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虎尾鎮頂溪社區

  • 發布單位:文化觀光處
  • 資料來源:文化處

社區簡介
頂溪社區位於虎尾鎮東郊,社區東側有國道中山高速公路縱貫其中,為由新虎尾溪所沖積出來的平原,在清代與日據時期原屬於他里霧堡過溪仔莊,因位於新虎尾溪北端是溪頂,故名之。

頂溪社區面積約3.11平方公里;社區戶數871戶,人口數約為3360人。社區分崁仔腳、頂過溪、下過溪與頂竹圍四大庄頭,加上西園、中興半路店與後來新建之富貴社區計分七大聚落。宗教上共同信仰圈為六房天上聖母。居民主要以農為業,農作物以大蒜、花生、稻米、蔬菜為大宗,蒜頭產量佔虎尾鎮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地方產業主要有毛巾加工生產、秧苗培育等相關產業。西園移民村歷史為本社區居住史之特色。

頂溪社區居民的共同宗教信仰圈為六房天上聖母,地方神則依庄頭的不同而各擁其信仰。如崁仔腳的居民多信仰玄天上帝因而為建廟而成立順天宮管理委員會
籌備處;又如頂過溪居民的信仰中心為聖母宮的六房天上聖母;下過溪則因金母娘娘在此發揮神威,因而先後有以其為主神的聖武慈惠堂即現在的虎尾慈惠堂及慧元弘農堂。又如頂竹圍與下過溪的觀音佛祖、清水祖師過爐等亦有長遠的歷史。近年來在頂溪社區不斷地有新廟建立或遷入,由此可見本社區之地靈人傑。去年輔由一群欲發揚傳統宗教文化、傳承民俗藝陣精神的在地青年所組成的[過溪轎班會],在慶祝聖母宮20週年慶的同時,使得宗教儀式在頂溪更顯得活化,並呈現多元型態。

酷似張菲翻版的蘇順良,少年失學卻能半學半師習得木匠技藝,並能繪畫木工設計圖,閒餘偶也自我創作,如申請專利可伸縮自如的茶桌,偶亦學習素描及油畫,現在除是稍有名氣的裝潢師外,亦是虎尾慈惠堂誦經團不可或缺的吉他手。

中溪國小創始於民國十一年,舊名過溪仔公學校,主要學生來自頂溪、中溪與下溪里部份,為具有八十年歷史的老學校。

位在頂溪社區最北邊陲,頗有“世外桃花源 “味道,別名"頂溪海南島"的西園移民村,為本社區佔地最廣,建設最少卻擁有豐富觀光資源的地方;是日治時期台灣日本官營農業移民,沿著新虎尾溪畔所成立的移民村之一,至今仍保有傳統
農業社會的景緻。二十多戶的居民,是在舊移民回歸日本後所遷入的『台灣新移民』。本地居民,勤勞節儉,樸實無華,多以務農為業。虎尾鎮第二個圓環~西園百年圓環,建設於日本人規劃本移民村之始,早期於圓環中央設有升旗台,為日本農民每日早晨統一放工及平時聚會的場所,而後經數次改建而成今日規模。涼亭目前多為本地居民農閒之餘泡茶、閒話家常之處。圓環南側的晒榖場,為日治時期農民晒稻子專用,現則會因當地居民所種植的農作物不同而有所改變,如晒花生及蒜頭等。
頂溪社區的一期稻作量約為每甲地一萬二千至一萬三千台斤左右。因此秧苗的培育與栽種亦為本地本地重要農業之一。秧苗培育場多集中於頂過溪與西園,栽種範圍則遍佈社區全部,銷售範圍及全台各地。

本地碩果僅存唯一具傳統歷史的裕隆碾米場,除替本地農民代工外,亦自行創立品牌銷售,並研發新產品,品質是有口皆碑的。

本地農民多以務農為業,除了蒜頭花生及稻米栽種外,農作物也呈現多樣性,因而有許多料理上經常出現的配菜及調味蔬菜,尤以九層塔為大宗。而本社區的農民也因漸具產銷觀念,故在本地設有農會主辦配合運銷的蔬菜班成立,成員遍佈全社區。據虎尾農會九十四年度統計,頂溪社區所種植的蒜頭量佔地約一百七十五甲,產量約為每甲地九千至一萬六千公斤,居虎尾鎮總產量30%以上。而這也證明了前人所傳"過溪蒜,堀頭鱉"的美名。

老板陳永和創業已有20年以上的資歷,其主要市場為內銷,銷售對象為市面上專業刀具店,刃物廠雖可說是獨門獨市的生意,但面對進口的產品削價競爭,如何轉型與困境突破為當前最重要的解決課題。

志豪工業,創立於西元1989年,工廠佔地8600平方公尺。主要產品為貫流式蒸氣、熱水、熱煤鍋爐、壓力容器、水處理設備、燃燒機等。在電視連續劇「意難忘」中的阿里山31號小火車頭,其所採用的鍋爐即是由志豪工業所製作。

套一句做毛巾前輩常說的:『一條紗牽一隻牛弄過一條溪』在在都說明製作毛巾的不容易與繁鎖過程。毛巾加工或整理行業遍佈社區各角落,本地的婦女大
多數也都曾做過與毛巾相關的行業,而當進口產品的壓力再次突顯時,這個夕陽產業與依傍其為生的人應共同來思考,究竟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亦或改其道,這
也是目前社區毛巾加工產業所需面對到的。

虎尾鎮第二個圓環~西園百年圓環,建設於日本人規劃本移民村之始,早期於圓環中央設有升旗台,為日本農民每日早晨統一放工及平時聚會的場所,而後經數
次改建而成今日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