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廖家祠堂

  • 發布單位:文化資產科
  • 資料來源:文化資產科

* 廖家祠堂


* 小檔案
  等級或指定別:縣定
  創建年代:
  地 址:雲林縣西螺鎮福興里福興路222號
  公告文號:74年11月27日 七四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 簡介:

 

  一家人或一宗人用來祭享祖先、惇宗睦族的祖廟原稱家廟。中國戰國時代始稱家廟為祠堂,唐代則稱宗祠。宋沿唐制,只有三品以上,有封爵諡號者始能建不及遠祖的家廟。明代立廟的標準放寬至九品,並祀及高曾祖;庶人庶士始得立始遷祖祠,歲時祭享。但閩、粵兩地則多按朱熹<家禮>而通稱為祠堂。

  一般來說,祠堂和家廟的分別,在於祠堂多為庶士或庶人所建,家廟則為有品秩或有封爵謚號者所立。祠堂只及於始遷祖或渡臺祖;家廟則奉及高曾祖。

  西螺廖氏源自清武本派,以張元子為一世祖。元子諱愿子,字再輝,明洪武七年甲匽寅(西元一三七四年)自福建雲宵西林和尚塘遷至詔安二都官坡,入贅殷富無嗣的廖三九郎之獨生女,並以「生當姓廖,死必歸張」為誓,是為後世「戶籍寫廖,神主書張」的張廖一族複姓的來源。

  廖氏傳至十四、五世遷居臺灣西螺。道光二十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在下湳購地並於二十九年(西元一八四九年)創建祠堂,名為繼述堂,以崇揚「七嵌葴規」。

  所謂七嵌葴規,原是廖氏後代必須熟知的七條祖訓:生廖死張故曰張廖、不食牛犬知恩無類、得正祀位籃轎八臺、嗣續為女繼絕為先、制無茍且恐生戾氣、堂教修譜敦親睦族、遷籍修譜天下一家。然而,子孫日繁以後,逐漸演變為將西螺二十三庄依人丁及經濟情況分為七區,每七年一次,輪流祭祖演戲、迎神賽會熱鬧非凡的「西螺七嵌」。

  光緒初年,廖姓與鍾、李二姓械鬥,經濟不振,使堂宇失修,加上地理不吉之說日熾,繼述堂因而在十數年後一次颱風中傾圯。又因重建歷久而眾議未決,各房遂有以私宅做為祠堂之舉,廖家祠堂便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
廖家祠堂,坐東朝西,是一坐單進帶拜亭的三合院建築,位於沿街建築之間狹窄的巷弄內,宛若與塵世隔離的小天地。

  前柱已改為洗石子方柱,柱上有聯題:「肯構肯堂爰繩祖武;茍完茍美遠紹前徽」。但後二木柱仍然完好。亭內用八架捲棚大木結構,各構件雕工飽滿細緻,彩繪古樸清晰可見。歇山屋頂仍用單脊燕尾,脊堵剪黏裝飾歷歷可見,檐口採用滴水式封檐板,與一般做法不同。

  正廳供奉廖氏祖先牌位,布局雅肅,正面實心板門,左右活動格扇。左護龍為現住人所居,外觀略有改變,窗戶尤具日治時期的中西合璧風格。右護龍已閒置荒廢,但外檐裝修仍保留紅磚與白灰之作。拜亭右前尚留磚造水井一口,為家居生活的見證。
(本文摘自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檔案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