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

  • 發布單位:文化資產科
  • 資料來源:文化資產科

* 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
* 古蹟之創建年代、歷史沿革:
  等級或指定別:縣定

 

  據傳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一八四五年)農曆六月初七夜,所發生之連宵大雨,颶風由西南捲向東北,引起海水倒灌,故濱海村落被淹斃之浮屍,均漂來下寮及五塊厝(屬三條崙轄區)附近。罹難者之間,雖有倖存之遺屬,但無法辦認,而全家罹難者,也比比皆是,屍橫遍野,乏人收埋;迨官兵收拾後,便在今祠堂之後面,掘一大坑將屍體合葬,嗣後未被收集之屍體,或被泥沙掩沒者,俟發現後已成骨骸,乃陸續裝入水缸,裝十餘個小孩的骨骸,其狀之慘,令人不堪卒睹。至咸豐二年桂月(公元一八五二年)重修大墳時,將金斗及水缸(骨罈),在其上面用石灰封抹成一纍纍之小坵,縱橫羅列約四百坵,並豎有「萬善同歸」石碑。復建一小廟供祭祀之用,廟之正位,奉有「萬善同歸」石碑,以供膜拜。後因年久失修,小廟垮塌,於修建時,改塑金身奉於正位,而將原石碑置於廟內。

  迨大正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原埋葬在鹹水堀,新莊仔西北(今廣溝厝西北,新莊仔已不存在)之墳墓,及祠堂因被海水侵襲(現該地已沒入海中),故將之移葬及遷建至此。使毗連於原大墳之北,並仿大墳之葬法,做成一纍纍墓坵,約為百個。並另立石碑與大墳並列,勒有咸豐二年及大正三年重修之字樣,且在碑前舊廟之北建一小廟。例年之祭典為維持秩序,南面舊廟,由下崙、箔子寮、廣溝厝、下寮之住民祭祀。北面新廟,則由三姓寮、林厝寮、三條崙、飛沙、溪尾之居民膜拜。南廟以求告(俗稱撥杯)決定主事者,北廟則由各地村長輪流擔任主事;本來祭典均在農曆六月初八日舉行,但為避與金湖方面同日,以免祭祀時,人多擁擠,經兩地人士協議,將本祠祭祀日改在初七日,而延續至今。歷經昭和十四年歲次已卯夏月,民國三十七年蒲月,民國五十四年季冬(距災變已滿二週甲子),陸續將鄰近發現之遺骸收集,並修建小墳於大墳周圍。
(參考資料:曾人口著,《金湖春秋》)

* 古蹟之現狀、特徵、使用情形:

  口湖鄉下寮萬善廟後方有三百多座小型塚,埋葬161年前因海嘯罹難的先人骨灰,當地人稱之為「萬善同歸墳墓」,附近居民說,每次要數墳墓的正確數量,卻怎麼也數不清楚,每個人數的結果都不同,相當奇特。 口湖鄉蚶仔寮舊金湖港萬善祠和金湖地區金湖萬善爺廟,為了緬懷當年罹難的先人,每年農曆6月7、8日都有盛大祭典,還衍生出「牽水(車蔵)」儀式,是國內少見的水難民俗祭儀。 一年一度的牽水 祭典即將在本周日登場,讓有相同歷史的下崙部落民眾很感慨。 曾擔任萬善廟乩童、今年80歲的王唱說,廟後方這片小型塚,每個幾乎都一模一樣,大約有395座,大型塚也有十多座,但他每次數塚的數目都不太一樣,他數的也跟別人不一樣,實在很奇怪,他相信這不但是雲林沿海特殊景觀,全台灣也少見。 口湖鄉下寮仔文史促進會理事長劉勝順表示,萬善同歸墳墓見證當年海嘯歷史故事,是很重要遺跡

  他表示,除了大大小小的墓塚外,還有後代陸續整理的墓碑,其中有一座是咸豐二年建立的,因未維護已損壞,期望縣府、公所能重視、珍惜這處歷史遺跡。 劉勝順說,下寮萬善廟並沒有牽水 的祭典,但每到農曆6月7日,口湖鄉、四湖鄉13個村落的民眾都會準備祭品來拜拜,並請戲團在廟前公演謝神,這也是萬善廟最熱鬧的時刻。
(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地方新聞)

* 說明:

  墳墓座落順寮段50、61號土地,非都市土地編定使用為「一般農業區、農牧用地」。東及北邊面臨道路,南邊為萬善廟及道路,西為耕地。

*住址:

  雲林縣口湖鄉下崙村下寮仔北邊