑著產物至林內或竹山,用以物易物方式換取生活必需品。這幾條道路包括:沿現今建碑旁之舊路至林北村,及成功國小旁至清水溪,此兩條道路多為村民行走,但每逢雨季溪水氾濫,則交通受阻,幾成孤島。另外還有一條牛車道,即在金山坪(養雞場)原為日據時代製糖會社,專門作為甘蔗糖採收運送用,可惜亦受季節性限制才能行走。














另有開闢連接坪頂與湖本的產業道路,全程約兩公里左右,之後加封水泥道路面,在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加鋪柏油路面,使對外運輸或對內耕作更加便捷與順暢。











4.產業資源
由於位居山區,早期對外山路崎嶇難行,故村民幾乎全數以務農為主。又因早期水利不方便,村民無法引水灌溉,故多半只種較耐乾旱甘藷、蘿蔔、甘蔗、樹薯為主,此時居民生活較無清苦,後來農會曾推擴養豬事業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居民亦曾掀起一股養豬熱潮。後來豬業衰退,則輔以以逐步轉作。
直到民國六十五年左右,許成發先生自鹿谷鄉引進烏龍茶種培植,加上坪頂地區土壤肥沃、土質結構良好、酸度適宜、加上雨季多霧、濕度極重,因而大力在本村受到推廣、喜愛。坪頂烏龍茶、金萱茶、四季春、翠玉茶紛紛出爐上市,為村民帶來了莫大的經濟收益,如今茶葉已成為坪頂地區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坪頂人的生活都與茶葉環境相扣連著,家家都有製茶廠也成為坪頂的特色。













在此將坪頂村的自環境與人文資源整理成下表所示:

表1 坪頂村的自環境與人文資源表
坪頂村 據點 自然景觀 人文資源
地質地形 動植物生態 瞬間景觀 田園聚落 歷史/文化 產業景觀
小黃山 猴類 日出夕陽 梯田茶園 竹、茶
竹崎 丘陵 茶園 遺址 茶
抗日坑道
猴洞 猴類
林家古厝 古厝
茶業產銷中心 茶
登山古道 山稜線 日出夕陽 茶園
古墓群
五福神木 芒果樹

(三)地方文化特色及文化意象概述

1.民風勤奮團結
坪頂村開發甚早,早期民風強悍,與其他村莊械鬥頻繁,更有抗日英雄柯鐵虎與簡義在大坪頂(鐵國山)抗日事蹟。又因地理位置的關係,封閉的地形,造就居民團結合作、刻苦耐勞的勤奮精神。

2.茶園景觀
從台五線慢慢轉進坪頂的道路,沿路的景觀開始變化,進入村莊時,一區區的茶園便映入眼簾,綠綠的園田讓人別有一番感受,清新的空氣及一致的景觀,倍感舒暢,現在種植生長力強的台茶12號金萱種為主,其次為青心烏龍種,四季香及翠玉茶,雖產量較少,但製茶品質優異,屬本地的高經濟作物。

3. 坪頂之寶------營埔文化
坪頂村茶園裡,茶農因翻耕整地,發現了距今三千年前的坪頂遺址,在台灣考古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分佈面積廣泛,坪頂遺址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為主,陶器以灰黑色夾砂陶為主,形式以口緣、腹片外側及唇口內緣,刻飾有紋樣,紋樣種類相當豐富;而且後山有古道相通,又有古墓群存在,極具神秘感。文化內涵具有臺灣中部營埔文化
的特色,對研究台灣史前人類生活和聚落形
態有重大的幫助,營埔文化為本村極力維護保存之文化資產,深具考古研究及文化教育上之價值,藉由出土之文物,可以一窺史前人類之生活型態與文化背景,並可與居民茶產業生活作結合,非常具有特色。


4.家家都是製茶廠
走在坪頂村的主要道路及巷弄中,可以發現家家戶戶都設有製茶場,家裏即是工廠,家中即是學習的場所,小孩們長期耳濡目染之下也學會基本的製茶技巧,尤其在製茶期間,茶香的味道飄散在大街小巷,濃郁茶香更蘊含著豐富的茶葉知識在其中,值得細細體會,形成一特殊的景觀。


5.「土角厝」建築
坪頂村中仍然保有許多傳統的土角老厝。「土角厝」的作法是將黃土、紅土、黑土或較有黏性的土,加水搗成泥漿,摻入截短的稻草或粗糠,然後放於板模中製成土角。成型稍乾後,取出板模,日曬風乾,反覆幾天即固定成為可用的土角。土角厝的優點是隔熱性強,所以冬暖夏涼,清爽舒適,又可就地取材;節
省許多建材費用。缺點是怕水,如果遇到下雨
積水,會融化或脫落。因此有人在土角厝外面覆以稻草或瓦衫,或在表雨面塗上石灰,以防止雨淋。讓人感念先人立家創業的艱辛,更可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社區景點介紹
坪頂村位於雲林縣林內鄉偏東方,其東隔清水溪與竹山鎮遙遙相對,西側與林北村、林南村、林茂村為鄰。全村類似不規則之六角形,屬於隴起之丘陵台地,海拔高度約三百二十五公尺,背靠中央山脈,土質依台灣之地質分區,屬西部麓山帶地質區,土壤則屬紅棕色紅壤。村內多處可見寬廣平坦的開闊地,唯獨村莊周遭地勢陡峭,多處崩陷,深不見底,因而亦造成上部平台而下部即萬丈深淵的相對特殊地勢。
涼亭左側的有三株芒果樹,一五六一年由荷蘭人所種,除了水黃皮最年輕只有二百年歷史以外,芒果樹都已有三、四百年樹齡。
坪頂茶葉文化館館舍的配置在中庭有一個泡茶體驗區,周圍設置有旅遊與製茶歷史導覽博物館,提供乾淨又樸素的住宿客房兩間,另外還有林內的特色農產品芭樂茶的販售。
三千年的遺址位於本村聚落南側之茶園內,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為主,陶器以灰黑色夾砂陶為主,形式以口緣付片外側及唇口內緣刻飾有文樣,紋樣種類相當豐富;石器種類和出土量多,有打製磨製斧鋤形器、石片器、磨製、石錛、磨製石刀、砥石、網墬、石錘。
觀賞解說製茶過程,以及茶葉推廣中心 DIY品茶享用茶葉果凍內容,在淡淡的茶香中,結束一天的山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