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虎尾糖廠鐵橋

  • 發布單位:文化資產科
  • 資料來源:文化資產科

*公告日期 中華民國980717府文資字第0982401457號變更登錄為縣定古蹟

                        (原中華民國920503登錄為本縣歷史建築)

 

* 簡介:

  虎尾糖廠於西元一九六年創立許可,當時虎尾鐵橋即已規劃興建。西元一九一年虎尾貨物掛(所)通車,已有縱貫線火車通車紀錄,並兼辦客運業務。昭和年間(一九三年代)架上鋼樑及護欄為今之面貌。民國四十二年鐵橋右側加建木板橋。民國四十八年八七水災,河堤南岸潰堤,鐵橋南段加建187公尺
虎尾鐵橋由英國west wood公司設計,日本黑板組施工,是一座英日合作的鐵橋。鐵橋採用三段高低不等鋼架花樑設計,高者為跨樑,低者為護欄,形成不對稱的階梯構造。高腳鏤空及大墩座中有連續拱圈之美,是設計者匠心獨到之處。目前鐵橋左右側河堤加高,擋住部分鋼架花樑,縣府曾有意規劃道路拓寬以改善鐵橋周遭環境及交通,經地方人士陳情,縣府基於維護文化資產之立場,決定予以保留,並於九十二年五月登錄為歷史建築。

* 歷史建築之創建年代及時期:

  1. 明治四十一年(1908),臺灣工場第一工場竣工時,基於原料運輸的緣故,當時已有相當之鐵道設施,當時虎尾溪鐵道橋至遲於明治四十三年即已存在,屬當時「他里霧線」營業線的鐵道橋,但橋梁主體構造應係木造。

  2. 明治年間至昭和六年(1931)之間,虎尾溪橋鐵道應維持明治四十二、三年初建時之木造形式,軌距維持二呎六吋(76.2公分),並持續提供營業線的使用需求。

  3. 昭和六年(1931)應是虎尾溪鐵橋正式著手興建的年代,當時基於原料運輸,連接官線、客貨運業務、虎尾溪氾濫等的考量,重新於「在來線」上架設具有結構安全考量的現代鑄鐵橋梁,並於同年竣工,重要的變更除橋梁主體外,橋梁的方位亦所有變動,南側橋頭向西側移約70公尺

  4. 二戰後,於民國四十八、九年間應運水利安全之考量,鐵橋向南側擴建,增築橋墩與橋孔,形成今日所見之虎尾溪鐵橋現況。

* 建築特徵及現狀:

  虎尾溪鐵橋鐵道全長約437公尺,共23座橋墩,22處橋孔。其結構由鋼筋混凝土橋墩、鋼梁、鐵道設施及板仔橋四大部分組成。其中橋墩依結構造型可區分為空間桁架鋼梁、平面桁架鋼梁、I型鋼鈑梁與工字梁等四大類型,依河川地形變化不同跨度需求而架設;鐵道設施部分則包含鐵軌、枕木及固定鐵件;此外板仔橋則為後期增建部分,作為行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