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展區一  北港糖廠1號倉庫

 

展區1

 

A-1-008A-1-009 A-1-015

顏思齊來臺之前的臺灣樣貌

描述最早定居在臺灣平地和山林的原住民部落社會。漢人最先是漁民來臺捕魚,其後與原住民交易買賣鹿皮、也帶來農業用具、日常用品、服飾布料、武器等。爾後的融合與通婚,讓臺灣的族群更為多元。

 

 

20190411_104943 

顏思齊面對的世界

講述出生於福建海澄的顏思齊因為殺了宦官的惡僕流亡日本,隨後成為知名的商人,並率領船隊來到。當時荷蘭人、西班牙人和漢人於十六、十七世紀大量進入臺灣並引入各種植物,例如:芒果、地瓜、鳳梨、波羅蜜等等。也帶來許多生活物品、工具、技術,並開始在臺灣定居。

 

 

A2 03-06長崎港圖1.JPG 

顏思齊時代的貿易城市

當時期的東亞海域相當繁榮。臺灣西部海岸線除了雲林沿海一帶、還有安平、北臺灣等地開始熱鬧起來。而日本的長崎、平戶、菲律賓馬尼拉、印尼巴達維亞、澳門,都是最熱鬧的城市且各有特色。從這個展區的相關圖片可以了解這些城市的繁華景象。

 

 

A2 05-08A2 05-08 

顏思齊的貿易商品

當殖民、移民、貿易者進入臺灣之後,帶來新的工藝作品以及貨幣。改變了原住民的以物易物的貨品交換。漢人移民者為了慰藉心靈,也從家鄉帶來各種的神像、畫像,這些神像隨著移民者落地生根,變成現在臺灣非常重要的宗教信仰。這些照片後來也都被外國人畫下來,成為現在可供參考的資料。

 


 

展區二  164滯洪池-戎克船展示

 

戎克船戎克船1

164滯洪池(北港水林)還有材質以雲杉和松木打造等比例縮放,長約3公尺、寬約1公尺、高約3.25公尺的中國尖底古帆船(歐洲人俗稱戎克船)。戎克船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各省,自宋、元時期至明、清,皆以木質帆船進行海外貿易。此次展覽特別打造中國古代帆船裝置,以滯洪池水域為底,藍天為幕,呈現大航海船隻停泊靠岸場景。

 


 

展區三 顏思齊故事館

 

展區內呈現各方勢力之合作與衝突,為了壓制敵方,各種武器不斷更新,這些武器讓臺灣的征戰方式從刀劍弓時代,進入了槍彈時代。作戰方式也做了很大的轉變。另外一方面,為了維持生活所需,當時期引進相當多的農作物,或者運用新的耕種技術,讓臺灣在地的農作物獲得更多的產量也提升了品質。現在雲林很多農業產品都是百年經營,在百姓辛勤的努力之下,不斷地提升品質、產量,方有如今的農業大縣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