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古蹟?
古蹟就是經過時間的考驗,幸運地躲過天災人禍,而留存下來的古代建築物。可是,大家或許會好奇,到底什麼人建造的才算?或是年代要多古老才行?小規模的或外觀不佳的能算在內嗎?
事實上,古蹟是古代人類求生存與因應生存需求而存在的產物。以台灣而言,原住民的茅屋、荷蘭人的紅毛城,和漢人的孔廟,它們具有同等的價值。不過,物以稀為貴,年代久遠的建築物總是比較少,價值也就比近代的建築物要高出一些。然而,有些近代建築物,像是炮台、燈塔啦,數量本來就很少,那麼它的價值也就提高了。歸結起來,只要一座建築物不是我們這個時代建造的,並且是歷史事件的真實背景或舞台,那麼就可以被列為值得保存的古蹟哦!
古蹟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和古蹟,無法被替代,這就是古蹟被視為文化遺產的本質。身為台灣人的我們,當然要了解台灣,所以透過觀察古蹟,就是明瞭台灣歷史的最佳管道。台灣的建築物型式很多樣化,古宅、寺廟、城牆、牌樓等,都有可能是古蹟,也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組織。當我們去親近古蹟的時候,就好像是在翻閱一本內容豐富的文化史課本,由各種各樣不同形式、功能的古蹟,共同組成歷史的篇章。
雖然有價值的建築物數量不少,但是隨著社會變遷的腳步,我們實在無法將它們全部保存下來。至於有幸被保存的古蹟通常會佔據龐大的空間,又受到大自然風霜雨雪的侵襲,也常常不能完整地留存,所以能夠在歷經天災人禍之後留下來的古蹟,我們真的要好好地照顧它們才行呢!古蹟的重要性還包括了提供古代的科技與美學給後代的我們參考,古蹟本身就是最忠實、直接的傳達管道,讓我們得以研究人類在科技和審美觀上的演變過程。
在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如英國、法國、義大利、美國或日本,都不遺餘力地保護古蹟。在義大利的羅馬,僅是一處斷垣殘壁也被保存的很好,連馬路都必須繞過它開拓;在美國,既使是現代的建築物,只要具有特色,也會被指定為歷史紀念性建築而受到保護。因此,我們不應該把古蹟視為現代建設的阻礙,而是要當成珍貴的文化資產,用心去保護。
(本文由李乾朗口述,九斗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